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经济与历史文化》复习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福建经济与历史文化》学习资料一、地理形势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位于北纬23°31′~28°18′,东经115°50′~120°43′之间。北界浙江,西邻江西,西南与广东相接,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连东海、南海而通太平洋。全省东西最大宽度约480公里,南北最大长度约530公里,土地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福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由西、中两列大山带构成福建地形的骨架。两列大山带均呈东北-西南走向,与海岸平行。蜿蜒于闽赣边界附近的西列大山带,由武夷山脉、杉岭山脉等组成,北接浙江仙霞岭,南连广东九连山,长约530多公里,平均海拔1000多米,是闽赣两省水系的分水岭。斜贯福建省中部的闽中大山带,被闽江、九龙江截为三部分。闽江干流以北为鹫峰山脉;闽江与九龙江之间称戴云山脉;九龙江以南为博平岭。以两大山带的主要山脉为脊干,分别向各个方向延伸出许多支脉,形成纵横交错的峰岭。山地外侧与沿海地带,则广泛分布着丘陵。它们或森列于河谷两侧,或环峙于盆地四周,或屹立于海岸岬角、滨海平原,或错落于巍峨群山之间。在沿海地区,最近的地质历史时期曾发生过多次海侵、海退,形成多级不同高度的海滨阶地、海蚀平台。原先的古海湾,由于河海的交互堆积,形成冲积、海积平原。著名的福州平原、莆田平原、泉州平原、漳州平原,总面积1865平方公里,是福建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二、人口与家族福建地处东南海隅,高大的山脉与邻近地区阻隔,陆路交通极为不便,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其远离中原政治文化中心,导致福建开发迟滞。春秋战国:福建只有少数断发文身的少数民族居住秦朝:建立包括浙南、闽北、赣东各地的闽中郡,中心为东瓯(今温州)和东冶(今福州)。自始,福建纳入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加强了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也促进了福建的开发。三国时期:孙吴积极经营,福建进入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开发阶段。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福建偏安,北方人民开始成批第向南方福建等地迁移,形成了人口增加、积极开发的新局面。隋唐五代:福建开发速度加快,经济中心由闽北山区转移到沿海和闽南地区,之后,两宋,福建经济飞速发展。明清,福建经济文化兴隆,文化广泛地向海外传播。(郑和下西洋从福建出海,明代的月港、厦门成为重要的贸易港口)。中原汉人大批先后迁徙入闽的基础上形成,北方汉人南迁把北方汉语带到了东南地区。中原汉语开始大规模南传,并逐渐对南方语言产生了影响。福建方言于唐宋年间形成后,与中原汉语有着很深的渊源,唐宋时期,福建境内的方言已基本定型。福建方言分区与唐宋明清的地方行政区划相适应。现有的方言分区又和境内几条主要江河的流域大体相当。根据《福建省志·方言志》记载,目前福建方言的分布大致有七个主要分区:闽东方言、莆仙方言、闽南方言、闽北方言、闽赣方言、闽中方言和闽客方言。另有浦城县北的吴方言、戴云山区闽方言土语。形成了六个较大的民系,即福州人、兴化人、闽南人、客家人人、龙岩人、闽北人。宋元明清时期福建宗族的发展。西周到唐朝,“礼部下庶人”,宗庙之祀是天子、王侯、士大夫的特权。所祀之祖,天子七代,王侯五代,士大夫仅祀三代。庶人(平民百姓)“庶人祭寝”,即庶人只能在住宅祭祀祖先,宋以后,一些理学家张载、程颐、司马光、范仲淹、朱熹、陆象山等人主张礼应该下至庶人,大力鼓吹尊祖敬宗的家族制度,恢复宗子之法,朱熹对祭祖的礼制改革,设计了一套宗子祭祖的方案。明代中后期,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曾力图通过里甲、老人等制度实现对基层社会进行管理,力求达到敦本尚朴、各安其居的和谐状态。但是正统(1436-1449)之后,社会两极分化渐趋严重,官僚地主凭借身份地位和政治特权压榨小民,小民承担越来越重的赋役负担,为了谋生四处流徙,各级政府对民间基层社会的控制力日益下降。大量的流民成了明代中叶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统治者注意宣传孝悌、亲亲、敦宗睦族等伦理观念,利用封建的“家法”约束人民的行为,从而达到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目的。福建的老百姓也想依靠宗族的力量抵御“倭寇”、盗匪的侵扰。家族组织武装,修筑碉堡城寨,御敌卫家;而且,在相互割据、对抗的乡族社会里,宗族男丁的兴旺与否,直接关系到宗族势力的强弱,宗族拥有众多的男丁,就意味着在社会上占有优势。在这一背景下,福建地区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为宗族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福建宗族势力迅速发展。宗族由众多的个体家庭所组成,宗族的扩大是与个体家庭的不断裂变仅仅联系在一起的。当某一个迁居祖在一地定居下来,繁衍生息,生儿育女;儿子成家,开始分家,分为长房、二房、三房及更多房;孙儿辈成婚,家庭再次裂变,世世繁衍,代代裂变;个体小家庭日益增多,由某一迁居祖开创的家庭便逐渐扩展为家族。福建的民间祭祖方式,家祭、墓祭、祠祭、杂祭。家祭:居家厅堂举行的祭祖活动,这是最为普及、最为基本的祭祖方式。墓祭:在祖先坟墓上致祭。墓祭分为春祭和秋祭。祠祭:在祖祠之内致祭。是最正规化的致祭,讲究繁文缛节。杂祭:其它的祭祖活动,不规则、不定时,如添丁、中举、婚娶、架屋等活动,向祖先报喜。传统宗族制度对于福建社会经济的进步也有不利的方面。如宗族的分家制度,分家析产,奉行平均分配的原则,祖祖辈辈积累起来的财产,化整为零地细分化,造成个体家庭私有经济的发展存在着一条“成长极限”。随着世系的繁衍,析产——积累——再析产,在宗族制度下永久性循环,较大规范的个体私有经济的成长,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宗族制度造成了宗族内部经济经济生产规模的狭小和平均化,造成了传统众人脑子里根深蒂固的平均主义思想。经济与贸易福建地处地处东海之滨,自古以来,福建先民过着舟楫而居、以海为生的海洋生活方式,是中国历史上悠久并具有独特海洋文化色彩的区域。西汉时期:中国向东可到达日本,向南可到达马来半岛各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与印度、锡兰和波斯已经建立了固定的商贸航道。隋唐五代,远洋航海方面的发展进步十分突出,已经建立了至波斯湾的航道。宋元时期,中国海外贸易十分发达,与我国通过海道发生贸易的国家和地区不断扩大,东西洋航路进一步扩展。明清时期,中国与东西洋的航路进一步发展。从贸易商港的历史发展来看,福建商港大致经历了五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汉唐时期福州港的崛起春秋战国时代,福州就已经是南方重要的港口和造船中心,与东欧(今温州)和番禺(今广州)齐名,隋唐时期,福州由早期的寄泊转运港逐渐过渡到区域性贸易中心。宋元时期,泉州港兴起,海外贸易繁荣,是福建海外贸易的鼎盛时期。元代马可波罗在游记中写道:“欲至泉州者,入自甲子门。”“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货物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元代,泉州蒲寿庚家族掌控海上贸易。明清时期,明正统以后逐步减少官方海上活动,采取了限制海外诸番来华朝贡贸易次数,海洋战略上呈现了从“面向海洋”向“退缩海岸”的转变,这为东南沿海的私人贸易腾挪出了巨大的活动空间,这一时期,福建私人海上贸易的繁荣与月港安平港崛起。明清更替,月港、安平港先后衰落,厦门港却逐渐发展起来。鸦片战争后,1842年8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开辟厦门、福州、广州、上海、宁波为五口通商口岸。1861年,福州正式设关。1862年,厦门开办洋关。1898年,开放三都澳作为通商口岸,1899年三都澳设立福海关。从此福建对外贸易逐渐被纳入西方殖民主义的贸易体系。福建与邻省大山阻隔,交通不便,但是交通不便利并没有阻碍福建与内陆省份的经济交流,在明清时期,福建与内陆省份的内陆商品贸易逐渐繁荣,福建的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商品如纸、茶叶等源源不断地贩卖到内陆各省乃至国外。福建山区纸张等土特产的远贩内陆省份,清嘉庆、道光以来,晋商从福建武夷山的下梅贩运茶叶到恰克图,再卖给俄国商人。当时,恰克图输往俄国的商品是以茶叶为大宗,其业务皆为晋商所垄断。“恰克图”意思就是有茶之城。在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中讲述的就是这一历史。一直到太平天国运会爆发,从武夷山到恰克图的茶叶贸易被阻断,武夷山的茶叶才开始大规模地通过闽江运至福州,再由福州出口到国外。教育与文化福建由于历史上开发较晚,所以教育的起步也较晚。但唐代中期以后,福建确立了重教观念,教育发展迅速,有后来居上之势。科名卓著与人才辈出,福建科举及第的人数为9945名,福建籍的宋代宰相有18人,居全国第三位。《宋史》收入的福建名人有179人,为全国之冠,清代:福建中进士的人数有1399人,居全国第8位。但按每百万人口进士数计算,福建还是位居第一位。独具特色的教育教学思想。如闽学,闽学又称朱子学,是指南宋以朱熹为代表的福建朱子学派。闽学发端于史称“闽中四先生”的陈襄、郑穆、陈烈、周希孟。南剑三先生”——将乐的杨时、沙县的罗从彦和南平的李侗是。朱熹是闽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学说的形成标志着闽学的形成。明代,由于统治者提倡和推崇,朱熹学说在全国曾极为盛行,嘉靖初年出现王明阳学说后,朱熹学说由盛趋衰。但闽学在福建不但长盛不衰,还有创造性的发展。清代福建理学更为盛行,乾隆皇帝曾称福建为理学之乡。另外,还有李贽的教育教学思想,李贽认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为世所用的人才,及有道德、有才能,能关心”天下百姓痛痒”对“治天下”有用的人才。反对为官、为利、为科举而学习。以有用之学教人,教学内容应当面向现实生活,反对以四书、五经为定本。认为百工技艺也是一门学问;应该学武,不能重文轻武。教育对象:面向全社会,包括女子。教学方法:尊重个性,因材施教。近代启蒙思想在福建喷发。近代西方文化传入福建,福建出现了众多的维新启蒙思想家,如严复、林旭、陈宝琛、陈衍、陈璧、林纾。严复实福建侯官人,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宣传家,著名的翻译家。甲午战争后,他首先翻译了赫胥黎论文集中的一部分,取名“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激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毛泽东曾将严复与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并称为“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福建佛教自唐代后,虽然发展不平衡,但从全省范围上看,至近代的持入不变;②福建许多著名高僧或开宗立派,或持一家之说,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③外省高僧与福建关系密切,他们或云游福建,或是长期驻锡弘于福建,有的成为开山祖师,大大促进了福建佛教的兴盛与发展;④与海外交往密切;⑤寺庙兼有其它功能;⑥独特的出家形式;⑦寺藏佛学经典法繁。研究闽文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有利于进一步发掘福建民间工艺。如德化瓷业科研人员将古瓷重放异彩,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第二,有利于进一步开发旅游文化资源,推出有文化特色的旅游专业。如“93福建山水风光游”,“94福建文物古迹游”,“95福建民俗风情游”等。第三,有利于进一步采撷福建民风。如建瓯排幡等曾被称为“华夏绝艺”“天下第一”。第四,有利于开发闽地精神文化资源。如近代侯宫文化中敢为天下先,以身许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当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第五,有利于进一步发挥闽地艺术优势。如文化部曾先后任命福建的龙海、同安、晋江、莆田、漳平新桥、诏安、建瓯等为“书画之乡”,可由此推动书画在农村的普及。第六,有利于建立海峡西岸文化走廊。海峡西岸的闽东南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发这些资源,有利于闽东南的建设。第七,有利于沟通与台湾关系。台湾80﹪为福建人,闽台同属一个文化区,闽台血缘相亲、地缘相近、语言相通、民俗相同。第八,有利于增强海外侨胞对闽地的凝聚力。福建省旅居海外乡亲有1030万人,各种同乡会、联谊会活动的开展加深了与福建的联系。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