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40》作业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东南大学EMBA学生课程成绩单院系经济管理学院考核方式课程论文学生姓名学号课程名称组织行为学授课教师孙非教授授课时间2015年4月考核论题通过这次《组织行为学4.0》的学习,你觉得哪些新知识对你最具启发,你准备怎样把它应用在你的工作中。成绩备注阅卷教师签名:日期:通过这次《组织行为学4.0》的学习,你觉得哪些新知识对你最具启发,你准备怎样把它应用在你的工作中。通过学习我觉得治人之道和治人之术对我最具启发孙老师对为人、知人和用人、育人、调动人和解雇人、知人心和得人心、指引人.、激励人、聚人、组织人讲得非常透彻。第一部分为(做)人:“为人处事”“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这是为人和做人的根本道理,是人文精神的基本原则,因此也是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核心理论1、角色的概念:人在岗位上的组织行为,是被规定的,被期待的行为表现2、角色理论的形成苏格拉底:“我是谁?”莎士比亚:”世界就是一个大舞台,男男女女都是演员…..”社会学家:社会就是一台戏(戏剧理论)管理学家:组织就是对人的位置和人的行为的确定和安排许多学科、众多领域:“角色”、“游戏”二、用角色理论做人和治人(1)人=角色合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生如戏”“做人难,做好人更难.”“先做人,后做事.”(2)组织行为就是角色行为(3)恰当的组织行为:地点,时间,对象,言辞,动作,等4、批判流行的违背为人之道的思潮不要“张扬个性”,要按“共性”行事不是“做最好的自己”,而是扮演“最好的角色”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该”做什么就做什么5、学校教育,管理教育,家庭教育应坚持和弘扬为人之道,不能只讲处事的“科学精神”、“商业精神”6、遵循为人之道,实施治人之术“刚性”管理,“实体”管理:在其“(岗)位”,谋其“政”(责,任)分其“权”(力),得其“利”(益)“柔性”管理,“虚拟”管理:“知足”、“常乐”三、中国人文精神的为人之道和治人之术1、介绍路桑斯教授的研究(1)管理活动传统活动:决策、计划、控制沟通活动:交换日常信息、处理书面资料人事活动:激励、培训、管理冲突、安置网络活动:建立、维护和优化各种网络,如资金、物流网络(2)成功的管理者:晋升最快、但并不是工作最出色的管理者有效的管理者:工作最出色、但并不是晋升最快的管理者(3)各种管理者分配在不同活动上的时间(见下图、表)2、“成功”的概念与”成功学”3、某种成功学对中国社会的消极影响“不想当元帅的兵不是好兵”是十足的急功近利,好高骛远,造成了全民的”浮躁”4、继承中国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做优秀的管理者儒身:“仁者爱人”道骨:“水利万物而不争”佛心:慈悲,圆通第二部分知人和用人“任人唯贤”“知人善任”我们究竟要用什么样的人?用聪明人?老实人?听话的人?能干人?懂业务的人?忠诚于……的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德才兼备的人?把“正确的人放在正确的位置上”!一、知人和选人之道(基本原理):“任人唯贤(取贝)”二、治人和选人之道(基本原则):“知人善任”(按岗位任务的特点去选择具有相应特点的人员上岗)三、知人的基本技术:1、读、审人事资料;2、测试;3、面试(“读人”);4、试用。四、知人:必须了解候选人行为的基本特点或环境特点习惯资格经历背景.五、例证:按辩证法看待人们行为的基本特点(信息碎片)1、年龄:日历年龄:*生理(物)年龄、心理年龄、*物理年龄、社会年龄(婚龄,工龄,职业年龄,专业年龄…)2、婚姻:与生产率不相关;与缺勤率和流动率负相关;与责任感正相关;与工作稳定性正相关3、性别:男性度和女性度(LGBT……)4、家庭背景:出生顺序、同胞数目、异性同胞数目、完整性、结构,社会和经济地位,邻里社区,六、用人要考虑的重要的基本特点之一:胜任力(量,格?)1、定义:个体在某一岗位上完成所有规定任务的概率或可能性(胜任力?道德—能力)2、含义:a.抛弃用人只看能力不看道德的用人标准b.抛弃“泛道德主义”*“泛”=空,不应看“思想品德”,应看组织行为即完成任务和完成结果*“泛”=不具体道德:公德(职业道德….)还是私德c.抛弃“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采取“现实主义”“全面发展”“人无完人”“用其所长”(理想)(现实)(实践)六、用人要考虑的重要的基本特点之一:胜任力(量,格?)1、定义:个体在某一岗位上完成所有规定任务的概率或可能性(胜任力?道德—能力)2、含义:a.抛弃用人只看能力不看道德的用人标准b.抛弃“泛道德主义”*“泛”=空,不应看“思想品德”,应看组织行为即完成任务和完成结果*“泛”=不具体道德:公德(职业道德….)还是私德c.抛弃“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采取“现实主义”“全面发展”“人无完人”“用其所长”(理想)(现实)(实践)3、研究人格的方法及其在管理方面的应用(1)研究人格的特质*人格特质(点):用以描述个体行为的持久、稳定的特点a.卡特尔16PFb.5维度模型(BigFive):外倾性、随和性、觉悟性、情绪稳定性、经验的开放性c.主要的人格特点对组织行为的影响控制点;马基雅维里主义;自尊;自我监控;冒险性A型人格与B型人格(2)研究人格的类型a.MBTI:内向外向(E或I)领悟的或直觉的(S或N)思维的或情感的(T或F)感知的或判断的(P或J)b.九型人格c.二型人格:管理型与非管理型d.约翰.霍兰德的工作—人格适应性理论第三部分知人心和得人心(知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得人心者得天下。”一、知觉与行为1、人类对感觉信息的处理2、关于概念的概念3、概念与知觉与行为的关系4、概念技能的重要性:实例5、知觉的定义:个体为了对自己所面对的人、事、物赋予意义并因此决定如何对其采取行为而解释有关该人、事、物的感觉映象信息的过程二、在教室内做一个现场实验三、实验得到的重要结论1、现实与事实2、知觉的背景,参照物和知觉者所使用的概念等影响他们对同一个现实或现象的知觉和判断,事实是他们对现实的知觉3、如何解决分歧?a.沟通:可达成共识b.民主集中:*命令:下级服从上级*表决:少数服从多数c.实践:(相对)真理四、影响知觉的因素1、知觉者:态度、动机、兴趣、经验、期望,习惯…2、知觉对象:新奇,运动、声音、大小、、接近性….3、情景:时间、环境,参照,背景….五、知觉对于组织行为研究的重要性1、人们的行为是以他们对现实的知觉为基础,而不是以现实本身为基础。这个世界是被人们知觉到的世界,这对行为十分重要。2、你的”好心”不一定得到”好报”,因为别人不一定认为是”好心”,甚至会把它当作”驴肝肺”来对待和处理。3、你自认为做出了成绩,别人包括你的上级不一定认为是成绩,因他们知觉和判断你的行为和行为结果的背景与你的不同,因此,他们的行为并不是你期望的行为4、即使别人认为是成绩,他们也不一定会表扬和奖励你,因为这取决他们如何对成绩做归因.5、如果你让你的下级去完成一项别人完不成的极其困难的任务,你先要让他或她有一种感激的心态:感谢你给了他一个”不成功便成仁”的机会;而且用一种阳光心态看待你.6、你的自我认知与别人对你的认知有差异,这很正常,让二者接近或一致需要很多技术和条件.六、人知觉1、归因理论:a.对别人行为原因的知觉:“三度归因理论”:一致性、一贯性、区别性b.对别人做出牺牲和奉献的动机的知觉:“非共同效果原理”c.对造成行为结果的的原因的知觉和判断:内归因:能力,努力外归因:困难度,运气d.归因误差:对于自己成绩倾向于内归因;对失败倾向于外归因对于他人成绩倾向于外归因;对其失败倾向与内归因2、人知觉的捷径a.选择性知觉:任何人(物、事)的突出特点都会提高人们对其知觉的可能性b.晕轮效应:以个体的某一特征,如智力、社会活动力或外貌为基础而形成的一个总体印象c.对比效应:对某(物,事)的评价常常受到我们最近接触过的其他人(物,事)的影响d.投射:将自己的特点归于其他人身上的倾向e.刻板印象:根据对某人(事,物)所属类别的知觉为基础判断此人(事,物)*刻板印象的种类:性别、年龄、种族、地域、职业第四部分、育人(学习)一、定义:按岗位任务的要求改变人的行为特点二、实质:由于经验而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2、时间相对较长久3、学习不仅是知更重要的是行4、导致行为改变的因数还有药物,生理,技术等因数5、造成贫与富,强与弱,智与愚之区别的原因主要是学习6、教育后代是最重要的事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玉不琢,不成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三、学习理论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联想无条件刺激物(反应)、条件刺激物(反应)2、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强化(正强化、负强化)3、社会学习理论:模仿(内模仿和外模仿)四、塑造:一项管理工具1、行为塑造的方法: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和忽视2、强化程序:主要有连续的和间断的两种类型3、组织行为校(纠、矫)正五、学习在当代的意义:“学习改变命运。”(案例)“不学习,就活不到老。”(案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六、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书籍)七、塑造—治人的重要工具第五部分调动人和解雇人“人挪活,树挪死。”—中国民间俗语第六部分指引人和凝聚人“齐心协力”“同舟共济”一、决策的重要性:指引人和凝聚人二、组织中决策者的权和责:谁决策?三、决策的复杂性四、决策的种类和过程1、个体决策1)最优化决策模型:纯粹理性a.步骤:弄清楚决策需要;确定决策标准;给标准分配权重;开发备选方案;评估备选方案;选择最佳方案b.假设:理性不存在目标冲突;所有选项已知;偏好明确;偏好稳定;最终选择效果最佳2)满意解决模型:有限理性有限的标准,有限的备选方案,以熟悉而习惯的方式考察备选方案;满足于第一个“足够好”的解决办法3)隐含偏爱模型:非理性处理复杂且非常规决策的模型。即在决策过程的早期隐含选择了一个偏爱方案,尔后的过程主要是决策证明练习,即通过尔后的过程是决策者确信他的隐含偏爱方案确实是恰当的选项4)直觉模型:反理性超感觉?第六感?与生俱来的个性特质?a.定义:从经验中提取精华的无意识过程。并不一定脱离理性分析而独自运作,事实上两者相辅相成b.何时可能使用直觉决策:不确定性水平很高;几乎没有先例;难以科学地预测变量;事实有限;事实不足以明确指明前进道路;分析性资料用途不大;需要从几个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而每一个方案的评价都不错;时间有限2、群体决策1)群体决策的特点优点:信息来源广信息具有多样性决策结果易被接受决策过程更为合法缺点:浪费时间群体从众压力大少数人控制局面责任不清2)群体思维和群体转移(1)群体思维:从众的压力使群体对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得不出客观的评价。它会严重损害群体绩效(2)群体转移:在讨论可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中,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的最初立场或观点,有时是保守转移,大多数情况下是冒险转移3)群体决策技术(1)大脑激荡法:利用产生观念的过程,创造一种进行决策的程序,在这个程序中,群体成员只管畅所欲言,不许别人对这些观念加以评论(2)名义群体法:a.讨论前,成员们写下自己的观点b.依次说明自己观点,每个人每次只说一个观点c.用记录纸或记录板记录每个人的每个观点d.群体讨论每个观点,澄清与评价e.各成员独自对这些观点排序f.最终决策是排序最靠前的,选择最集中的那个观点(3)德尔斐法:与名义群体法一样,但不让成员们见面(4)电子会议法:匿名、可靠、迅速案例:确定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的过程关键问题:如何开会,决议,执行,验收(1)计划或申请(理由,参加人员,时间,待解决问题…)(2)提前通知与会者做与会前的充分准备(调研,看资料.)(3)写发言提纲(会前就向与会者提供电子版或打印件)(4)确定会议地点,场所,日程(不可太紧太满),程序(5)确定会议主持人,会议促进者,“魔鬼代言人”(及电脑速记员)(6)会议开始:讨论第一个问题,第一个人发言,简要陈述自己已列在发言提纲中的看法和主张,补充新意见,其他与会者听,看,记,想,对照,准备发言(7)第二位与会者发言时,不必介绍自己的在发言提纲上的意见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