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串讲总体结构:本质;阶段;改革和开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统一;外交;依靠;领导★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本质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P117)2、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提出(P117-118)1980年5月,邓小平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概念: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完整表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科学内涵:(P118-119)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突出的特点;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阐明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4、社会主义的本质论提出的意义(P121-122)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第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奠定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基石。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体现了人民利益和时代要求,纠正和澄清了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种种错误认识和模糊观念,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能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2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1、发展才是硬道理。(P122-123)第一、它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第二、它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第三、它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P124-125)(一)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使命的要求;(二)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三)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对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作出的科学总结;(四)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式提出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P135)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报告立论的基础,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P135)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指出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作了科学的概括。(P136)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涵义(P13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3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历史意义(P141)(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二)为我们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三)是我们党反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的强大思想武器第二节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P144)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P147)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也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3、怎样坚持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P148-149)(一)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必须坚持“两个基本点”(三)必须正确处理好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关系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四)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五)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一、改革是动力;第二、发展是目的;第三、稳定是前提。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P151)(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4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坚持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民主、健全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实现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是有机统一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1、“三步走”的战略步骤(P155)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第七章: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1、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P162-163)改革的实质---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改革的实质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经济体制和各种具体体制机制,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新体制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性质基本制度:如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是正确的、优越的,不能改变。具体体制机制:即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5其中有不少是需要改革的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改革决策的理论基础(P163)第一,毛泽东的思想:(P163-164)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第二,邓小平的思想:(P165)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的标准----生产力标准。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第二节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1、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P166)2、改革的成败的标准:(P167)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P168-169)第一、改革是动力;第二、发展是目的;第三、稳定是前提。第四、三者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我们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6第三节毫不动摇的坚持对外开放1、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P170)2、“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P170-171)3、正确处理好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关系(P171-172)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我们始终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实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4、逐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P172-173)★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1992年邓小平对计划和市场的认识(P181)南方谈话:“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精辟论述,从句个理论上破除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制度属性的陈旧观念,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党的十四大根据邓小平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精辟论断,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由此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P183)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P18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一方面,它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7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三是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确立。(P186)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2、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P18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具体来说,表现有三: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3、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及其实现形式(P189)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有全面的认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4、非公有制经济的含义(P19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和外资经济。8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1、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P192)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形式(P195)第一、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第二、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第三、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3、正确认识“先富”和“共富”的关系。(P196-197)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允许在富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