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学生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高一语文必修一导学案编制人__邹冰华__审核人_范玲玲编号__2__使用时间班级高()班姓名________小组_______教师评价________《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本课文言文知识,提升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2.自主学习,反复诵读;合作探究,探究烛之武的游说艺术。3.激情投入,感受和学习烛之武摒弃个人得失、勇担重任的爱国主义精神。【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文语法。难点:分析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及其形象。预习案——阅读课文,高效预习【知识链接】1.本文背景:本篇所记述的,是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此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郑国为了自身的利益,想方设法与晋国结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场战争。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于是对于出兵郑国一事,与晋国一拍即合。2.秦晋围郑形势图3关于《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别名《左氏春秋》和《春秋左氏传》《春秋》三传(解释《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课前预知】1.识字注音氾.南()共.其乏困()阙.秦()秦伯说.()逢.孙()缒.而出()佚.之狐()2.通假字(1)无能为也已.(同“矣”,语气词)(2)共.其乏困(同“供”,供给)(3)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3.一词多义师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②古之学者必有师③吾师道也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辞①公从之。辞曰②《归去来夕辞》③动辄以朝廷为辞④停数日,辞去许①“许之。”、“许君焦、暇……”②杂然相许③潭中鱼可百许头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鄙①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③越过以鄙远济①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②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③朝济而夕设版焉④无济于事微①则名微而众寡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④人微言轻⑤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敝①使史更敝衣草屦②曹操之众,远来疲敝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以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⑤以乱易整,不武之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公从之③是寡人之过也④行李之往来⑤亦去之⑥何厌之有焉①子亦有不利焉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⑥朝济而夕设版焉其①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②吾其还也③以其无礼于晋④其为惑也,终不解矣4.古今异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宴客的主人。(2)行李..之往来古义:外交使节。今义:出门所携带的装有衣物、食品等的包裹、箱子等。(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人,指秦穆公。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5.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名词活用作动词,驻军、驻扎)(2)与郑人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3)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在夜里)(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界)(5)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动词活用作名词,恩惠)(6)烛之武退.秦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缺乏的东西)(8)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厚,变雄厚;薄,变薄弱)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高一语文必修一导学案编制人__邹冰华__审核人_范玲玲编号__2__使用时间班级高()班姓名________小组_______教师评价________(9)越国以鄙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的国家)(10)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6.特殊句式(1)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后置句)(2)且贰于楚也(介宾短语后置句)(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宾短语后置句)(4)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5)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省略句,“军”后省略“于”)(6)敢以烦执事(省略句,“以”后省略“之”)(7)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宾短语后置句)7.概述情节内容情节内容开端(1)晋秦大军围攻郑国。(交代战争起因和态势)发展(2)烛之武答应郑伯出使秦营。高潮(3)烛之武夜访秦营,劝服秦伯退兵。结局(4)晋侯被迫退兵。我的疑问(至少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探究案——研读课文,深入挖掘一、烛之武受命时先“辞”后“许”,有什么作用?[导思]人是矛盾的集合体,是有血有肉有情绪的,要联系人物的身世、经历云做综合评价。可以从郑伯的话中去推测。答:在“辞”的理由中,交代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同时表露烛之武委屈不满的情绪。烛之武的“许”,是在郑伯道歉和点明亡国之害后,表明他接受郑伯的道歉,更表明他深明大义,以国家为重。为下文表现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铺垫。二、烛之武为什么能三言两语劝退秦军?你认为其游说妙在何处?。步骤内容作用①示弱承认郑国失败结局消除其戒心(以退为进)②析弊如果亡郑就会壮大邻国晋的力量(有亏)动摇其本意③析利如果保全郑国就会有东行之便(获益)以利相诱④谤晋(引用史事)忘恩负义离间其联盟(推想将来)贪得无厌小结:这段说辞,表现烛之武高超的攻心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以秦晋攻郑而所图各异为突破口,对秦伯动之以理,晓之以利,最终说服了他。其高妙之处是:心里处处为郑国着想,而口中声声为秦国谋划。整段说辞,委婉曲折,步步深入,面面俱到,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三、某学校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历史人物”评选活动,请你为入选的烛之武写一段颁奖词。●拓展提升:美文赏析永远的烛之武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云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烛之武退秦师》告诉了我们答案。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像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