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调查报告改革开放给城乡带来的变化摘要: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质的提升。经济的发展促加强了中国在世界政治地位的确立,也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就业也得到了足够的保障,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极大的转变。改革开放促使了开放的改革,使中国的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光明。关键词:社会经济、社会保障、政治、就业、文化、教育、环境一、改革开放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改革开放对现代中国经济的影响就是在中国引发了一场经济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的改革开放,为我国近百年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体制基础。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和形成开放型经济为标志,经济体制改革在多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形成的体制性释放效应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位由第十位跃居到目前的第二位,可以说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由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一些人认为中国成为当前国际关系中塑造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也迅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我国迅速解决了13亿人的温饱问题,在反贫困中取得的成绩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30多年来,经济保持了稳定高速增长。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既把改革开放推进到新的阶段,又有效治理了通货膨胀,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遏制了通货紧缩的趋势,避免了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在中央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企业的技术水平、生产和管理的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重要进展,区域经济开始趋向协调发展。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资源节约与保护、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成效显著,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中国的发展使结构更加优化。中国首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3.1:46.2:402。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但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这几年。国家又依靠自主创新提升了产业的技术水平,加强农业服务业的发展,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在高效清洁发电和输变电、大型石油化工、先进适用运输装备、高档数控机床、集成电路设备和先进动力装置等领域实现突破,提高装备制造的整体水平。国家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促进金融、物流、咨询、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加快发展,同时也加强了能源、矿产、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3)中国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的发展走的是资源节约的发展之路。这几年国家坚持节约优先,大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突出抓好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的节约降耗工作。实施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工程,推进1000家重点企业的节能改造,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油环保型汽车。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产业的发展。依法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中国正在不断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继续实施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工程,推进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积极防治农村面源污染。保护好饮用水源;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加快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搞好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区域。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防沙治沙等生态工程,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严格环境监管,强化环境执法,防范和化解生态环境风险。二、政治地位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政治改革也取得了长远的进展。中国的改革没有前人成功的经验借鉴,一直以来来,在经济改革的同时就如何进行政治改革,我们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配套进行,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推进政治改革;始终把保持政治稳定作为政治改革的头等大事;在政治改革的探索过程中强调走自己的路。【2】分析总结我国政治改革路径的探索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实行政治体制改革是提升我国政治制度化水平的客观要求(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主要是从反思旧体制的弊端中揭示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初步提出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奠定基础的时期。第二阶段:经济体制改革呼唤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这一时期主要是围绕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探索。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有了一个比较全面和系统的部署。第三阶段:政治社会稳定迫切需要政治改革(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这一时期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探索主要是围绕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社会稳定以及坚持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的,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转折与调整时期。第四阶段:政治体制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证(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经济改革为先导和突破口,在不断进行经济改革的同时,寓政治改革于经济改革之中,我国政治改革进入稳步推进时期。第五阶段:加强执政党能力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大至今)。这一时期我们党结合新时期面临的新情况和我国国情把政治改革的重心放到了执政党内部改革和建设方面,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政治改革新思路形成。三、社会保障的完善(1)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探索改革开放以后,针对当时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一些突出不合理的问题,从1984年开始,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改革探索:一是扩大了社会保障的范围;二是提高了保障的标准;三是增加了保险项目;四是缓解了企业之间负担轻重不同的矛盾;五是出台了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条例,使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开始走上法制化、正规化和社会化发展的道路。社会保障制度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家负责、单位包办、封闭运行的制度安排,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责任共担、社会统筹的制度安排。(2)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1993年,中国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了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提出了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以及政事分开、统一管理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社会保障改革全面铺开,改革的重点是实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1994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项决定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方案和框架,逐步转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以便与经济体制的改革相适应。(3)农民的社会保障得以实现【3】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和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到2008年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1890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3169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2400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为13810万人,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为9181万人。全年2334万城市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4291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近5000万农民工参加了工伤保险,4000多万农民工参加了城镇医疗保险。全国2729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为8.14亿,参合率91.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累计支出总额为429亿元,累积受益3.7亿人次。2009年全国将有1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年满60周岁、符合相关条件的参保农民可领取基本养老金。四、文化的发展(1)打破封闭僵化,走向开放创新。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毒害,中国人民多持奴隶服从封闭守旧的态度。十年文革浩劫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更是处于僵化、半僵化的状态,缺乏创新。改革开放期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等在思想上指明了光明的道路,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束缚,开放了视野,形成了求真务实,勇于变革,开拓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2)生活方式和物质文化的进步带动消费观念和财富观的转变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的指导下,我国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尤其因文化大革命和大跃进等政治经济运动的破坏,严重滞缓了经济的合理发展。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较为贫困,解决温饱尚是问题,休闲服务消费近无。农民生产受土地束缚,人们工资低,就业岗位少,人们明显感觉到:饥饿问题难解决,买东西难。人们的消费观止步于勤俭节约,文革期间更以“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观念为荣,不敢致富,难以致富。而改革开放后,多种生活生产方式的出现,人们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致富手段,生活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更为丰富多样,消费观念和财富观念也有了质的飞跃。消费上,人们从温饱消费转变为更为多样的消费,娱乐休闲,精神享受方面的支出逐渐占据人们消费的更大比例,人们的消费趋向于多样化;财富观念上,勤俭节约,积极储蓄累积财富不再是致富之道,多元投资,聪明理财,理性消费拉动内需求富裕求发展才是时尚。奢侈品消费,时尚支出也逐渐受到了人们的追捧。(3)东西方文化融合,融汇贯通,多元发展改革开放前受政治性教育的主导和社会现状的影响,人们倾向于拒绝西方及外来文化的流入,甚至将孔孟儒学等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认作封建残余一概打倒抹杀。样板戏,红歌等单一的文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逐渐认识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开始注重文化的多元发展,多元吸收,共同进步。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包括许多优秀的文化经典;西方外来文化也有许多可供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不可否认西方文化总包含了许多进步因素是我们十分需要的;民族文化也是多种多样,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我们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正确态度辩证的吸收各种各样的文化,多元发展,相互促进。,传统的思想文化、艺术文化以及各种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地方文化进入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传承保护和挖掘开发,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走向世界,和更多的民族国家交流对话。同时,在21世纪的新时代还出现了网络文化,偶像崇拜文化,流行语文化等多种新的文化形式。(4)价值观的不断变迁改革开放前极端的价值观念如“个人崇拜”曾占据社会思潮的主流地位,拿红本本,穿军工套装,学习毛泽东语录是当时的时尚,“一言堂,家长制”剥夺了人们的发言权。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观实现了各种各样的变化和丰富,呈现多样化。①人们自我意识增强,自我价值导向越来越明显,尤其是青年人曾一度出现无视权威,不断反叛彰显个性的心理状态。“无论是认同还是拒斥或流离正流文化都是青年人对社会的反应”(选自《当代青年文化回溯与思考》)。人们不再成为政治简单动员的对象而成了积极地参与者,并能理性的对待和分析。②现实主义代替理想主义,呈现世俗化和现实化趋向。人们开始更为现实地探索如何以自主的态度来思考自己和社会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社会中实现个人的价值。人们通过各种途径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增强。③,社会公平,社会公正,民主、科学、法治的思想成为新的主流思想价值尺度。对于社会不正义现象,人们有了更多自己的态度和想法。④爱国主义彰显。不同于文革前盲目的民族自信心,现在更多是基于中国逐渐强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汶川地震中,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御灾情;在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上,中国人民做为东道主,很好的展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和中华民族的独特个性,大气风范。五、教育的转变(1)拨乱反正,确立教育现代化的任务(1977~1985年)1976年之后,国家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