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历史第四次周周清考试试题(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20×3=60分)1.在全国结束元朝统治并在应天称帝的历史人物是()A.李世民B.赵匡胤C.朱元璋D.铁木真2.朱元璋为了加强自己的君主权利采取的措施有()①设三司②废丞相③设锦衣卫特务机构④八股取士⑤迁都北京⑥削藩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③④⑤⑥D.①②⑤⑥3.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最突出表现()A.废丞相,设三司B.废丞相,权分六部C.设殿阁大学士D.设厂卫特务机构4.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八股之害等于焚书"是说二者都()A.削弱了儒家地位B.钳制了人们的思想C.损害了国家的统一D.引发了文字狱5.下列内容不属于明朝八股取士规定的是()A.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B.考生的答卷,不允许有个人见解C.文体死板地分成八个部分D.考生可以针对时弊,谈论古今6.明朝规定科举考试必须用八股文答卷,其实质是为了()A.加强君权B.使考试更规范、更科学C.选拔有创新能力的人才D.鼓励考生独立思想7.明朝科举制与唐朝科举制的最大不同是()A.考试的目的不同B.考试的内容不同C.考试的方法不同D.考试的管理不同8.明朝时期下列哪一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A.设立三司B.由六部分理朝政C.实行削藩D.设立厂卫特务机构9.废除丞相的皇帝()A.明太祖B.明成祖C.雍正帝D.乾隆帝10.明朝迁都北京的皇帝是()A.明太祖B.明惠帝C.明成祖D.明仁宗11.下列信息反映的共同主题是()①鉴真东渡②玄奘西游③郑和下西洋A.祖国统一B.民族团结C.中外交往D.抵抗侵略12.假如你跟随郑和的船队下西洋,下面哪些地方是船队没到过的地方()A.印度洋沿岸B.红海沿岸C.非州东海岸D.地中海沿岸13.下列对郑和下西洋的说法叙述正确的是()①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是从刘家港出发②郑和船队最远到达非洲西海岸和红海沿岸③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④派郑和下西洋的皇帝是明太祖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14.明朝中期我国的外来威胁主要来自于()A.沙俄B.葡萄牙侵略者C.日本倭寇D.荷兰殖民着15.抒发民族英雄戚继光爱国情怀的诗句是()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B.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C.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D.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16.要了解当年戚继光抗击倭寇取得九战九捷的事迹,你应该去的省份是()A.江苏B.广东C.浙江D.福建17.之所以称戚继光是我国古代的民族英雄,是因为他()A.率军收复台湾B.率部武装抗清C.率军抗击沙俄D.抗击倭寇骚扰18.历史上霸占我国澳门300多年的国家是()A.英国B.荷兰C.葡萄牙D.西班牙19.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①戚家军在台州抗倭②明朝迁都北京③郑和第一次下西洋④葡萄牙殖民者占领A.①③②④B.③②①④C.②①③④D.①②③④20.人们之所以怀念郑和,是因为他曾()A.英勇抗金,忠君报国B.抗击倭寇,维护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安定C.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D.英勇抗元,留下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班级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考场_________________考号*********************************************************密封线外不准答题*********************************************************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材料三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沉痛地说:“八股文的毁坏文化,等于秦始皇的焚书!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坑儒还厉害。”(1)科举制度开始形成于哪个朝代?形成的的标志是什么?(4分)(2)材料二反应了哪个朝代的科举制度?该朝的科举制度有什么特点?(4分)(3)材料三中说“八股文的毁坏文化,等于秦始皇的焚书!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坑儒还厉害。”你认为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3分)2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锦衣卫印锦衣卫腰牌材料二东厂的“锦衣官校”(特务人员)侦察缉捕的范围非常广泛,上自官府,下至民间,到处有他们的踪迹。他们得到消息后,立即密报皇帝。因此事无大小,皇帝都可以知道,在东厂的堂上,还挂着“朝廷心腹”的大匾。(1)“锦衣卫”是明朝哪位皇帝设立的?“东厂”是明朝哪位皇帝设立的?4分(2)锦衣卫和东厂都是一种怎样的机构?(2分)它的设立有什么影响?(3分)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遂郑和)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携带金币,造大船,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材料二(郑和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和等上荷圣君宠命之隆,下致远夷敬信之厚,统舟师之众,掌钱帛之多,夙夜拳拳,惟恐弗逮,敢不竭忠一国事,尽诚于神明乎!(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3分(2)请列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和出发地?(4分)(3)郑和下西洋对我国影响深远,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6分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材料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1)这两则材料的作者是谁?(2分)(2)诗中的“海波平”是指什么?(3分)(3)从两句诗来看,作者的什么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