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的特征及引导》新闻传播学年论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2级传播学学年论文题目:《网络舆论的特征及引导》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专业:传播学班级:B1201姓名:*****学号:***********1摘要:网络舆论是指网民以网络为平台,通过网络语言或其他方式对某些公共事务发表意见的特殊舆论形式,是网上民意较为集中的反映,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网络言论的走向。由于网络传播的自由性、开放性和隐匿性,使以往在传统新闻传媒上无法实现的个人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得到空前的展现,网络的言论空间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的交流平台。这个言论的“自由市场”对政府的舆论导向、媒体的公信都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同时,它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特点,使得更难于掌握和控制。也正因有这种前所未有的相对自由的表达平台和表达方式,因此如何加以利导,如何正确的引导网络上的舆论,是如今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关键词:网络舆论舆论导向引导与管理2目录摘要及关键词……………………………………………………………………1目录………………………………………………………………………………21.网络舆论的概念及特征…………………………………………………………31.1网络舆论的概念…………………………………………………………………31.1.1对舆论概念的重新认识…………………………………………………………31.1.2新闻舆论和网络舆论的定义……………………………………………………41.2网络舆论的特征…………………………………………………………………61.2.1网络舆论与传统传媒舆论的共性………………………………………………61.2.2网络舆论的个性…………………………………………………………………72.网络舆论的引导与管理…………………………………………………………92.1以软性引导为特色的网络舆论引导……………………………………………92.1.1施行政府监管等各种宏观措施…………………………………………………92.1.2培养网络舆论中的“意见领袖”………………………………………………102.1.3加强新闻传统媒体与网络舆论的互动,立体化引导…………………………112.1.4做好舆情监测工作………………………………………………………………112.2以硬性管理为特色的网络舆论引导……………………………………………112.2.1加强对网络环境的法律监管……………………………………………………112.2.2加强对网络舆论的技术监控……………………………………………………12参考文献…………………………………………………………………………14结束语……………………………………………………………………………15附录………………………………………………………………………………无3网络舆论的特征及引导1.网络舆论的概念及特征1.1网络舆论的概念:舆论的本质是公众对某一事务一致意见的表达。网络舆论也具有舆论的本质属性。因此,网络舆论是公众(指网民)以网络为平台,通过网络语言或其他方式对某些公共事务发表意见的特殊舆论形式。1.1.1对舆论概念的重新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交流问题研究委员会编写的报告《多种声音,一个世界》认为:“舆论是一种常常难以进行确切的科学分析的集体现象,它是同人的社会性紧紧联系在一起的。”[1]正因为如此,对于舆论的概念,有多种理解和表述,以下是在国内较有影响的一些:喻国明认为,“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刘建明对舆论所下的定义是:“舆论,是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共同意见。”孟小平则认为:“舆论是公众对其关心的人物、事件、现象、问题和观念的信念、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并对有关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陈力丹给舆论下的定义是:“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份。”王雄的定义是:“广义的舆论是人们对于一切感兴趣的社会生活领域尤其是社会公共事务所产生的一切意见、愿望、态度、情绪、期待、评价和想象的公开表达,是持续性与变化性、公共兴趣和个人兴趣的统一;舆论包含着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自发的公众舆论和自为的新闻舆论,是多种主导性社会意见的集合体。”显然,“多种主导性社会意见的集合体”等都是对“共同意见”的否定。4本文则认为:“舆论是公众对于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对于意见不用“权威性的”、“共同的”、“多数人的”、“一致性的”、“主导性的”,而用“有影响力的”,是基于如下考虑:首先,由于网络在舆论形成中的作用,舆论一边倒,形成“共同的”、“一致性的”意见的客观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具备,对一个事物多种意见共存的局面经常出现,而其中的一部分意见可能同时具有一定的“分量”。其次,实际上,在传统媒体条件下,也经常出现舆论分散的现象,不一定对于每一事物都能够形成“共同的”、“一致性的”意见。第三,对于实际问题的处理,一方面,我们最需要关注的不是全部意见,而是“有影响力的”意见;另一方面,要有一定的包容性,不强求一边倒,将“有影响力的”意见都纳入我们的视野之中。第四,舆论对于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应当是“具有影响力”,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而“产生影响”则很有可能被理解为现实性。在对待舆论问题时,非常重要的是对于有可能产生影响的意见给予关注。第五,使用“权威性的”、“共同的”、“一致性的”等定语,许多时候在逻辑上不通。例如,毛泽东同志曾讲过,在人民内部是允许舆论不一律的,如果舆论是“权威性的”、“共同的”、“一致性的”意见,怎么理解“不一律”呢?这个定义可能是目前最为简洁的舆论定义,也最能够直接引伸出新闻舆论和网络舆论定义。1.1.2新闻舆论和网络舆论的定义江泽民同志指出“现代社会,传媒对于人们的影响很大。”“媒介是人的感觉器官和表达器官的延伸”。人们的意见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或称为媒体来表达和被感知。媒体在舆论这一特殊的公众意见的形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马克思对于当时媒体的代表———报刊的论述,可以使我们对媒体在舆论形成中的作用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马克思看来,报刊的责任,就是代表社会舆论、表达社会舆论。马克思打过一个比方,他把社会舆论比作“袋子”,把报刊比作驮袋子的“驴”,也就是说,报刊是驮“袋子”———“驮”社会舆论———的“驴子”,即报刊是社会舆论的载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谈到他们创办报纸的目的时,曾经公开申明“自己的目的———经常而深刻地影响舆论”。马克思甚至强调,报刊不仅“是社会舆论的产物,同样地,它也制造这种社会舆论”。这里所说的“制造社会舆论”,5是指借助报刊传播,使一地之舆论为天下人共鸣。比如,“使摩塞尔沿岸地区的贫困状况成为祖国注意和普遍同情的对象”,用社会舆论的影响力促进问题的解决。正是这样,在新闻媒体的参与和影响下舆论有了新的表现,“现代舆论实际上就是在新闻传媒参与下、引导下形成的新闻舆论。”从前面关于舆论的定义中我们可以推导出,新闻舆论是公众对于公共事务通过新闻媒体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新闻舆论亦称媒体舆论,称为媒体舆论似乎更合适一些,但新闻舆论已经是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名词,约定俗成也无不可。1996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的讲话中指出:“新闻舆论,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密切的联系,都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新闻传播手段还不够发达的时代是如此,在新闻传播手段越来越现代化的今天更是如此。”[2]强调了新闻舆论的重要性。新闻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和传播手段的进步有新的表现。目前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传播手段。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第四媒体”的概念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第四媒体”通常就指互联网。不过,互联网并非仅有传播信息的媒体功能,因此,从狭义上说,“第四媒体”是指基于互联网这个传输平台来传播新闻和信息的网站。这一新媒体在新闻传播和舆论形成等方面,已经无可争议获得了自身的地位,并在当今整个传播格局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由于网络在舆论形成中的特殊作用和网络舆论事实上的存在,以及网络舆论日益产生巨大作用,有必要提出网络舆论的概念:网络舆论是公众对于公共事务通过信息网络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中国网络舆论发端的标志性事件,是1998年5月印尼排华事件后全世界华人在网上的抗议活动。当时,印度尼西亚政局动荡,华人在印尼惨遭欺凌,由于国内的BBS还不多,很多人利用的是新加坡《联合早报》的论坛,而这个论坛也不是真正的BBS,而是读者发邮件,由编辑进行筛选发布的。真正以国内网站为平台来表达民意的标志性事件,则应该是1999年5月9日人民网为抗议北约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而开设抗议论坛,这是传统媒体网站开设的首个时政类论坛。一个多月后,这个论坛改版成有名的强国论坛,在改版之前的40天之内,“抗议论坛”发了9万余帖6子。21世纪开始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如果说有标志性事件的话,首推党和国家领导人公开表示从网上了解舆情。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胡锦涛在广州对一位活跃在防治非典第一线的医生说,“你的建议非常好,我在网上已经看到了。”新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对学生说,“我看到同学们在网上写的一些话,我挺感动。大家对政府的信心越来越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上网了解舆情,标志着高层对网络舆情予以承认和关注,也标志着中文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在舆情反映、舆论监督方面开始实质性地发挥作用。1.2网络舆论的特征分析网络舆论特征应从网络舆论的共性和个性两个方面来分析。所谓共性是指与其他传统媒体舆论一样都具有的共同的特征;所谓个性是指具有与传统媒体舆论不同的特征。1.2.1网络舆论与传统传媒舆论的共性网络舆论虽然是一种在新兴媒体上传播的舆论,但它也是舆论的一种形式,也应具有在传统媒体上传播的其他形式舆论所具有的共同的特征即共性。(1)意识性。舆论就其形式而言是主观的,因为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中总是倾注了自己的情感、意志和认识等主观性的因素;但是舆论是对客观事实、客观现象和现实问题的态度和意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舆论,因而舆论具有意识性。(2)历史性。舆论总是要受社会经济制度的制约,被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思想和观念,有着不同的政治主张和政治倾向。任何形式的舆论都不可能是超时代、超社会的,网络舆论也是具体的、历史的,因而具有社会历史性。(3)评价性。舆论的评价性也可以说是舆论的方向性或倾向性。“舆论总是对于有争论性的问题而发的。无争论、无倾向性、就不可能成为舆论。舆论的评价性,是舆论的一个基本而又重要属性和特征。舆论的各种职能,如监督、咨询、调节等7功能,都是源于它的评价性。(4)公开性和传播性。舆论的公开性是舆论的又一个重要特征。舆论作为对社会问题的评价和判断,必须是以公开的方式表达的。没有一种舆论不是公开的,不存在“潜伏”的舆论。如果有意见而憋在肚子里不说,那至多是一种“腹议”,或者说是一种社会情绪,构不成舆论。如果仅在熟人或家庭、朋友间隐蔽地传递,不吸引和影响广大公众也构不成舆论。舆论的形成和社会作用的发挥都是依赖于舆论的公开性和传播性而得以实现。舆论之所以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靠它的公开性。(5)自发性。政治、经济、法律、哲学等各种社会意识都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思想家、理论家精心加工、整理出来的。舆论则是在公众中自发产生的。舆论的这种自发产生、自发传播和自发接受的特点是其他任何社会意识所不具有的。官方或组织的自上而下的“有意制造”的舆论其实也是对舆论的自发性特征的利用,并没有改变舆论的这一特征。自上而下的舆论表面上看来是有组织、有计划的、自觉的形式,但能否为大众所接受,最终却仍然要依赖舆论的本身的力量自发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