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学年《感悟民族精神》教案七年级刘新书《感悟民族精神》一、指导思想所谓“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是一个民族在历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必要条件。本科目以学校和班级十六大关于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论述为总体指导,努力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思想,认真落实《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试行)》的精神,以山东近百年来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为主要依托,通过设计与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中去“经历历史”,在亲身体验中感悟民族精神的精髓与真谛,从而弘扬民族精神,为其终身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二、课程目标1.借助以山东为重点的典范人物(个体、群体)体现民族精神的感人史实,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在头脑中初步形成活生生的中华民族精神表象。2.体会人民群众在历史与现实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加深对民族精神的理解,激起学生的心灵共振,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3.借助生动的主体活动,使学生深刻感悟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增进民族情感,激励学生自觉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崇高志向。三、主要内容该科目的课程内容分为六个主题模块。具体内容为:(一)爱国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表现为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维护统一、抵御外侮,励精图治、爱岗敬业等。(二)奉献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心。表现为大公无私、舍生忘死、前赴后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气概;向他人和社会无私地奉献爱心等。(三)尚德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表现为崇尚社会公德、伦理道德、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诸如仁爱、重义、诚信、操守等。(四)务实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石。表现为实事求是,恪尽职责,勤恳勤勉,扎扎实实;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五)自强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本。表现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条件下,都不向挫折低头,坚韧执着,奋斗不止,自强不息,艰苦创业,不断攀登新的高峰等。(六)进取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表现为不屈不挠、勇往直前,锐意进取、革新图强,永不满足、大胆创新等。四、实施建议(一)时间安排本科目拟在义务教育阶段八年级开设一学年,共36课时,每周可安排活动一次(亦可两周合并一次)。要注意向学生的校外活动时间延伸,引导学生更多地走向家庭、社区、农村去发现、探究和体验。(二)具体措施1.在学习指导书编写方面:本学习指导书根据“带入情境→活动体验→感悟内化→激励践行(活动升华)”的思路设计。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划分成六个主题单元,主要以山东省的典型人物与事例素材为主(体现地方性),同时兼顾山东省范围以外的同类课程资源(体现普遍性),选择“关键点”,从不同角度设计3~4个具体活动,以点带面,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体验与感悟。2.在课程资源整合方面:提供带有情感性、形象性、启发性和范例性的文本资源,在使用中强调引导师生密切结合当地课程资源,进行必要的拓展、深化,使学习指导书同时发挥课程资源开发的引导作用,为学生感受、体会中华民族精神提供更广阔的教育空间。3.在学习实际应用方面:针对以往在中小学开展的关于民族精神的教育存在着抽象、空洞和表面化等问题,我们按照“知—情—意—行”一体化的思路,力图构建一种以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为中心的“活动建构式”的新的民族精神教育实施方略。即,以本学习指导书所提供的内容设计为例子,努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模拟实践、合作探讨、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形成感悟并指导践行。五、评价建议(一)过程性评价重点观察、评价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感悟民族精神的活动过程,并以其行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变化情况来衡量他们的态度、情感和对民族精神内涵的把握与理解水平。在具体评价方式上,强调采用多样化的主题活动式评价、观察式评价、小组研讨式评价和成长档案袋式评价,等等。(二)反思性评价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不断进行阶段性的自我评价,即通过自主反思,认识自己的学习所得、发现和收获,以及存在的不足,明确努力与进一步发展的方向。《爱国精神》教案活动一:血肉长城教学设想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思想政治课应抓住契机,贯彻落实树魂立根的教育要求。拟设计本主题教学活动,通过学生自主调查、收集资料,借助多媒体音像手段,在师生互动中,达到教学目的。教学目标感悟中国人民抵御外侮,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增强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明确有关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增强拥护党领导的自觉性。培养学生正视历史、关注社会的情怀,提升珍惜今天,开创未来的责任意识。教学过程㈠情景导入:牢记历史,不忘过去播放音乐《黄水谣》为情感背景。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七七”事变,抗日战争进入全面抗战阶段。千万同胞惨遭日寇杀戮,中国人民妻离子散,国土沦丧。在有关党领导下,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人民义无反顾,以伤亡3500万人的巨大代价,顽强抗争。1945年9月2日,在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政府签字投降,中国人民最终赢得了近代反侵略历史上第一次全面胜利。幻灯片播放:毛泽东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㈡近景推入:上海军民抗战史实1.由A组同学汇报从淞沪抗战纪念馆和文献史料中采集来的资料: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800勇士阻击战,谢晋元团长率团宣誓以死捍国的民族气节;14岁童子军杨惠敏等冒险送国旗插上楼顶,各界市民组成自卫队、救护队、宣传队,同仇敌忾,击碎日军三天占领上海的狂言。2.由B组同学播放《大刀进行曲》抗战歌曲,并介绍作者,上海青年麦新。麦新积极参加党领导的抗日救亡斗争,与聂耳、冼星海等人一起以音乐呼唤、鼓舞全国人民抗击日寇的史实。(麦新是原格致中学学生,创作抗战歌曲65首。)3.由张晨星同学介绍抗战老前辈(张晨星同学的外公)。播放同学采访老前辈的DV录像。请老前辈谈抗战纪念感言和对青年学生的希望。展示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给张老前辈的“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㈢.理性思考: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什么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弘扬抗战精神有什么现实意义?今天如何弘扬抗战精神?师生共同探讨……教学总结位育学子要牢记历史,爱国明志。弘扬抗日精神,就要勇于担当新时期的重任。让我们一起做有骨气、有志气、有正气、有锐气的位育人,为推动今天的和平生活,开创明天全面小康和谐社会奉献自己的青春。活动二:民魂是什么目标定向:1、熟读成诵。2、讲解本文。3、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教学过程:一、导语:一个时期以来,个别为官者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贪污腐败,吃喝玩乐者有之;搞关系,找门子,升官发财者有之;违法违纪,公款赌博,大肆敛财者有之;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授受贿赂者有之;贪图享乐,生活糜烂者有之……着实让老百姓深恶痛绝。也正是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一度令一些正直和善良的人们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忧。大思想家荀子也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见,“以民为本”是何等重要。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提出仁政学说和一系列民本思想时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更是把“以民为本”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二、熟读成诵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三、解释本文【注释】①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社”、“稷”,所以,“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②丘:众。③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④粢(zi):稷,粟米。粢盛既洁的意思是说,盛在祭器内的祭品已洁净了。【译文】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四、讲解本文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尚书》也说:“民惟邦本,本固君宁。”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也就安宁。改用现代的口号,那就是——人民万岁!这一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明确的体现,“民贵君轻”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名言,一直为人们所引用。有必要提出的是,“民”是一个集合概念,“民”作为一个集合的整体是贵的,重于国君的,但“民”当中的每一个个体,普普通通的一介小民又怎么样呢?孟子这里没有说,也就很难说了。不过,就我们的了解来看,个体的小民是不可能与国君的重要性相抗衡的,不仅不能抗衡,而且还不知道要轻了多少倍哩。或许,孟子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也有所局限。其实,又何止是孟子有所局限,就是进化到两千多年后的民主时代,我们不也仍然在花大力气清除封建主义思想的严重影响和桎梏吗?五、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渊源久远,它的萌生可追溯到“五帝”与夏禹传说期,它最早发端于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成为系统完整的思想理论。孔孟儒家创立仁学,标志民本思想成熟阶段的到来。汉代以后民本思想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传统民本思想主要体现了对人的关注,重视民众作用和地位,治国之要在于富民、利民。传统民本思想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可借鉴的思想资源、伦理道德支撑与深层的精神定位和文化根基。第一、“民本思想”在当时,是作为一种反对君主暴政的主张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提高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稳定人民生活,发展生产,起到了有力地推动作用,这种思想无疑是进步的。第二、在“民本思想”的发展史上有许多学者是为此做出贡献的。例如孔子、孟子、荀子、黄宗羲、顾炎武等。他们对“民本思想”有继承有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三、中国传统政治--“民本思想”它是中华民族认识史上的宝贵成果。第四、我们认为今天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对传统的“民本思想”的一个继承和划时代的发展。它们之间的相通之处在于“民贵君轻”、“民为邦德”、“天下为公”、“厚德载物”、“富之教之”等思想的真理性和人民性是相通的,因而也就发生了历史传承的关系。六、布置作业:如果你准备竞选班长,请你拟一份演讲稿,注意阐明自己自己的定位以及具体的班级管理措施。活动三:“血浓于水”活动目标1.了解海峡两岸人民交流、沟通和互助的事例,体验祖国人民盼统一的心情。2.增强维护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责任感。活动准备师生共同收集海峡两岸人民交流、沟通和互助的事例。活动过程活动一:台湾的历史1.教师谈话:自古以来,台湾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同学们读一读教材第41页的第一个小资料。2.学生读。3.教师引导:不仅从地质上来说台湾与大陆是一个整体,而且从历史上来说,台湾的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同学们读一读下面的资料。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中的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今台湾),在这里设立了管理机构。吴国人沈某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据史籍记载,610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宋元时期(公元960一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元12世纪,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戍守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朝后期开始出现台湾的名称。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4.教师小结:从各种资料来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这是不容置疑的。近代,外国侵略者大规模侵略中国,台湾也经历了几次磨难。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