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新闻两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短新闻两篇新闻狭义——消息通讯新闻最主要的特征是:香港回归纪念碑用事实说话广义特写报告文学2、新闻正文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3、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标题、导语、主体1、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1〉标题:(引题、正标题、副标题)2〉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出消息的主题思想。3〉主体:在导语之后,是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4〉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无固定的位置,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帮助读者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有衬托、深化主题作用5〉结尾:消息的结语,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形式。《别了,“不列颠尼亚”》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请你将本文改写成一句话新闻标题英国撤离香港这篇新闻的导语是哪一部分?概括导语的内容(不超20字)。导语是文章的第一段。接载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的“不列颠尼亚”离港。别了,“不列颠尼亚”主体部分描写了英国撤退时的哪几个场景?请概括内容。第一场景:4点30分,降下港督旗帜;4点4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第三自然段)第二场景: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7时45分,降英国国旗。(第五自然段)彭定康接过降下的旗帜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易帜。(第八自然段)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十自然段)找出文中哪些地方插入了关于背景描写的内容,并说说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背景材料的插入,有助于理解新闻的广度和深度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这句话表面上说的是港督的建筑,给人以厚重的历史沧桑感。实际上是在告诉人们,香港已经回归祖国,末代港督已经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地成为过去。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这句话语言平实,对比鲜明,其中饱含了中国人民对曾经长达一个半世纪的英国殖民统治结束的欣喜之情。•从1841年1月23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对中国人民来说,英国在香港进行殖民统治的这段历史是刻骨铭心的,是不应该忘记的。中国人民经过了漫长的等待,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归祖国的一天。作者心中,人民心中,都是感情澎湃。这种感情,通过精确地记录英国统治香港的时间来表现,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香港的沧桑巨变,自豪感暗含其中。导语: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1段)主体:4时30分:末代港督降旗仪式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背景:港督府变迁(4段插叙)结语: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11段)4时40分:末代港督离开港督府(2——10段)课堂小结这是一篇报道香港回归的特写新闻,香港回归是一次盛典,场面宏大,但作者集中特写了“三次降旗一次升旗”,出色地记录了象征英国殖民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充分表现了香港回归这一深刻的历史主题,表达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与喜悦,文章写得庄重又含蓄,别具特色!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1)字面上看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2)深层次看“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实境是永别,虚境是回归和雪耻。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不留痕迹。(3)标题用了倒装句式,引人注意,既有讽刺意味,又有突出强调的作用,写出了英国殖民者在香港统治的终结,还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喜悦与自豪。问题探究:标题创意1、一语双关意味深长2、句式倒装,重在突出、强调回归、雪耻离开、告别为下则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18字)北京晨报讯(记者姜葳邢飞)“请广大市民配合人口普查,把自己记入历史。”市人普办相关负责人昨天向北京常住居民发出呼吁,希望大家给人口普查员打开家门,在配合普查之余给他们一个微笑。为期10天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昨天正式开始。市人普办负责人重申,市民的家庭及个人信息将仅仅用于此次人口普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提供、泄露普查数据,因此,被普查户应按时如实提供普查所需资料。“请配合人口普查,把自己记入历史。”这位负责人用很“温情”的话诠释和宣传人口普查,“我们不希望落下任何一个人,也没有人愿意被遗忘。”北京呼吁市民微笑配合人口普查为下则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20字)本报讯:10月23日-27日,济宁市2010年导游资格考试考前培训班分别在济宁和曲阜同时开课,来自全市500多名考生参加了此次培训。今年导游资格考试报名总人数为627人,其中汉语579人,英语35人,英语加试7人,法语3人,日语2人,外省转入1人。在全部报名人员中,具有大专或以上学历的占到80%以上,专科以上学历所占的比例高于往年。为提高我市导游队伍总体水平,本次培训聘请了山东省旅游职业学院知名教授,对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法规和导游实务进行了专项培训。此次培训班在保留传统培训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现场导游实务的培训。市旅游咨询培训中心岳庆芝主任分别从景点讲解和导游服务规范与应急问题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并组织考生到东大寺景区和孔庙景区进行实地模拟演练,丰富了培训内容,提高了考生应试能力,收到了良好效果,也受到广大考生的一致欢迎。济宁市2010年导游资格考试考前培训圆满结束请为下面的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12字)本报讯(记者海鹰)昨日上午,全省经营规模最大、图书品种最齐全的综合性书城——厦门对外图书交流中心厦门书城正式投入使用。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李秀记,国家外文局副局长方正辉,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陈忠财,省新闻出版局巡视员、省版协副主席李玉光,市领导洪碧玲、杜明聪、苏文金、庄威,台湾图书发行协进会理事长傅春生,以及两岸出版发行界的嘉宾出席了开业典礼。位于莲坂国际文化大厦的厦门书城共五层,营业面积达13000平方米,常年经营图书种类达15万种。开业典礼上,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林聪明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洪碧玲的委托,对厦门书城的开业表示祝贺。他表示,厦门书城的开业标志着厦门图书发行业的规模发展,将成为厦门一个重要的文化服务设施全省最大书城在厦开张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0个字)目前,全球已有85个国家的2300余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课程,3000万外国人正在学习中文。许多外国人为留学、就业、投资、贸易等,苦学“方块字”,苦练“中国话”。英国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拨款100万英镑普及中文学习;美国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韩国不少企业都开设中文学习班。全球掀起汉语学习热。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这里是奥斯维辛。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1922——2006)美国著名记者《纽约时报》前执行主编普利策奖获得者作者介绍:普利策奖由美国著名记者约瑟夫·普利策创立,主要分为新闻奖和文化艺术奖。普利策生前立下遗嘱,将财产捐赠给哥伦比亚大学,设立普利策奖,奖励新闻界、文学界、音乐界的卓越人士,该奖自1917年以来每年颁发一次。普利策的遗嘱中规定普利策奖包括4项新闻奖、4项文学艺术奖、1项教育奖和4项学术奖。但普利策奖的影响越来越大,目前,普利策奖中包括14项新闻奖和7项文学艺术奖。普利策奖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颁奖词奥斯威辛作为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杀人工厂”而为人们熟悉,各国记者纷纷报道它的残酷、血腥。罗森塔尔本着记者的良知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的框框,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博物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对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他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名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因此,我代表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把本届普利策新闻奖中的最佳消息奖颁发给《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作者罗森塔尔。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由于有上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和实验室,还建有4个大规模杀人的毒气“浴室”及储尸窖和焚尸炉。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烧约6000具尸体。残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尸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剥下纹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被杀害的多是犹太人。奥斯维辛集中营分营布热津卡集中营正门。当年囚犯被火车直接押进这个大门。一位党卫军的头目弗里希上尉对一批又一批新来的囚犯说过这样的话:“我警告你们,你们不是到一个疗养院来,你们是到一个德国的集中营来,你们除了从烟囱里出去外,就没有别的路走出这儿。”男囚——狭窄的空间住满了人女囚——狭窄的空间住满了人奥斯维辛集中营里拥挤的囚犯宿舍“…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用来做医学实验的犹太儿童毒气室中等死的囚犯。被绞死集中营里的万人坑这个囚犯还保持着被烧死时的姿势。运输尸体——衣服被剥下来给后来的人穿整车拉走的尸体纳粹军官在运尸拖车前留影在战争的最后几天中,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中的孩子们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嗅到了自由的空气。然而,他们却看不到明天——他们全部死于德军溃退前的“清理”。奥斯维辛集中营档案室中部分遇难者照片幸存者只有7600人,他们目光呆滞、面无表情。不会说话,也不知道自己的名字。男性的平均体重35公斤,女性的平均体重25公斤。奥斯维辛集中营11号楼和12号楼之间的“死亡墙”。该墙因党卫军当年在这里随意枪杀囚犯而得名。刚才是图片给我们带来的震撼,现在,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稿沉重的步伐走进波兰的布热金卡,用我们富有良知的心灵去碰触那段血腥不堪的历史,看看这篇文章是否也能给我们带来相同的感受。布热金卡的大门:阳光明媚、白杨婆娑、儿童追逐奥斯维辛的毒气室:毒气室与焚尸炉:头发、鞋子、牢房:停止脚步,浑身发抖灰砖建筑物,不孕实验地锁门的,否则羞红脸长廊墙上照片死囚:表情木然;姑娘:温和微笑执行绞刑的地下室: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看看作者去了哪些地方,他在这些地方看见或感受到了什么?自主学习,内容探究恐怖,终生难忘表情茫然感到窒息①读了课文和了解背景资料后,请问大家对奥斯维辛有什么印象?提示:可怕、惨绝人寰、是阴暗、恐怖的人间地狱。合作学习,内容探究②作者没有直接写集中营是如何残害“囚犯”的,你是怎样体会到它的可怕呢?提示: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纳粹刑罚的残酷,它的可怕是通过作者和参观者的感受表现出来的。合作学习,内容探究④在文中找出参观者表情变化的句子,讨论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合作学习,内容探究1、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2、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3、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4、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5、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6、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7、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

1 / 7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