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十章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课程教案设计首页上课时间:年月日上课地点:本次课标题:第十章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知识点内容1、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2、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3、留学教育4、教会教育的新阶段5、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教育思想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识记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2、理解掌握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3、了解留学教育4、了解教会教育的新阶段5、理解掌握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教育思想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识记清末的新学制的建立理解并掌握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教育思想难点:掌握和领会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地位教学方法讲授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备注第一节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一、维新派和顽固派、洋务派在教育问题上的争论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教育上的主张是:一、全面学习西学,包括西方的自然、工艺、社会科学等诸多方面;二、改革科举制度,因为它阻碍了西学的传播和多种类型人才的培养;三建立近代学制,仿照西方学制设立小学、中学、大学三级学制系统;四倡导女子教育,关注女性的社会地位。维新派和顽固派、洋务派在教育问题上的争论1、要不要反对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封建伦理道德。2、要不要提倡西学,批判中学。3、要不要废八股、变科举,改革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二、维新派在变法运动中创办的学校(1)兴办学堂维新性质的学堂包括以下两类:第一类是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培养维新骨干、传播维新思想而设立的学堂,著名的有万木草堂(1890)、湖南时务学堂(1897)。名词:万木草堂万木草堂:于一八九一年到一八九五年由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设立,是康有为宣传变法思想形成就法理论,培养变法人才的重要阵地。万木草堂施教内容,有中国经史、诸子之学,也有包括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内在西学。是德、智、体、美兼而有之。从教育方法上来看,他教学还具有“循循善诱”、“至诚恳恳”、“诲人不倦”的特点,讲课十分生动,振奋人心,在教学的组织管理方面,康有为自任总教授、总监督,还在学生中选举三至六人为学长,分别在各科协助他教学。图书、仪器也由学生自己管理。名词:时务学堂时务学堂:一八九七年十月,由熊希齡、陈宝箴、黄遵宪、梁启超、谭嗣同在湖南长沙创办。梁启超被聘为中文总教习,谭嗣同唐才常任分教习。时务学堂办学目的,是要使学生有变法思想,有广博的知识。这个学堂的功课分普通学和专门学。普通学科有诸子学、经学、公理学和中外史治学及格算诸学之粗浅者,专门学分三部分:公法学、掌故学、格算学。第二类学堂是在办学类型与模式、招生对象、教学内容等某个或某些方面对洋务办学观念有所突破,领风气之先。著名的有北洋西学堂(1895)与南洋公学(1896)、经正女学(1898)。其他具有维新性质的学堂如严复协助张元济在北京创办的通艺学堂(1897)、徐树兰捐资创办的绍兴中西学堂(1897)、谭嗣同发起创办的浏阳算学馆(1897)等也都较为著名。(2)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维新派还通过创办各种学会和发行报刊来宣传维新思想。著名的有1895年8月康有为与陈炽在北京发起并筹资创办的《万国公报》(后更名为《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等等。总之,维新派以学堂和学会为阵地,以报刊杂志为传媒,讲西学论国事,宣传维新变法主张,抨击封建传统势力,既开启了民智,又扩大了教育对象,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社会基础。三、“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一)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光绪帝谕自下科为始,乡会试用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进士、举人、秀才的考试,原来的八股文一律改为策论。在规定的考试之外,还开设考试经世致用的学问,——经济特科(法律、财政、外交、物理学)以选拔新政人才,(二)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三)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各级学堂和各种专门学堂。(四)派人出国游学(五)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译学堂外国教科书及其他书籍。意义:从这些改革措施可以看出,有关教育制度的改革,是富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对封建主义的传统教育进行了重大冲击,这些改革措施体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展本主义的愿望,他们教育主张得到了某一些实现。第二节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一、科举制度的改革与废除科举制度从改革到废除共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改革科举内容。第二步是递减科举中额。第三步是科举制度完全废止。二、清末的新学制的建立也就是“壬寅学制”又一学制称为“癸卯学制”癸卯学制是中国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学制。各级各类教育的情况:(一)直系教育:从蒙养院至通儒院,共三段七级。各级主要情况:(二)师范教育:分初级师范学堂、优级师范学堂两极(三)实业教育:分实业学堂、补习实业学堂、实业、师范、学堂三类三、清末教育行政机构的建立四、教育宗旨的厘订五、新教育制度的实质和新学堂的兴办评价新教育制度:新教育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几千年封建传统教育的瓦解,资产阶级新教育的制度在形式上正式确立,这在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史上有其重要意义。中国教育,从此才有了统一的教育宗旨,完备的互相衔接的学校体系和从中央到地方的学校管理机构,这是从封建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化的重要一步,对以后教育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这个学制虽然具有资本主义教育形式,但并没有脱离封建教育的精神。虽然具有了资本主义的形式,比起原来的封建教育制度是前进了一大步。但封建主义的实质是相当浓厚的地保存着,这个学制从学校体系,课程设置、教育行政组织都抄自国外(主要是日本)不切合中国实际,课程中除读经讲经占了大量的学时以外国语受到持别重视。性质:以癸卯学制为主建立起来的新教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建立起来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性质的教育制度,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治与经济在教育上的反映。第三节留学教育一、留日高潮的兴起由于甲午战争的刺激,中国的士大夫们开始寻求日本迅速强大的原因,发现日本早期派遣的大量留学生对日本的富强起了重要作用,中国也必须仿效。并以日本路近费省,中日文字接近易于通晓,西书已由日本择要翻译、刊有定本,日本的风俗习惯近似于中国等原由,认为应将日本作为中国派遣留学生的首选国,并通过各种途径向日本派遣留学生。这样到1901年1月清廷议行新政前,到日本留学的学生应不下200人。1901年议行新政后,清政府多次倡导留学,1903年清政府公布《约束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明确了对留学毕业生给予相应的科名奖励办法,留日学生逐年增多。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后,士人为寻求新的出路,纷纷涌向日本,形成留日高峰。清末留日归国学生虽然在输入近代西方科技方面整体层次不高,但他们充实了新式学堂的师资,壮大了实业技术人才的队伍,翻译了大量日文西学书籍,较广泛地传播了资本主义思想观念。特别是以留日学生为骨干形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群体,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二、“退款兴学”与留学潮流的转向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中国付各国战争赔款共计白银4.5亿两,从1902年到1940年分39年还清,本息总计达9亿多两,因事出中国庚子年,史称“庚子赔款”。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议案,决定从1909年起,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的一部分以“先赔后退”的方式退还给中国,并和中国政府达成默契,以所退庚款发展留美教育。美国的这一举动后来被部分相关国家仿效,这就是所谓的“庚款兴学”或称“退款兴学”。为了实施庚款留美计划,中国政府专门拟定了《遣派留美学生办法大纲》,规定在华盛顿设立“游美学生监督处”作为管理中国留美学生的机构,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负责留美学生的考选派遣事宜,并从1909年起实施。游美学务处在直接选派留美生的同时,又着手筹建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民国成立后改称清华学校)。清华学校学生经过8年的高强度学习,到美国后一般可进入大学三年级学习,大部分人都能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后回国。清华学堂对提高中国留美学生的层次和系统引入西学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退款兴学”,美国确实达到了“把中国的留学潮流引向美国”的目的,1909年之后,留美人数逐年增加,中国留学生的流向结构从此发生了重大变化。第四节教会教育的新阶段(1)寻求基督精神与中国封建文化的结合(2)建立在华教会教育的联合组织——“中华基督教教育会”(3)创办和发展中、高等教育(4)建立完整的教会学校体系第四节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教育思想一、康有为的教育思想(二)论教育的作用:康有为认为历史是变化发展的。他认为当时中国应该由封建主义的君主专制制度向资本主义性质的君主立宪制转化。转化的关键是变法,变法之第一步在教育。在人的培养上,他认为学习改变人的善恶。(三)变科举,废除八股的主张。康有为认为当时的科举制度立法过严,用八股、试贴、楷法这一套严格规定了考试的内容,体载、甚至答卷的字体,束缚了士子的头脑,使学者学不到真才实学,对于武试,他指出中国培养和选择军事人才,还用一千多年前唐翰的旧制,无法对抗西方的洋炮洋枪、非改革不可,鉴于上述,他主张文试要“立废除八股”、“罢试贴”、“勿尚楷法”,以中国文学、策论、外国科学代之。武试要停止弓刀步石及旗兵弓矢,用武备学校培养人才(四)兴办学校,建立资产阶级性的教育制度,康有为认为,一方面要废除八股,改科举,另一方面要大力兴办学校,他认为废除八股好似治病,但病去掉后,身体不一定很健壮,还要“培中气”,这是最积极的办法。他说兴学校就是起培中气的作用,只有遍设各学,才能才艺足用,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他曾介绍了欧、美、日、德兴学的情况,建议“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五)《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大同书》攻击了社会不平等现象,提出去国、去家、实行男女平等的主张,按康有为的理想,这个教育制度,是每个社会成员都有享受的,并且皆为公费。评价“大同书”《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也反映了很多封建主义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对学生道德训练的要求,封建色彩还较明显。但是康有为在书中提出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教育制度,重视学龄前教育,主张男女平等,指出对儿童应实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等,这些都是应该肯定的。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它只不过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美好的愿望而已。二、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论教育的作用、目的梁启超和他的老师一样,认为变法一方面要说服皇帝宣布改制,一方面要靠教育以开民智。他还特别重视确定教育目的,认为国家施行国民教育,是使教育成为制造国民的工具,他提出了国民教育的思想,主张培养“特色的国民”,使他们有能力参加与物竞天择的斗争。论废八股,变科举,兴学校,他公开批评以八股为中心的科举考试制度,主张创办资产阶级性质的学校,他特别重视儿童教育,十分赞赏西方儿童教育,主张为孩子办新式学校,学习要循序渐进,先识字,次辨训,次造句,次成文,不躐等也。教育内容应该丰富多彩,要合乎儿童年龄特征。要改进教学方法,他建议孩子一天学习不超过三小时,使其不太劳累,防止造成他们对于求学的畏难情绪。建议为孩子们编辑一套蒙学书籍,在《论幼学》一文中还专门为八~十二岁儿童拟了一个教学程序表,把孩子从早晨八点上课至下午五点散学的全部活动分十一项作了具体的安排。论子女教育,他认为中国女子不学,是国弱的原因之一。对女子学习的内容,他认为凡男子可学的,女子都可以学。论师范教育,他认为师范教育是各种教育的基础。师范学校应该办在大学之先,与小学同办,首先培养小学教师。三、严复的教育思想论教育的作用严复受达尔文的进化论和斯宾赛社会学说的影响,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弱,取决于那个国家的民力强弱、民智高下和民德的好坏。他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教人以自强,给人民以智慧,救国之道,“惟急从教育上着手”。论学西学在教育上,他极力提倡学习资产阶级新学,即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他不仅提倡学习西学的科学知识,而且主张效法西方科学家的研究方法。认为他们做学问的基本精神是“实”与“用”,就是要根据客观的事实探求真理,贯彻学以致用的精神。在自然科学研究和方法上,他还特别提倡实验的方法。严复主张全面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与社会政治学说,他认为洋务派讲西学,不过是抄袭西方资本主义的皮毛,真正的“西学”,要包括西方的“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