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者普京》欧盟对外行动署一名官员近日证实,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带领一个团队,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一份专门针对俄罗斯进行宣传的行动计划。这个要在6月前完成的计划,包括筹建俄语电视台和电台,对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俄罗斯裔民众和俄罗斯民众进行定向传播等内容。而不久之前,乌克兰还停播了在其境内转播的四家俄罗斯电视台的节目。其实,今年年初,包括英国、丹麦、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在内的欧洲多国就呼吁欧盟建立俄语电视台向俄罗斯发起“反宣传战”。丹麦外交大臣利泽高表示,在乌克兰危机中,俄罗斯积极利用媒体发动攻势,但欧盟方面对这种威胁并没有进行足够的回应。欧盟主流媒体之一“欧洲动态”网站载文认为,30年前,苏联在与西方的宣传战中处于守势,那时的欧洲拥有强大的宣传机器,如自由欧洲电台、德国之声等媒体,不间断地对苏联听众进行俄语广播,到现在俄罗斯反而在宣传战中占了上风。欧盟两位外交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沮丧地表示,西方在宣传战中输给了俄罗斯,现在必须要尽快扭转这种不利局面。中情局曾借自由欧洲电台诱导东欧剧变实际上,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曾长期掌控国际话语权。上世纪40年代末,冷战已趋白热化。鉴于军事对峙的危险性,美国制定了一系列对苏东进行秘密心理战的计划。国际广播则是进行秘密宣传战和心理战的有效武器。但是仅有“美国之音”还是不够的,美国还建立了专门针对东欧广播的电台,这就是自由欧洲电台。表面上,自由欧洲电台是由美国最大的民间反共组织,自由欧洲委员会建立的,实际上却是中情局的企业。中情局不仅向电台提供了绝大部分资金,还直接影响广播政策的制定及人事任免等。1950年夏天,自由欧洲电台开始对东欧广播。从开播的第一天起,自由欧洲电台就不断地揭露东欧国家的阴暗面,鼓励叛逃、鼓动造反、挑拨苏联与东欧国家的关系。而自由欧洲电台经年累月的宣传,最终成为诱导东欧剧变重要的催化剂。小布什借媒体之口煽动伊拉克战争冷战结束后,美国总统通过操纵媒体,达到自己政治目的的手段越发娴熟。在小布什执政时期,伊拉克战争就是美国媒体影响外交决策的典型例证。在伊战前夕,《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主流媒体都以专栏、社论等形式支持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认为伊拉克战争不可避免。而美国有线新闻网、福克斯电视台等电视台则是连篇累牍地进行全方位报道,几乎每天都在播放士兵们表现战斗决心的图像,使观众相信推翻萨达姆政权是必要和急切的。相反,全球范围内声势浩大的反战示威游行,却只是作为点缀性新闻出现。为了能够顺理成章地发动伊拉克战争,不仅小布什本人卖力“表演”,他手下的人也积极与媒体周旋。时任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和他的助手沃尔福威茨常常在政策出台前撰写文章试探民众和国外的反应,为政策进行理论铺垫;时任总统国家安全顾问赖斯主要为布什的国家安全政策进行辩护;时任国务卿鲍威尔扮演的则是较温和的鸽派角色,在鹰派过激时做出些纠偏式的举动,让舆论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还有一位重量级人物,就是时任副总统切尼,他负责与电台、电视台的联络,定期出现在电台的谈话节目中,并常常在星期日电视节目中露面。2001年12月9日,切尼在一档电视节目上说:“非常确信的是,‘9·11’袭击策划人穆罕默德·阿塔在袭击前几个月,曾前往布拉格,并与伊拉克情报机构一名高级官员会面”。切尼以此将恐怖袭击和伊拉克挂上钩,为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辩护。然而,13年后的2014年12月11日,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卡尔·莱文在参议院发表演讲时对此提出,切尼所说的9·11袭击策划人与伊拉克情报机构高级官员的会面,非但没有‘非常确信’,而且几乎没有任何证据证实这次会面。小布什团队仅仅依据来自一个消息源的一份单一、未经证实的报告,而大量信息显示这次会面并不存在。”不仅如此,一些媒体人士还曾因持反战观点而失业。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曾以“在战时有损公司的公众形象”为由,封杀了菲尔·多纳休的访谈节目,因为这个节目邀请了一些反战人士;得克萨斯州一家报纸的专栏记者布伦特·弗林和密歇根州一家报纸的记者库尔特,由于发表反战言论也被迫辞职。而美国资深战地记者彼得·阿内特被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解雇则是因为他接受了伊拉克国家电视台的采访,并在受访时说美国低估了伊拉克军队抵抗的决心。乌克兰危机俄罗斯打响宣传反击相较于美国辉煌的舆论公关战历史,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美国金话筒却光彩不再。去年7月,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了一项法律,规定从2015年1月起禁止私人付费电视频道播放广告。10月,俄罗斯再出新政,规定从2016年1月起,将外资能持有的传媒股份上限从50%下调到20%。这使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最终选择退出俄罗斯市场。“今日俄罗斯”崛起打破西方话语权垄断如果说阿富汗战争造就了半岛电视台,那么乌克兰危机则让“今日俄罗斯”电视台大放异彩。创办于2005年的“今日俄罗斯”电视台,是俄罗斯第一家24小时数字新闻台。RT首任总编辑玛格丽塔·西蒙尼扬说,创办RT是为了向世界呈现一个“没有偏见的俄罗斯国家形象”。今日俄罗斯主持人阿妮萨:你(CNN主持人阿曼普尔)为美国国务院当了超过15年的“传声筒”,从南斯拉夫到叙利亚,现在你又开始在乌克兰问题上做手脚。当然了,我就是在跟你说话。这段本来应出现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连线节目的画面,却因RT女主持阿妮萨对CNN主持人阿曼普尔的宣传操作提出质疑,遭到CNN删除。随后,RT电视台则在自家网站公布了完整视频和文字实录,以证明CNN报道有所偏颇。2012年4月17日,RT电视台再出新招。由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主持的脱口秀“明日世界”正式开播。当时还在英国住所内遭软禁的阿桑奇通过互联网与重量级“嘉宾”展开视频对话。首期节目的访谈对象就来头不小,是长期被美国和以色列视为敌人和恐怖分子的黎巴嫩真主党领导人纳斯鲁拉。在经营方面,RT电视台得到了有力的财政支持。2005年,当普京决定要成立RT时,当时的预算是每年3000万美元,但五年后,预算很快就超过每年3亿美元。而且,普京还通过法律禁止财政部长削减此项预算。2009年,RT电视台在华盛顿新建的新闻大楼正式启用。当年年底,美国尼尔森媒体受众调查结果表明,它在华盛顿及周边城镇内已拥有500万观众;在黄金时间的收视率居该地众多外国媒体之首,每日收视观众数是半岛电视台的6倍,每月收视观众数相当于“德国之声”的5倍,全球观众达到2.6亿人。这些不凡的数据使得“今日俄罗斯”与英国广播公司、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等老牌西方媒体共同跻身市场领导者行列。瑞典一家媒体评论称,RT在Youtube上的浏览人数已远超CNN。要知道,仅仅在10多年前,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和其他美国媒体还是世界信息的垄断者,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人们只有通过CNN才能一窥战场。如今,电视观众却有了例如半岛电视台和“今日俄罗斯”这样的不同选择。“今日俄罗斯”被指受普京控制不过,也正因为立足于俄罗斯视角,以及普京的悉心培育,RT是不是俄罗斯政府的宣传机构?它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也越来越受质疑。RT总编辑玛格丽塔·西蒙尼扬的身份就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玛格丽塔·西蒙尼扬被普京委任为RT首任总编辑时年仅25岁。后来她又被曝出曾是普京2012年竞选总统团队中的一员。在西蒙尼扬办公桌上有一部电话,预示着她与普京的关系并不一般。这部没有拨号盘的黄色老式电话,存在于很多俄罗斯政府高官的办公室里,也就是政府专线,西蒙尼扬也承认电话的另一头是接通到克里姆林宫。对此,有西方媒体质疑,如果政府不曾干预RT电视台的独立性,那么这部电话为什么会存在呢?对此,西蒙尼扬的解释是:电话只是用来讨论机密。面对外界质疑,普京表示,RT电视台只是为了反抗西方对世界的洗脑。2014年10月,普京在阿根廷对“今日俄罗斯”的西语播报进行宣传时就称,“信息全面是最重要也是最不可剥夺的人权之一。“而普京的新闻秘书佩什科夫则说,俄罗斯并不想向世界“传递消息”,而是我们是否只能接受一种观点。三天前,讲述俄罗斯总统普京从政15年的纪录片《总统》,在俄罗斯第一频道首映。1999年普京接过叶利钦的权杖,并在2000年3月转正,开启俄罗斯舵手的生涯。从那一天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5个年头。纪录片讲述了15年来俄罗斯走过的道路,以及普京将引领这个国家走向何方。在这部纪录片中,普京也用他特有的表达,对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进行了生动的描述。事实上,为在职领导人拍摄一部大型纪录片,在俄罗斯还是第一次。这次为普京操刀纪录片的,是俄罗斯著名记者弗拉基米尔·索洛维约夫。索洛维约夫是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人物,每天主持的时事辩论节目,收视率极高。他个人也以锐利、深刻和哲理式的主持风格深入人心。索洛维约夫透露,为了把一个更真实的普京介绍给外界,他对普京进行长达1小时52分的专访。通过专访,外界发现确实发现了普京的另一面。与此类似,普京在2012年也曾借助一位西方记者的镜头,把自己介绍给西方民众。2012年,普京允许一位西方导演来制作他的第一部纪录片。这位吃螃蟹的导演就是德国人休伯特·塞佩尔。在这部名为《我,普京》的纪录片中,展示的同样不是人们通常看到的关于普京猎熊、捕鲸、飙车等展露硬汉气概的形象,而是一个孤独、年纪渐长、实际性格招人喜欢的普京。影片中,普京与自己的保镖组队参加一场冰球比赛。中场休息时,普京独自一人坐在那里,显得苍老而精疲力竭。另一个镜头是,在圣彼得堡一家俱乐部内举行的一场柔道比赛中,一名年轻女子将普京背摔在地,显然不能接受失败的普京立即还以颜色,狠狠地将她摔在了垫子上。德国《明镜》周刊的一篇影评说:“普京往往扮演硬汉角色,但这部纪录片展示了,始终需要扮演这一角色带来的某种虚弱和悲伤。”普京坚持“直播连线”与民众直接交锋除了透过媒体,展示自己的形象,普京也很享受在一年一度的俄罗斯总统“直播连线”中,和民众直接交锋。普京几乎每年都会全心投入“直播连线”电视节目中。而民众提问的积极性也非常高。2015年4月16日的直播连线中,在临近节目直播期间,拨打热线电话的数量达到每分钟3135个。而普京同样不负众望,62岁的他一坐就是4小时,机智而幽默地回答了70多个问题。而2013年,他竟然还破纪录地坐了4小时47分钟。从陌生到熟悉普京镜头感养成迅速实际上,普京从一开始就拥有利用媒体塑造形象的敏锐嗅觉。曾经长期驻俄的英国记者安格斯·罗斯伯格,在他的新书《强人普京和俄罗斯的奋斗》中透露,普京就任俄罗斯总统的第一天,破天荒地允许摄制组进入克里姆林宫,拍摄他一天的工作。但当时的普京显然还不太适应摄像镜头,显得有点忙乱。在克里姆林宫的新办公室里,普京甚至都没有心思拉开窗帘,看看外面的风景。同时,办公桌上空空荡荡,只有几张纸,镜头前,普京迅速将一份文件反扣过来,因为那是一份来自国家安全局的绝密文件。在总统官邸,当记者问到他喜欢什么样的家具时,普京有点不知道怎么回答,显然,他还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对于像他这样勤俭的人来说,家居的舒适与否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不过,安格斯在他的书中指出,实际上,从一个秘密特工到人们今天熟悉的俄罗斯总统,普京适应这个角色的转换,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普京对美发声展现说话之道近日,普京在接受国家电视频道采访时称,俄罗斯与美国有着重要的共同利益,需要在共同的议程上合作。然而,就在普京发表这番言论的两天前,他仍是言辞犀利的“反美斗士”。在4月16日的“直播连线”中,普京表示,美国需要的不是盟友,而是仆从,俄罗斯不可能在这种关系体系中栖身,借助制裁挤压俄罗斯毫无意义。事实上,这不是普京第一次在外交辞令中,展现他的说话之道和迂回的巧心思。2013年,面对斯诺登事件,普京牢牢把握了主动权,他默许甚至暗助斯诺登与美国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但不忘努力撇清责任。为了给难以查实的情况背书,普京说到:“俄情报机构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从未与斯诺登合作”。当奥巴马致电索要斯诺登时,普京更以俄美没有签署相互引渡协议为由,加以拒绝。同时,他也开始打太极,一方面,要求斯诺登不能在俄损害美国利益;另一方面又不禁止斯诺登继续向英国、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媒体私下爆料,揭露美国的伪善一面。俄外长贯彻普京外交政策被称“不先生”就在普京发表“俄美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