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赤潮:赤潮,又叫红潮,是一种水华现象。它是海洋灾害的一种,是指海洋水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增殖和聚集,引发一定范围和一段时间内水体变色现象。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并不一定都是红色,而是许多赤潮的统称。发生赤潮时,通常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的数量、种类而使得海洋水体呈红、黄、绿和褐色等。产生原因:1.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2.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3.·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4.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诱发赤潮的因素之一5.赤潮生物分布2.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而不损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3.酸雨:酸雨正式的名称是为酸性沉降,指pH值小于5.6的雨水、冻雨、雪、雹、露等大气降水。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形态而落到地面者,后者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全球有三大块酸雨地区:西欧,北美和东南亚。4.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5.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是人们对人地关系的一种理论认识。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简称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的最大优势是为人们从自然环境角度理解对人类的极大制约影响提供了良好的思路。但其不足也是显然地,过分夸大地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忽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能动作用,显示出理论认识的局限性。因此,在运用此理论时,须辩证地去发挥出优势来。6.绿色消费:国际上对“绿色”的理解通常包括生命、节能、环保三个方面。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购买和消费活动,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行为。绿色消费是从满足生态需要出发,以有益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内涵,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统称。7.自身环境问题:1、气候变暖2、臭氧层破坏3、生物多样性减少4、酸雨蔓延5、森林锐减6、土地荒漠化7、大气污染8、水体污染9、海洋污染10、固体废物污染8.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叫做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环境污染是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了变化,与原来的情况相比,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生态破坏是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引起的。例如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沙漠化和土地沙化;滥采滥捕使珍稀物种灭绝;植被破坏引起的水土流失等。9.环境灾害: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环境恶化所导致的灾害,是除自然变异因素外的另一重要致灾原因。其中气象水文灾害包括:洪涝、酸雨、干旱、霜冻、雪灾、沙尘暴、风暴潮、海水入侵。地质地貌灾害包括:地震、崩塌、雪崩、滑坡、泥石流、地下水漏斗、地面沉降。10.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是指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素或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物理、化学性状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又称继发性污染物。如一次污染物SO2在空气中氧化成硫酸盐气溶胶,汽车排气中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在日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的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甲醛和酮类等二次污染物。11.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温室效应(英文:GreenhouseEffect),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极其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12.循环经济:循环经济(cycliceconomy)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就是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原则是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再循环。其生产的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13.清洁生产:是对产品和产品的生产过程、产品及服务采取预防污染的策略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清洁生产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的环境策略,减少或者消除它们对人类及环境的可能危害,同时充分满足人类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生产模式。13.绿色消费:国际上对“绿色”的理解通常包括生命、节能、环保三个方面。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购买和消费活动,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行为。绿色消费是从满足生态需要出发,以有益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内涵,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统称。绿色消费包括的内容非常宽泛,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和物种的保护等,可以说涵盖生产行为、消费行为的方方面面。14.正负2度:“±2℃”,源自日前哥本哈根会议的结论,即是未来人类如果要生存,就必须将气温控制在摄氏两度以内。15.天命论:天命论是一种具有唯心主义倾向和宗教色彩的思想观念,其中包含人类最早的环境观,它产生和盛行于古代社会。认为自然变化、社会运行和人的命运被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所主宰,人必须而且只能屈服和顺从它。殷虚卜辞中的“帝令雨足年、帝令雨弗其足年”,孔子强调“畏天命”等,都是天命论思想的反映。作为一种环境观,天命论表示人类对自然的开发。这种思想根源于古代生产力落后和认识能力低下。人们对自然运动规律及其对人的作用找不到科学的理解,只能归结为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并强调对自然环境的绝对服从。从大尺度的历史空间来看,天命论的环境观反映人与自然没有发生明显分裂和对抗,处在低水平统一的时代特征。16.天和论:天和,谓自然的和气。《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是一种目标,一种状态,天和是原始的状态。17.红色洞穴文明:在人类远古300多万年漫长历史混沌阶段,洞穴、林野的的作用显著,不像后来科学、技术那样越来越起主要的作用;远古蒙昧阶段工具亦不如后来所起作用显著。“洞穴文明史”即那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史。文中以东亚系统为典型,论述了诸如“洞穴与林野的历史场”;远古人类“穿过几百万年时空隧道”;“远古人类对活动场所随机地精心选择”;以“手足功能的结合”之人类体能适应自然条件;而到“洞穴文明的晚期演化场”才出现了半地下坑穴半地上建筑的住处,此前数以百万年计的人类则住在了天然洞穴之中。18.粮食安全:粮食安全,顾名思义,就是能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这个概念包括:(1)、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2)、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3)、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正所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粮食安全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完善粮食应急储备体系,确保粮食市场供应.最大限度地减少紧急状态时期的粮食安全风险.是政府的职责.也是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现代智生人种:欧罗巴人种(又称白色人种或高加索人种或欧亚人种)、蒙古人种(又称黄色人种或亚美人种)、尼格罗人种(又称黑色人种或赤道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又称大洋洲人种或棕色人种),俗称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和棕种人。简答题:1.地下水资源污染的来源:病原体污染、耗氧污染、有毒污染物、酸碱盐污染、放射性元素污染、热污染、石油类污染。废气、废水、废渣、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农药污染、化肥污染。2.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异同:环境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都是环境污染,环境污染主要是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主要是化学物质的作用,生态破坏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等,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生态破坏:生态破坏往往比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更大,对环境的污染可以通过人类活动的停止而立刻停止,而生态破坏也需要长时间修复。一定意义上说,人类活动先引发环境污染,进而导致生态破坏。3.以大学生角度分析环保的整体形势:环保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当前,从全国来看,虽然局部环境有所改善,但总体恶化的趋势依然没有得到遏制。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仍将保持高速增长,能源资源消耗量大。4.什么是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5.中国古代地理环境观:1、在农耕文明之前,由于知识的肤浅,最初对自然充满敬畏、崇拜。表现为:山神、海神、水神、树妖等一些神仙、妖怪类的。2、在农耕文明发展之后,虽然人类还没完减弱对神妙的崇拜,但已经开始顺应自然了。如:天时地利人和,才能有好收成。开始希望风调雨顺,并学习更优秀的种植技术。3、到人类知识进一步丰富,人类开始改造自然了。比如:修运河、修水库等改变大自然不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因素,加以利用以便更好地生存发展。4、人类开始征服自然。这是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的影响力传到我国之后,我们认为人是可以征服自然的,让自然为我所用。5、可持续发展之路。综合起来看:古代中国环境观就是一个崇拜——顺应——改造6.环境灾害的常见类型: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环境恶化所导致的灾害,是除自然变异因素外的另一重要致灾原因。其中气象水文灾害包括:洪涝、酸雨、干旱、霜冻、雪灾、沙尘暴、风暴潮、海水入侵。地质地貌灾害包括:地震、崩塌、雪崩、滑坡、泥石流、地下水漏斗、地面沉降。地震、洪水、滑坡与泥石流、地面沉降、人为滑坡与泥石流、三废污染等灾害,这里的环境灾害不仅包括了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还包括了环境污染。环境灾害的一般成因:7.清洁生产的定义: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清洁生产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的环境策略,减少或者消除它们对人类及环境的可能危害,同时充分满足人类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生产模式。8.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一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二是统筹规划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打破行政区划的分割,进行全国一盘棋的战略规划。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节约意识和环境意识,宣传循环经济理念。四是强化环境管理。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根据环境容量或控制目标的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对排污单位实行排污许可制度。五是健全环境监管体制。坚持和完善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管理体制。产生的根本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关系的不协调——人地关系不协调。9.PM2.5:定义:细颗粒物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