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名词解释1.管理: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项资源的过程,而不是其他。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条用的资源。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目标。2.决策:(路易斯、古德曼和范特)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3.计划:(名词)计划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来表达的,在未来一定时期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文件。(动词)计划是指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4.组织:是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为了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协同行动的集合体。5.领导:对组织内每名成员和全体成员的行为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活动过程。(名词)领导者。(动词)领导行为,领导者所从事的活动。6.控制:控制是按既定目标和标准对组织的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偏差,采取纠正措施,使工作能按原定计划进行,或适当调整计划以达预期目的。7.创新:是一种思想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以及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活动,是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8.组织文化:是被组织成员广泛认同、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群体意识的总称。第一篇:总论1.管理的五项最基本职能:决策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2.管理者的角色:(亨利·明茨伯格)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3.管理者的技能:(罗伯特·卡茨)技术职能、人际职能和概念职能4.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5.欧文的人事管理。欧文开创了在企业中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的先河,被人称谓“人事管理之父”。6.古典管理理论:(泰罗、吉尔布雷斯夫妇和甘特)科学管理理论和(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和切斯特·Z.巴纳德)组织管理理论7.泰罗“科学管理之父”:1.工作定额2.标准化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4.差别计件工资制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8.(法约尔)企业的基本活动和五种职能:(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9.韦伯“组织管理之父”,“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1.存在明确的分工2.等级体系3.用考试和培训活动的技术资格选用人才4.任命制5.行政管理人员是“专职的”管理人员,领取固定的“薪金”,用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6.行政管理人员不是企业的所有者,只是工作人员7.必须遵守组织的规则、纪律和办事程序8.成员之间的关系以理性准则为指导。10.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实验,写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观点:1.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3.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11.学习型组织,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生型组织的艺术和务实》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第二篇:决策和计划1.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2.罗伯特·A.西蒙提出“有限理性”标准和“满意度”原则3.决策的过程:诊断问题(识别机会)——明确目标——预定方案——筛选方案——执行方管理学案——评估效果4.集体决策方法:头脑风暴法、名义小组法和德尔菲技术5.计划的类型:1(时间长短)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2(职能空间)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和人事计划3(综合性程度)战略性计划和战术性计划4(明确性)具体计划和指导性计划5(程序化程度)程序性计划和非程序性计划6.计划金字塔:哈罗德·孔茨和海因茨·韦里克从抽象到具体把计划分为一个层次体系7.目标管理是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1954年提出的。第三篇:组织1.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原则:1因事设职和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2分工与协作相结合的原则3精简高效的部门设计原则2.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形式:1职能部门化2产业或服务部门化3地域部门化4顾客部门化5流程部门化6矩形阵结构7动态网络型结构3.管理幅度越大,组织层级越少。4.职权分为三种形式:直线职权、参谋职权和职能职权5.戴尔曾提出判断一个组织分权程度的四条标准1.较低的管理层次做出的决策数量越多,分权程度越大2较低的管理层次做出的决策重要性越大,分权程度越大3较低的管理层次作出的决策影响面越大,分权程度越大4较低的管理层次作出的决策审核越少,分权程度越大6.有效的授权必须掌握以下原则:1重要性原则2适度原则3权责一致原则4级差授权原则7.外部招聘,(1)优点:1具备难得的“外部竞争优势”2有利于平息并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3能够为组织输送新鲜血液(2)缺陷:1外聘者对组织缺乏深入了解2组织对外聘者缺乏深入的了解3外聘者对内部员工的积极性造成打击8.内部提升(1)优点:1有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2有利于吸引外部优秀人才3有利于保证选聘工作的正确性4有利于被聘者迅速展开工作(2)弊端:1可能会导致组织内部“近亲繁殖”现象的发生2可能会引起同事之间的矛盾9.组织结构:潜层次的精神层、表层的制度系统和显现层的组织文化载体第四篇:领导1.领导与管理的联系与区别:(1)领导与管理的联系①领导是从管理中分化出来的。②领导和管理在社会活动的实践以及社会科学的理论方面,都具有较强的相容性和交叉性。(2)领导与管理的区别①管理侧重于处理复杂的问题,优秀的管理者通过制定详细的步骤或时间表,及监督计划实施的结果而确保目标的达成。领导主要处理变化的问题,领导者开发未来前景,发展出达到前景的变化战略,并与员工进行有效地沟通,激励他们克服困难实现目标。②管理的计划与预算强调微观方面,覆盖的时间范围约为几个月到几年,希望降低甚至排除风险,追求合理性。领导注重宏观方面,着重于更长的时间范围,不排斥带有一定风险性的战略。③管理行为的从业人员强调专业化,领导行为的从业人员注重于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④领导与管理的根本区别体现在他们的功用上,管理行为通常具有很强的可预测管理学性,以有效地维持秩序为目标;领导行为则具有较大的可变性,能带来有益的变革。2.领导是从管理中分化而来的,但是也具有管理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领导具有战略性。领导侧重于重大方针的决策和对人、事的统御,强调通过与下属的沟通和激励实现组织目标;管理则侧重于政策的执行,强调下属的服从和组织控制实现组织目标。领导追求组织乃至社会的整体效益;管理则着眼于某项具体效益。第二,领导具有超脱性。领导重在决策,管理重在执行。工作重点的不同,使领导不需要处理具体、琐碎的具体事务,主要从根本上、宏观上把握组织活动。管理则必须投身于人、事、财、物、信息、时间等具体问题的调控与配置,通过事无巨细的工作实现管理目标。3.有效领导者具有的共同特点(素质)1努力进取,渴望成功2强烈的权力欲望3政治诚信,言行一致4充满自信5追求知识和信息4.豪斯确定的四种领导行为:指导型领导、支持型领导、参与型领导和成就型领导5.马斯洛认为人有的五个层次的需求: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或情感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6.双因素理论——“保健—激励理论”,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7.成就需要论(大卫·麦克利兰)成就的需要、依附的需要、权力的需要8.XY理论,X理论消极的,Y理论积极的9.有效沟通的障碍:1个人因素:有选择地接受和沟通技巧的差异2人际因素:沟通双方的相互信任、信息来源的可靠度和发送者与接送者之间的相似程度3结构因素:地位差别、信息传递链、团体规模和空间约束4技术因素:语言、非语言暗示、媒介的有效性和信息过量10.“创新”最早由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