—1—编号0000001中共昆明市委(意见)昆通〔2008〕11号★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经济社会制度创新工作的意见(2008年4月6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省委八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市委九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进一步确立发展新思路,实现改革新突破,形成开放新局面,提高综合竞争力,推动现代新昆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2—深入开展经济社会制度创新工作。为此,现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开展经济社会制度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经济社会制度创新,就是按照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要求,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所有不合理的制度进行变革,努力清除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制约因素,使制度进一步成为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性因素。通过经济社会制度创新,把被束缚的生产力解放出来,把潜在的生产力激活起来,把全社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区域经济的影响力、发展资源的吸引力以及各个方面的创造力。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发展资源争夺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制度因素已成为极其重要的竞争因素。当前,我市在省会城市的竞争中与前位城市的差距正在扩大,与后位城市的差距正在缩小,而且旧的经济运行规则尚未完全打破,新的经济运行规则又没有完全到位,制度性竞争优势不明显,长期形成的制度性制约因素已经成为我市经济社—3—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如不下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制度创新,追赶型、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就无从实现,一切美好的规划和设想都将落空。因此,推进经济社会制度创新,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推进经济社会制度创新,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现代新昆明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是推进改革开放,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各个领域改革创新,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动力的有效手段;是抓住昆明被列为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市的重大机遇,用足用活用好省委、省政府赋予我们的特殊政策,把潜在的政策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围绕富民、强市两大目标,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奋力开创现代新昆明建设新局面的必然选择。各地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开展经济社会制度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坚决的态度、完善的措施、周密的部署,抓紧抓好制度创新工作。二、经济社会制度创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4—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生产力、激活生产力、创造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目的,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规定,依据发展的需要、创新的实践、人民的意愿,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勇于用新的信念、理念、观念指导实践,善于用新的思想、思维、思路破解难题,敢于用改革、开放、创新的举措谋求突破,坚决冲破稳重有余、开拓不足、怕担风险的思维定势,坚决冲破死守教条、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的僵化思想,坚决冲破“等、靠、要”的唯条件论,按照政策法规具体化、工作经验系统化、外地经验本地化、本地工作特色化的要求,深入开展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经济社会制度创新,建设具有强大创新动力和雄厚创新实力的创新型城市。开展经济社会制度创新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体力量是政府,—5—制度创新的主导力量也是政府。要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政府必须率先转变发展观,破除不合理的制度约束,建立健全有效的制度安排。科学发展观既包含了有利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制度内涵,也提出了加快制度创新的内在要求。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制度创新才符合时代要求,才富有生机活力。二是坚持紧扣现代新昆明建设主题。我们推进制度创新不是为了标新立异,也不是为了急功近利,而是为了服从服务于昆明的发展。现代新昆明建设是当前全市的中心任务,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答案;同时,要解决发展进程中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应对前进道路上出现的机遇和挑战,也没有规律可循。我们只有依靠制度创新,勇于探索,敢于突破,才能开创现代新昆明建设新局面。三是坚持在依法治市框架内规范操作。党委、政府只有在法治的框架内开展工作,才能保证重大决策的合法性、科学性,才能提高依法办事、依法执政的能力。我们推动制度创新,目的是为了提高政府效率,提升政府领导发展的能力,增强政府改善民生的本领。制度创新只有在依法—6—治市的框架内进行,通过设置科学的行政决策程序,制定严谨的制度流程,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失误。在体制机制创新的过程中,要开展广泛的调研,多听取专家、群众以及人大、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做到严谨、细致、规范,努力提高制度创新的质量和效果。四是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制度创新是一个“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螺旋式上升的渐进过程。要在继承前人创新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时代新要求、形势新发展、人民新期待,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统筹考虑近期工作和长远规划。对矛盾突出、问题较多、社会关心、群众关注,以及牵涉全盘、影响全局的领域,要作为重点,集中力量,先行突破,进而以重点突破之利,收带动全局之效。要注意把全面部署和分类指导结合起来,在保持政策相对统一的同时,给基层留出一定的操作空间。五是坚持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必然会涉及利益关系的再调整。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在充分考虑群众利益的前提下,妥善处—7—理好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好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妥善处理好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和不同人群的局部利益、具体利益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握好改革措施的出台时机和推行力度,力求实现在社会和谐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三、经济社会制度创新工作的重点内容以我市被列为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市为契机,一手抓硬环境建设,一手抓软环境营造,深入推进经济社会制度创新,全方位提高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竞争力。重点要抓好以下内容:1.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在提供公共产品和信息服务、提高效能上求创新。2.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在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和培育新财源上求创新。3.加快培育市场主体、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创新具有突破性的鼓励政策,营造宽松优惠的政策扶持环境;创—8—新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举措,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4.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重,创新招商引资和营造投资乐园的举措。5.增强城市经济综合实力,在实施开发(度假)区及工业园区突破、壮大县域经济规模、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上求创新;在推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上求创新。6.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创新都市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方式、开发路径,创新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方法。7.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创新推进城乡绿化建设和生态保护、加大滇池治理和保护力度的措施。8.高度关注民生,在确保公民充分享有法定权利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求创新,在利用各种发展资源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上求创新。9.广泛激发活力,创新和构筑部门服从整体、局部服从全局、利益服从发展新格局的制度和举措,创新充分发挥干部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吸纳、培养人才的有效方法,—9—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10.强化执行力,创新降低程序性耗损的措施。11.加强引进转化,创新借鉴中东部发达地区和先进国家的政策、法规、经验,提升本地竞争力的措施。12.利用好省会城市的地方立法权,在用立法支持、保护、巩固全市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上求创新。四、加强对经济社会制度创新工作的领导(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经济社会制度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具体领导和负责经济社会制度创新工作的研究、指导、协调和督查。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责任人,形成创新工作强有力的组织体系。(二)加强督促检查。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将创新工作列入总体工作规划,确定创新目标。市委目督办、市政府目督办将其列入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对组织发动有力,工作措施有方,在经济社会制度创新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部门和个人进行奖励;创—10—新工作目标任务组织落实不力的,对主要领导进行问责。(三)加强总结上报。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积极开展经济社会制度创新方面的调查研究,认真研究、总结、推广基层在制度创新方面的有益探索和成功经验,及时将开展制度创新的工作计划、具体措施、进度安排、实际成效等内容报送昆明市经济社会制度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四)设立创新成果奖。市委、市政府每年组织一次经济社会制度创新成果评定,由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向市经济社会制度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创新项目,通过组织专家评审、群众评议,对取得实际效果、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多数群众拥护、得到上级认可的经济社会制度创新项目给予奖励,对其中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予以重奖。要注重制度创新成果的巩固发展和充分运用。经济社会制度创新是一项涉及面广、内涵丰富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地各部门和全社会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考虑工作中的困难和阻力,—11—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坚决摒弃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部利益和部门利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充分发挥广大干部群众的聪明才智,把我市的经济社会制度创新工作不断推向前进。(此件发至县级)—12—主题词:经济社会制度创新△意见抄送: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人民政府、省政协、省纪委、省军区省委政研室,省监察厅、省政府研究室中共昆明市委办公厅2008年4月6日印发(共印8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