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中美两国的宪法在政治实践中的影响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国家内部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的变化对宪法的发展变化起着直接作用,同时国际关系也对宪法发展趋势有所影响。宪法是一个无穷尽的、一个国家的世代人都参与对话的流动的话语,他是每一个民主国家最根本的法的渊源,其法律地位和效力是最高的,他对各国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的重大作用,值得我们对其进行探讨。中美两国的政治制度和宪法类型根本不同,对他们进行比较研究,取长补短,将有助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为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宪法科学注入活力。一、中美两国宪法(一)简介宪法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onstitution,本是组织、确立的意思。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重要内容,有的还规定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以及统治阶级认为重要的其他制度,涉及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根本法。中国政治制度和国家其他重要制度的最高法律依据。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分别于1954年9月、1975年1月、1978年3月和1982年12月先后制定、颁布了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基本原则有:人民主权、基本人权、法制、权力制约原则。中国宪法有四章,七节,138条,合计16500字。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英文:ConstitutionoftheUnitedStates)简称美国宪法,是美国的根本大法,奠定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1787制定的美国宪法是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1776年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的《独立宣言》是世界宪政史上重要的历史文献,马克思称之为世界上的“第一个人权宣言”,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由序言和7条宪法正文组成,它以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以“三权分立”和联邦制为原则的国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族共和政体。1791年通过了一条由10条宪法修正案组成的《权利法案》,才明确、详细列举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他建立在三权分立、联邦体制、宪法至上、人人平等等的基础上。美国宪法有七条,二十款,8000字。(二)区别(引用图表)二、中美两国宪法在政治实践中的影响1、中美两国政府对待持枪权问题上的态度迥然相异。美国对公民持枪权在宪法中予以规定,持枪权成为美国民众的一项基本权利,而中国则对枪支实行严格管制,禁止民间私自持有枪支。两国对公民待持枪权的不同规定在于两国的立法、政治文化、管理制度存在较大的差异。中美普通公民枪支管理制度对公民与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法律允许公民持枪,并认为这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在社会实践中,持有枪支的民众客观上保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但与此同时,由于枪支本身具有的强大杀伤力,枪支持有人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必然伴随着对不法侵害者的巨大伤害甚至对其生命的剥夺。这实质上属于一种私力救济,其结果也往往违反了法律的平等保护原则和刑法惩罚犯罪的罪行均衡原则,有悖于现代宪政法治理念。在现实生活中,权利侵害人可能只是轻微的侵犯了枪支持有人的人身权或财产权,法律上并不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但现实情况中却有可能会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持枪权的拥有带给美国民众的不只是合法权益的及时保护,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危害。校园枪击案的频发,朵朵年轻鲜活的生命之花凋零在冷冰冰的枪口之下,生命的陨落和家庭的破碎带给美国社会更多的是难以抹去的伤痛。我国政府对枪支实行严格管制,法律也没有规定公民拥有持枪权,尽管社会生活中,当民众遭遇不法侵害,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无法利用枪支保护自身的权益,有些受害者因此丧失生命,事后无论法律如何对侵害者作出惩罚,也难以挽回受害者的生命,法律的事后救济显得苍白无力,但这种情况在社会生活中并不常见,如果政府因此而放松枪支管理,会给社会带来无尽地不安定因素,公民的生命财产权将会受到巨大的威胁,社会也会因此而变得不再和谐稳定。持枪权并不是公民权利保护的必要条件,我国应当通过科学的社会管理方式,建设更加完善的社会安全保障体系,更好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2、中美两国宪法在政治实践中对政治权利及其自由的影响。1960年3月,《纽约时报》刊登了一起政治宣传广告,呼吁读者支持黑人民权运动。广告中警察驱逐抗议学生的情景部分失实,蒙哥马利市政专员沙利文代表警察控告《纽约时报》,要求名誉赔偿。官司一直打到最高法院,大法官布伦南提出了“实际恶意”原则,即对于公共事件或公众人物报导中的错误,控告者必须“明白无误地和令人信服地”证明媒体明知故犯或严重失职,否则不能算是诽谤。最後,《纽约时报》胜诉。沙利文案准则并没有在中国法律中得以确立,但是经过一些法律专家的介绍和呼吁,近年来进入了法院判例。比如几年前球星范志毅诉《东方体育日报》,称其报导他赌博和打假球没有证据,被判败诉,判决书中称“新闻报导由于其时效性的特点,不能苛求其内容完全反映客观事实”。此番“毒毛巾”案是又一个例子,而且判决书中的几点理由,更加清晰地围绕着上述两个要点展开论述。沙利文案终结了美国关于煽动性诽谤的观念。美国言论自由的外延,由此得到扩展,更多的批评性意见,得到保护,“自由辩论中错误在所难免,如果自由要找到赖以生存的呼吸空间,就必须保护错误的意见”。希望在更多的地方媒体报导中,在更多的公权力质疑声中,不实消息乃至错误言论都享有更大的呼吸空间,使信息能够有更多纠错的机会,最终达致动态平衡。三、结语:宪法创制者给我们的是一个罗盘,而不是一张蓝图。宪法是每一个民主国家最根本的法的渊源,其法律地位和效力是最高的。他是国家、民族智慧的结晶。他之于我们,犹如水之于鱼儿。对比分析中美两国的宪法及其政治实践有助于发展我国的政治文明,有利于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与时俱进、万民拥戴的中国宪法,对实现我国的伟大复兴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政治131符凯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