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1农村问题,一直是中国崛起过程中一个绕不过去的“坎”。不看见农村,不看见农民,便不能称为看见中国。千百年来劳动、生活于乡土之间的中国人,面对城市化、工业化的猛烈冲击,有的选择固守,有的选择改革,有的选择逃离,无疑他们都是整个中国农村、中国农民的缩影。我们组今天要讲的就是《江村经济》、《出梁庄记》这两本研究中国农村的书,它们相似而又不同,所以我们对其进行了一个对比。Page2《江村经济》《出梁庄记》文章类型学术著作纪实文学研究时间1935年~1937年2011年~2012年研究对象本土文明社会本土落后社会研究角度客观的真实主观的真实着眼点物质生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研究方法微型社区研究法田野调查法新型功能分析法个案研究法深度访谈法自然观察法研究结论农村经济发展依靠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改变农村状况要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入手建设和城市同样美丽强大的乡村;农民并非麻木沉默,应给予农民表达的机会这个对比表,我先不作解释,我们先来看一下两本书的简单介绍,回头再来一条一条进行比较。Page3因为上周五何佳佳那组已经把书的内容讲得很细致了,我们就不多赘述。《江村经济》: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的开弦弓村正在经历着一次巨大的变迁,而《江村经济》正是费孝通先生根据对此地的实地考察写成的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这本书说明了开弦弓村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的关系,同时也展现出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该书详尽的资料和客观系统的描述,为国际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及其他读者了解中国提供了重要帮助,除此之外,费孝通先生在社会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和突破,对中国社会学界作出了巨大贡献。Page4《出梁庄记》:梁鸿的《中国在梁庄》是梁庄人留守梁庄的故事,而梁庄人还包括外出务工人员这样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出梁庄记》一书是《中国在梁庄》的后续和补充,更是其扩展和掘进,讲述了走出梁庄、进入城市谋生的梁庄人在全国各个城市打拼的经历和感受。作者以深情、细致、冷静的笔触观察记录了梁庄乡亲们的漂泊、迁徙、流转以及对城市、家乡的感受和思考,迫使人们去正视那个有血有肉却经常为我们熟视无睹的、既远离家乡又受到城市排斥的人群。此书获得了许多非虚构写作方面的奖项和肯定。Page5首先从文章类型上看,《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的博士论文,属于学术著作,《出梁庄记》则是纪实文学、报告文学。其次是研究时间,费孝通在1935年妻子在瑶山迷路失事后接受姐姐建议去开弦弓村参观访问并休养,开始了对于这个地方的观察和研究,1937年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编写论文;梁鸿于2011年、12年历时两年以追踪、调查、访谈、观察、实录等方式记述下梁庄乡亲在城市里的生活。二者研究时间相差七十余年,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差异。再来看研究对象:第一是本土。Page6这是共同点,同样是研究中国农村、本土社会,费孝通先生开创了人类学本土研究的先河,《江村经济》是一个公民对自己民族的人民、对自己家乡的观察结果,没有语言困难、口音障碍、文化差异、生活习惯冲突,他是当地人同时了解当地文化,因此他能在短时间内深刻地了解并精确地描述一个中国农村全部的生活状况。当然,我们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知己难于知人”,也恰恰因为作者是当地人,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将自己的主观意向代入调查过程中,而这一点上费孝通先生相比梁鸿女士来说做得更好,费孝通的论文指导老师马林诺夫斯基给他作序时提到“虽然这本书是一个中国人写给西方读者看的,文字中没有特殊的辩护或自宥的流露。相反倒是一种批评和自我批评。”、“作者的一切观察所具有的特征是,态度尊严、超脱、没有偏见。”他的不怀偏见、不怀反感、不怀仇恨使得极少有人质疑他研究的客观性。梁鸿则不同,她已经尽可能地做到冷静和纪实,但是可能是因为《出梁庄记》自身的文学属性,我在读此书仍然能够感受到字里行间隐隐的主观倾向,甚至在城管没收老乡的三轮车,梁鸿还找相熟的记者朋友问能否帮上一些忙,访问者帮助被访者解决困难终归似乎是不太合适的。她们处在“地缘”、“亲缘”的社交网络中,作者通过“梁庄的女儿”融入这个社会,却没能完全跳出来叙述、分析,对说服力有一定的损害,所以这本书可以适当借鉴,却不能当作学术研究看待,完全信任。这也就是对比表格“研究角度”里面的“客观的真实”和“主观的真实”的差异。Page7第二是不同点,一个关注文明社会,一个关注落后社会。Page8费孝通研究的是开弦弓村,费孝通之导师马林诺夫斯基在本书的序言中写道“我敢于预言费孝通博士的《江村经济》一书将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在费老之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研究者,“好古、猎奇和不切实际”,将人类学当作“一种罗曼蒂克式的逃避”。他们研究的方向大多是所谓未开化地区的土著,对于“世界上为数众多的、在经济和政治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民族的较先进文化的研究”则少有涉及。费孝通之《江村经济》所描述的这片乡土,是中国南方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而非以往人类学家喜欢涉猎的蛮荒之地,这种从“荒野”重返“人间”的突破,不仅为人类学研究打开了新的局面,也为社会研究探索开启新的道路;然而梁鸿则选择了河南农村农民工这一群体,在很多人心里这三个词都是贬义词,三个“贬义词”叠加,所描述的情景不言自明,十之八九的人挣扎在社会的最底层,活不好也死不了,另外那一小部分人呢,也遭受着刻板印象的拖累,他们长期远离土地,长期寄居城市,他们对故乡已经陌生,对城市未曾熟悉,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后现代社会的超越景观,而他们感受最深刻的不是景观的宏大耀眼,而是这景观背后的支离破碎。(2068字)Page9研究角度已经谈过了,我们来讲着眼点,一个是物质生活,一个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Page10两本书的着眼点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江村经济》虽然也谈伦理、文化、宗教,但是更多还是将它们与经济联系起来以分析开弦弓村的经济,谋求江村经济的发展,找寻中国农村的出路;梁鸿呈现、书写出梁庄者在城市谋生的生活,但她的眼光并没有局限在政治经济学的层面。相反,对物质生活的考察仅仅只是她的一个观测点,在外讨生活的梁庄人的内心、情感与精神生活同样得到了瞩目,梁鸿极为重视他们的身份、尊严和价值感,循此线索,我们又会发现作者的观察视线往往会落在梁庄人的工作空间和居住空间,由他们栖息的城市空间引申至其精神空间,折射出梁庄人的生命状态和精神面影。Page11接下来我们开始谈这两本书的研究方法。《江村经济》最突出的研究方法有三种:Page121.微型社区研究法2.田野调查法3.新型功能分析法。我们来依次了解。Page13一、微型社区研究法微型社区研究法就是在一定的地方,在少数人可以直接观察的范围内,同当地人民结合起来,对此地的居民的社会生活进行全面的研究,对进行相对宏观的研究尤为重要。我们在讨论到一些社会现象的深层原因或涉及宏观研究时,往往会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法开展,费孝通先生的微型社区研究法就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指了一条明路,选取一个或几个熟悉的典型,对它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寻找出整个社会的共性,将结论推演到整个社会。本文是依据作者在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的调查资料写成,详细描述了村子中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现象,并以此为缩影,折射了当时中国乡村的经济状态和中国农民的生活状态。Page14二、田野调查法,又叫实地调查或现场研究,即通过观察、访问等收集资料的方法获得信息,再基于研究者的理解和概括从一手资料中得出结论。其最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就是参与观察。它要求调查者要与被调查对象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从中观察、了解和认识他们的社会与文化。田野调查工作的理想状态是调查者在被调查地居住两年以上,并精通被调查者的语言,这样才有利于对被调查者文化的深入研究和解释。而田野调查又分为五部分:1.选点:为了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者要将研究地点确定在一个小的社会单位中,但是又不宜太小,必须能够提供完整的社会生活样本。在本书中,费老选择开弦弓村为研究单位,其中大有原因:开弦弓村以蚕丝业为主要经济来源,是中国国内蚕丝业的重要中心之一,随着工厂代替家庭手工业,开弦弓村产生的社会问题非常具有代表性,可以把该村作为中国工业变迁过程中有代表性的例子来研究。不仅如此,开弦弓村优越的自然条件使该村的农业发展水平较高,为研究中国农村发展问题提供坚实基础。2.进入现场:想要得到真实可信的资料,研究者需要进入现场,而只有得到当地人的“认可”,才能保障研究的顺利进行。费孝通选择开弦弓村,一定程度上是考虑到自己具有深入现场的便利条件。开弦弓村属吴江县,费老是吴江人,没有语言障碍并可以快速适应当地的生活,融入其中,免去戒备、猜疑等不信任因素。最关键的是,费孝通的姐姐是当地蚕丝改革的负责人,具有较高威望,他通过姐姐获得了村长、村民的支持与配合。3.抽样:包括定额抽样、滚雪球抽样和特意个案。本书中作者没有再进行抽样,而是全面考察。4.资料分析:指审查、编码、分类整理等工作。5.撰写报告。Page15三、新型功能分析法,功能分析法是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来解释社会现象的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费孝通先生在文中提出的,为什么像平等男女继承权等很多革新措施无法有效执行,就是因为这些传统文化的存在有其作用,非一般的法律制度能够改变,就反映了他功能分析法的观点。而在此基础上,他又对其做了突破,他摆脱了功能主义学派缺少对动态的社会变迁把握的缺陷,对处在暗潮汹涌的社会变迁大背景下的开弦弓村做了更深层次的考察,表面上,开弦弓村的村民有条不紊地生活着,社会各个子系统正常发挥着自己的功能,但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个村庄发生着质的变化,传统的小农经济被打破、家庭手工业破产、被迫转让土地所有权、为了生存成为雇佣劳动者、纺织工业的发展……在这样的过程受到冲击并加以改变,这正是传统中国农村变迁的道路。(1704字)Page16《出梁庄记》最突出的研究方法是1.个案研究法2.深度访谈法3.自然观察法。Page17一、个案研究法,是一种实证研究,是在不脱离现实生活环境的情况下,研究当时当地正在进行的、发生在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的现象的方法,具有悠久的历史,是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梁鸿是依据在中国各个城市对梁庄打工者这一群体生存状态、内心感受的调查走访写成的,详细描述了每个个体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并以此为缩影,阐述面对城市化,整个中国农民工的漂泊、迁徙、流转。Page18二、深度访谈法,又名深层访谈法,是一种通过无结构的、直接的、个人的访问,解释被访者对某一问题的潜在动机、信念、态度和感情的方法。本书一半以上的篇幅都是对进城的梁庄人口述实录内容的梳理,进入了哪些城市?从事了何种工作?工作环境、生存情况、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如何?他们怎样思考梁庄?怎样思考所在的城市?怎样思考自己的生活?每一位出梁庄者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故事,如何倾听对于笔者来说是个莫大的考验,梁鸿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她的观察姿态和视线是平的,她尽可能地不高于其梁庄的父老乡亲,也不低于他们,而是以“梁庄的女儿”这样同根同源的身份融入他们之中,这样的姿态和视线可以去发现生活里的微小讯息。而且,她的很多访谈都带上了自己的父亲,让被访者忽略镜头和访谈的不适感。更难得的是,自述中的犹豫、重复、中断、转折以及词语的选用、语调的变化等都被梁鸿用访谈分析法一一捕捉。Page19三、自然观察法,是指在不向被研究者提问的情况下调研人员对被研究者的行为、反应、感受、特征进行观察记录的一种方法。一个人的动作、情绪、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往往泄露出较为隐秘的信息。作为女性作家的梁鸿细腻敏感,洞微察幽,通过微观的表情和细节呈现了不同代际、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学历的梁庄外出者思维方式、生活理解、情感表达的微妙差异,让每一个人物形象都跃然纸上、呼之欲出。Page20研究方法讲完了,再谈谈研究结论,《江村经济》得出了这样两条结论:Page211.农村经济的发展依靠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农村的繁荣,农业是基础,但是除了农业之外,大力发展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农产品加工业这些第三产业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