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6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教学内容】辽、北宋、西夏的建立,辽、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南宋和金的对峙。【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记住建立辽、宋、夏、金政权的民族首领及其建立时间,影响这些并立政权相互关系的重要盟约,理解辽、宋、夏、金之间通过和议维持和平关系的意义。通过对多民族政权并立下民族关系的特征的分析和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这一时期并立民族政权之间战与和的评价,培养学生对事件的评价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老师指导,学生了解辽、宋、西夏、金等国的建立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学生自行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学习民族英雄岳飞精神,培养其爱国情感。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契丹、党项、女真等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他们建立的政权和宋政权之间的战争与和议是中华民族内部矛盾冲突的不同表现形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通过对岳飞抗金史实的学习,增强对岳飞等英雄人物爱戴的情感。【教学重点】宋、辽关系,岳飞抗金【教学难点】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立状况下的民族关系【课时安排】2课时【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目的导入新课介绍唐朝灭亡以后,我国历史发展的格局。并引入新的学习主题。唐朝灭亡以后的50多年里,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在南方和今山西地区则先后建立过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五代十国时期,我国又一次陷入分裂割据局面。这以后,中原地区虽然统一,但边疆地区却先后兴起一些强大的民族政权。10—12世纪,我国先后出现了北宋同辽、西夏政权的并立和南宋与金对峙的局面。本课即将学习这段历史。学生阅读引言讲解新课。准备进入新课学习状态齐读导语导入新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一、辽、北宋、西夏的建立1、辽的建立“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情景?你还了解这个民族的哪些知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介绍契丹族。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个美丽的传说:一个英俊的少年,骑白马沿土河而行,来到潢河与土河相汇处的木叶山,遇见一位乘青牛的美丽少女,两个互相爱慕,结为夫妻。他们的后代,就是契丹各部落人民。畜牧业在契丹人的生活里,占有重要地位。他们逐水草放牧,随季节迁徙,以马背和帐幕为家。他们放牧的本领很高,两三个人就能管理上千匹马。游牧和渔猎给契丹人带来衣食,他们吃猎到的野兽肉和捕来的鱼,用马奶作饮料。到六世纪时,契丹族开始用名马贡献给中原王朝,并与中原地区进行贸易。到唐朝末年,不少中原汉人来到契丹境内,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契丹人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契丹国是如何建立的?其境内生活着哪些民族的人民?阿保机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契丹族不仅阿保机善于向汉族学习,其实他们整个民族都能做到这一点。下面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皇帝的,一个是民间的。辽代皇帝非学生谈谈自己对契丹族的了解阅读教材,回答教师提问听故事,学习契丹族虚心向汉族学习的精神学生阅读教材后讨论回答。阅读教材,了解宋的建立,知道陈桥兵变的史实和杯酒释兵权的典故;了解西夏的建立和西夏领袖元昊。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善2常爱读汉族的文化典籍,有个辽帝要汉人讲《论语》,《论语》里有一些称少数民族为夷、秋的字眼,当然是蔑称,汉人避嫌疑不敢讲。辽帝说,上古时候的夷狄,没有礼法,所以叫夷狄,我们现在已经彬彬有礼了,有礼仪,有文化,和汉人没有两样,你还避什么嫌,尽管讲!辽代的民间,契丹人教小孩读书,常把汉人诗句按契丹语法改动、改编后念诵。正因为契丹人的虚心学习,所以汉化程度很快,很深。有一次苏辙出使辽朝,辽的结伴使臣几次谈及他的父亲苏洵、哥哥苏轼的文章,头头是道。这足见契丹人是多么重视向汉族学习!石敬塘为什么要把幽云十六州拱手送给契丹国?对宋辽产生什么影响?对石敬塘甘作“儿皇帝”你有何看法?2、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并局部统一中原及南方地区。3、西夏的建立元昊是党项族杰出的领袖,他于1038年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建立西夏。他通晓汉语,喜读汉文的法律和兵书,善于绘画,可以说他文武兼备,多才多艺。他当政以后,仿照宋朝的政治制度建立官制、兵制和法律制度,还仿照汉字创制了西夏文字。总之他推动了党项族的历史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二、辽、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1、辽与北宋的关系北宋建立后企图统一北方,宋辽处于战争状态,1004年,宋军在澶州打败辽军后,于第二年宋辽签订《澶渊之盟》。此后,宋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先战后和,1044年达成和议,和议促进了两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三、南宋和金的对峙1、金的崛起。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2、1125年,金灭辽。3、1127年,金灭北宋,俘虏徽、钦两帝。4、1127年,赵构重建宋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5、南宋的抗金战争。引导学生共同探讨以下问题:南宋政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建立的?当南宋抗金形势一片大好时,为什么南宋政府急于向金求和?岳飞抗金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岳飞会受到后人的尊敬?6、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和约,双方长期对峙。小结:第一、辽、宋、金之间的战争是民族大家庭中的纷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无侵略与反侵略之别。第二、辽、宋、金之间的战和交融,但以和为主,以相互的交流发展为主。第三、岳飞等英勇抗击女真贵族的掳掠的战争是正义的,他们的精神令人敬佩。阅读教材了解宋与辽、西夏、金的关系学习民族英雄岳飞抗金的事迹于学习的良好品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总结拓展复习知识巩固知识作业布置完成作业【板书设计】第六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一、辽、北宋、西夏的建立1、辽的建立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二、辽、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31、辽与北宋的关系2、北宋的建立3、西夏的建立三、南宋和金的对峙第7课南方经济的发展【教学内容】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商业的繁荣、经济重心南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记住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最主要表现,理解南方经济快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已经完全超过北方,从而改变了以前以黄河流域为经济重心的全国经济格局,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标志性表现的提取、培养学生历史概括能力;通过对教材图片的分析与解读,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解读历史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通过对三国起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已经完成南移,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现在的我国经济运行特征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国国情的重要内容,从而更好的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方针,并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教学重点】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和经济重心南移【教学难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课时安排】2课时【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目的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归纳出民族政权并立、民族关系发展的主题,同时引入在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更快。在辽、宋、夏、金民族政权并立的历史时期,我国北方和南方的经济都有很大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和繁荣。南宋民间有句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发生了影响深远的变化。复习上节知识复习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一、农业的发展指导读书分析、归纳出南方农业发展的四大表现:1、农业技术提高:灌溉技术和耕作技术;2、耕地面积扩大:太湖流域、苏州、湖州;3、农作物品种交流、种植区域扩大;4、和经济作物大量栽培:棉花种植的扩大。书42页看看,引导学生讲解。二、手工业的进步1、棉纺织业。了解初始阶段的棉纺织技术,观看《纺车图》一车、二人、双纱。2、制瓷业。了解景德镇制瓷业的概貌,并看图说说青白瓷的特点。三、商业的繁荣1、北宋时在四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发行了“会子”。思考:纸币的出现说明了什么?2、南宋临安是南方的政治中心和繁华的商业都市。引导学生分析临安商业繁荣的原因和表现。3、两宋时期对外贸易活跃。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阅读教材,概括出农业发展的比哦啊先阅读教材,了解手工业进步的表现阅读教材掌握商业繁荣的表现,并思考提问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4四、经济重心南移教师概述从夏商到两宋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到南宋时期我国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并一直持续到今天。而今,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更突出,国家制定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方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东西部的差距会逐渐缩小。思考: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总结拓展复习本课知识复习知识巩固知识作业布置教材、练习册相关作业完成作业【板书设计】第7课南方经济的发展一、农业的发展二、手工业的进步三、商业的繁荣四、经济重心的南移第8课宋代的社会生活【教学内容】衣食住行的变化、城市生活剪影【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代衣、食、住、行的变化情况及东京、临安等城市生活的基本情况,理解宋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宋代衣、食、住、行变化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对东京、临安等城市物质、文化生活两大主流内容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学习从历史图片中提取信息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宋代衣、食、住、行的变化,认识这些变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通过丰富多彩的宋代衣食住行和东京、临安城市多样性生活的学习,认识中华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从而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教学重点】衣食住行变化概况【教学难点】衣食住行变化原因【课时安排】1课时【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目的导入新课展示一系列宋代衣食住行的图片和《清明上河图》引入新课。观看图片,了解宋代的生活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一、衣食住行的变化宋代是一个商品经济极度发展的时代,因而,传统的生活风俗习惯和商品经济发展后的新的社会风俗习惯兼而有之。衣食住行的变化也最典型。1、衣。衣装根据职业需要、社会制度制约、性别差异具有不同的特点。衣料也有较大的变化,由麻布向棉布发展,麻布还是最主要的衣阅读小字部分理解衣装特点不同的原因读图:宋代官服和女服,染布图培养学生5料。2、食。从主食、肉食、食用油、炊煮燃料等几个方面来看南北的不同。宋代饮食丰富而多样。主食:北方——面食;南方——米饭肉食:北方——羊肉;南方——猪、鱼肉油:动物油——植物油。3、住。农民住房多为低矮的茅屋,城市平民多住瓦顶平房,贵族官僚多住园林式建筑。各种家具种类繁多,而且高脚家具广泛流行。4、行。宋人代步的工具分为水陆两大类,主要有:轿、车、马、骡、驴、牛、驼。大海船还有指南针。二、城市生活剪影1、北宋东京最繁华的城市,有“夜市”和“晓市”,瓦子里有各种娱乐活动。2、南宋临安大都市,有瓦舍和各种行团。3、喝茶品茶及各种节日阅读教材,了解宋代衣食住行的变化阅读教材,熟悉城市生活的一些缩影阅读能力、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三、总结拓展思考:概括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1、都市商业繁荣,大街小巷都分布着店铺和作坊,城市的商业化气息极浓。2、经商时间长,基本上是日夜相继。3、娱乐活动商业化。4、方便贸易的纸币出现。5、对外贸易活跃。复习本课知识;概括宋朝商品经济的特点。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四、作业布置教材、练习册相关作业完成作业板书设计:第8课宋代的社会生活一、衣食住行的变化1、衣2、食物3、住4、行二、城市生活的缩影1、东京2、临安3、茶文化、各种节日第9课成吉思汗与忽必烈教学目标1、知识掌握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忽必烈建元及其实施的措施元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2、能力培养通过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的历史知识的学习,通过对忽必烈建元及其实施的措施的学习和分析,培养学生将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科学评价的能力。通过元朝民族关系发展的不同表现的分析,让学生学会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