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施意见作者:佚名教育新闻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2更新时间:2011-7-516:14:17渝教工委办〔2011〕32号各区县(自治县)教育工委、教委(教育局),市教科院,委属中小学:为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有效推进我市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工作,全面提高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根据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提出以下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为主线,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教师示范作用为先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及《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渝委发[2004]18号),将文明礼仪教育作为我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全面提高我市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水平,建设“人文校园”,助推“五个重庆”和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基础。二、目标任务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文明礼仪传统,让学生明确当代公民文明礼仪基本要求,了解文明礼仪基本内容,掌握基本的谈吐、举止、服饰等个人礼仪和在家庭、校园、公共场所等社会领域的交往礼仪,促进学生明礼诚信,养成文明礼仪习惯,全面提升学生文化、艺术、道德、思想等个人修养。到2011年底,全市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进课堂实现全覆盖,到2012年,建成文明礼仪示范学校400所,全市所有学校都积极开展文明礼仪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到2015年,文明礼仪示范学校达到1000所以上,全市所有中小学均达到文明礼仪教育合格标准。三、实施原则(一)渐进性原则。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特点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各阶段教育内容相互衔接、循序渐进。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基本的文明习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礼貌、礼节规范。初中阶段要理解学习礼仪的重要意义,促进文明习惯培养的自我内化,自觉规范行为举止,提升个人文明素养。高中阶段要着重掌握做人做事的原则和方法,提高合作、参与、交往的能力,培养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性格,增强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和社会主义公民意识。(二)实践性原则。文明礼仪教育应重视过程,注重实践,坚持教、学、做的和谐统一,把文明礼仪落实在教育教学实践和学生具体的行动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把各种文明礼仪要求具体化、生活化,强化实践训练,注重实践体验,引导学生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努力把文明礼仪要求内化为良好的个人修养,并形成文明习惯。要针对现代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等时代特点,努力帮助学生掌握现代文明礼仪知识,增强现代公民道德意识,培养学生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三)整体性原则。将文明礼仪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和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系统工程,科学、有序、有效地整体推进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既要坚持个人礼仪和交往礼仪并重,礼仪知识、礼仪规范、礼仪实践相统一,又要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既要加强优秀礼仪文化传统教育,又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增强现代文明礼仪意识;既要掌握基本礼仪要求,形成良好文明习惯,又要有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整体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文明生活、幸福成长。四、实施途径(一)加强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将文明礼仪教育纳入学校养成教育,在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重点环节上,注入文明礼仪教育元素,将个人礼仪和交往礼仪的基本规范,落实在学生一言一行之中,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要根据《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的要求,通过规范管理和有效激励,促进学生从小事做起,不断提高文明礼仪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充分运用德育课程,通过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和高中《思想政治》等课程涉及文明礼仪的内容教学,增强学生文明礼仪意识,掌握文明礼仪规范。贯彻落实《重庆市中小学课程育德指导纲要》,通过语文、历史、艺术、体育、信息技术等课程教学渗透文明礼仪教育,加强礼仪文化传统、文明用语规范、文明礼仪素养、网络道德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加强地方课程建设和校本课程建设,有针对性和富有特色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将文明礼仪专题教育纳入学校教学常规考核。加强师资培训和教材培训,组织文明礼仪赛课和教学研究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三)将礼仪教育纳入班级文化建设。以文明礼仪教育为抓手,把个人礼仪和交往礼仪规范纳入班级日常管理。着力打造优雅文明、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形成明礼诚信、优雅文明的班风。将文明礼仪素养融入班级理念和班级精神建设中,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组织开展有特色的文明礼仪班、团、队会序列教育活动,强化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和行为。提升班主任文明礼仪素养,充分发挥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组织引领作用。(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打造礼仪教育文化。将文明礼仪教育与“人文校园”建设相结合,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有效融入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和活动文化建设,大力营造明礼诚信、健康文明的文化氛围,使学校成为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文明礼仪教育场所。充分利用挂图、宣传橱窗、校园网站、图书阅览室、文化墙等阵地宣传文明礼仪教育内容。抓住重大节日、重大活动、校园典礼等契机,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主题活动。将文明礼仪教育与“唱读讲传”活动紧密结合,开展文明礼仪大家学、大家唱、大家讲、大家做、大家传活动,寓教于乐,全员参与,不断营造浓厚的礼仪教育文化氛围。(五)发挥教师示范引领作用。全体教师应成为文明礼仪教育的传播者和实施者,要将文明礼仪教育作为落实德育首位、实施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自觉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文明行为,提高教师文明素养,通过全体教师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影响教育学生,促进全体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六)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将文明礼仪教育有效融入行动育德工程,与“爱心在行动中成长”、“习惯在行动中养成”、“责任在行动中培养”主题教育序列活动有机结合,与“弘扬雷锋精神,争做雷锋式少年”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针对不同对象、不同生活场景,因地制宜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学校讲文明、家庭尽孝心、社区献爱心、社会讲公德、网络讲规范。有效整合和利用我市红岩文化、抗战文化以及当代优秀企业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广泛参加公益劳动、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文明礼仪,践行文明礼仪,争做文明使者。把文明礼仪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积极进取的自我意识和良好气质,加强青春期健康心理、人际交往、正确恋爱观的教育及行为指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七)增强文明礼仪教育合力。重视家庭教育,办好家长学校,主动争取家长支持,利用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广泛宣传文明礼仪教育的相关内容,促进家长以身示范,以良好的礼仪形象、文明的家庭氛围来感染影响学生。加强与校外教育机构的联系,拓宽教育途径,主动争取社区、工青妇组织以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共同构建文明礼仪教育立体网络,引导学生在社区主动做文明礼仪教育的宣传者、实践者和示范者。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和现代信息网络,调动一切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因素,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五、保障措施(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区县(自治县)教育工委、教委(教育局)和学校,要把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来抓。加强组织领导,与“创先争优”工作紧密结合,建立和完善文明礼仪教育工作制度,促进礼仪教育工作规范化运行。各校要建立健全校长负总责,专人抓管理,全体师生人人参与的工作机制。要落实经费,保障课时,确保文明礼仪教育工作顺利推进。(二)整体推进,形成特色。各区县(自治县)教育工委、教委(教育局)和学校要结合本地、本校文明礼仪教育工作实际,制定文明礼仪教育实施方案,实施行政推动、科研带动、整体联动策略,促进文明礼仪教育科学化、系列化发展。要研究制定相应学段的行为规范和要求,拟定实施细则,认真组织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深入研究,不断总结,增强实效,形成特色。(三)强化督查,狠抓落实。加强文明礼仪教育的评估和督导,将学生文明素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文明礼仪教育纳入学校德育评估和班级评估,将文明礼仪教育作为衡量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指标。建立和完善文明礼仪教育过程管理机制,推动文明礼仪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区县(自治县)和学校要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和现代信息网络,加强文明礼仪教育的宣传,着力宣传文明礼仪教育的重大意义、主要做法、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通过召开现场会,举行文明礼仪风采大赛等形式,扩大教育活动的影响力,营造文明礼仪教育的浓厚氛围,推动文明礼仪教育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2011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