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2015-2016第一学期期末复习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5-2016第一学期《自然辩证法》期末复习思考题1、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系统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简单性和复杂性、构成性与生成性、确定性和随机性辩证统—的物质系统,它以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的形式演化着;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它既与其所在的环境发生联系,又与其他系统发生关联,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点;系统的演化是不可逆的,分叉和突现是其演化的基本方式,开放、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涨落等构成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进化是系统以对称性破缺为路径和基础的有序化过程;时间具有不可逆性,时间和物质系统相互关联;自然界经历着“混沌一有序”不断交替的过程,是无限循环和发展的。人工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人工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人工自然界是入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相对独立的自然界,它本身具有目的性、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人工自然界来源于天然自然界,既有自然属性叉有社会属性;人工自然界在总体上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历程,它的发展既遵循天然自然界的规律又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正确认识技术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通过研究、开发和应用生物技术和生态技术,采用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方法,创建资源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型的人工自然界。人工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注重强调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主张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统一。生态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1.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生态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它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第一,树立“科学发展观”,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第二,可以启迪人生观。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例第三,深化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第四,可以帮助我们更广泛地了解人类文化,包括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2、试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力有哪些?它们是如何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一、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1.“需要”本身就是各种迫切的发明的教师。亚里士多德在《论哲学》中提到远古时候人类为了生存逐渐累积起来各种智慧(技术)“需要”包括多个方面,有物质需要、精神需要,自己的需要、他人的需要或社会的需要需要的产生是由矛盾引起的,其中最为基本的是人和自然的矛盾。二、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1.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于技术实践的全过程。2.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用工具的形式。3.目的与手段是相对而言的,又互为条件。三、科学发展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4.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西方在近代工业革命以前,科学与技术基本上处于分离状态,从19世纪第二次技术革命至今,科学走到了技术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5.当今社会的发展,日益形成了“科学——技术——工程——生产——产业——经济——社会——环境”一体化的双向交叉过程,其中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简称“研究与开发”应为缩写为“R&D”)已成为核心。四、文化对技术发展的张力作用6.文艺复兴为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7.在我国清朝时期,蒸汽机从西方传入国内,人们基本上持抵制的态度。8.当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科学发展观、建构和谐社会,促进技术与社会文化的共同进步。⑴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⑵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⑶科学发展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3、试分析科学技术有哪些社会功能?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4、请结合当前有关学术腐败的一些现象,谈谈你对科研诚信的认识。浅谈科研诚信摘要: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石。没有它,科学研究复杂交织的紧密体系将会以一种难以想象的、令人失望的方式土崩瓦解。科研诚信问题不仅为学术界所关注,而且也逐渐成为社会焦点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的变化,学术不端行为滋生,通过学术不端行为获取声望、职位、利益和资源等方面的问题相当突出,一些高校在科研诚信与学术风气上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学术不端行为有所发生。科研诚信和良好的学风是学校健康发展的保证,是促进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创新的根本保障。高校是新思想、新知识、新理论的摇篮,加强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是高校提高科研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引领社会风尚和促进先进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关键词:科研诚信,成因,高校,学风建设前言:“诚信”一般指实事求是、诚实、守信、不欺骗、不弄虚作假、言行与思想一致。而科研诚信,是指科研工作者要实事求是、不欺骗、不弄虚作假,还要恪守科学价值准则、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活动的行为规范。诚信这个在商界常被人提及的明词,最近这几年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学术界。这是因为学术造假,学术腐败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引起了人民群众以及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一些学者违背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或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或媚于世俗,热衷于炒作;更有甚者,丧失学术道德,以抄袭剽窃换取一时名利。这些行为和现象若不加以制约,将严重污染学术环境,影响学术声誉,阻碍学术进步,进而影响整个学术群体的创新发展。同时,学风问题很容易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一、国内外科研诚信简介(一)我国科研诚信状况我国确实发生了一些我国确实发生了一些引人注目、对我国科研诚信影响极坏的学术造假案件,如2009年12月,英国的《结晶学报E》的编辑一次性撤消了井冈山大学钟华的41篇造假论文和刘涛的29篇造假论文。早在2003年Nature杂志就撰文指出,德国资深科学家认为,媒体越来越多有关学术不端的报道在损毁公众对科学的信任。在2010年4月举行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年会上,有一个特别举措:一批院士聚集在一起专门召开半天会议,讨论有关中国研究人员在论文中造假的问题。从自然科学基金委查处的学术不端案件中,约有80%的案件都发生在基金项目申请前和申请阶段,某些人为尽快获得基金项目资助而篡改研究背景和简历。而真正的数据伪造、篡改和剽窃仅占204起案例的14.89%。当然,自然科学基金委查处的学术不端案件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内科研诚信的状况。(二)美国科研诚信状况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DepartmentofHealthandHumanServices,HHS)、卫生与人类服务部部长办公室(OfficeoftheSecretaryofHealthandHumanServices,OS)与公共卫生与科学办公室(OfficeofPublicHealthandScience,OPHS)下属的研究诚信办公室(OfficeofResearchIntegrity,ORI)组织了一项关于美国HHS资助领域连续3年内科研不端行为的问卷调研,调研了美国605家科研机构中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院外研究项目经费资助的2212名科学家(向4298名科学家寄发了问卷,回收了51%)。这2212名科学家中有164名(7.4%)回答观察到了201起疑似不端行为,其中,伪造或篡改数据占60%,剽窃占36%,相当于平均每年每百名研究人员发现3例。据此,保守的数据是在2007年获NIH院外研究项目经费资助的15.5万名科学家中,有2325起科研不端行为,不端案件占资助总数的1.5%[1]。二、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分析学风浮躁、学术失范、学术不端行为等科学道德诸问题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原因。有体制方面的原因,有科学研究工作者个人方面的原因,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还有评价体系方面的原因等等。(一)体制成因科技评价机制和科学奖励机制失范。科学评价制度不尽合理。在追求数量的管理模式下,评价指标的单一性成为我国科学评价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好多评价指标只是为了迎合一时之需,在指标设置上多具有官员的意志的体现;再还有同行评议的不健全。无论是项目、经费申请的同行评议,还是成果鉴定的评议,科研项目报奖的评议,有些已经失去了学术研究固有的科学、公正和严肃性,由于功利色彩严重,渗透了许多社会上的歪风邪气,为了获得所谓的“成功”,请客送礼比比皆是。评议中规定的回避制度、保密制度和监督制度在科技评价中本是同行评价的重要环节,但由于严密性不够,或者是由于难于控制和操作等原因都形同虚设。再者,科技管理部门为获得短期效应,对同行评议有效性的疑虑和由此引起的对同行评议活动的行政干预,对同行评议的公正性造成负面影响;另外,同行评议也不可能完全消除科学不端行为,其中必然存在利益冲突的问题,由此也容易引发科学道德问题。在科技管理制度方面,还有就是“官本位”对科学产生的负面影响。“官本位”思想在我国已经成为学术腐败的重要根源之一。由于“官本位”和学术自由的矛盾,使官员对学术界过多的行政干预、长官意志限制了科学民主管理、学术自由和学者的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在一些科研院所和高校,不论学识高低,只要有一官半职,就可以凭借现有的官位搞一些特权,就可以轻而易举获得科研项目和经费,进而在职称等学术地位上的晋升也是轻而易举的,在科研项目报奖方面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致在学术界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对一些年轻学者的科技价值观也起到了一些不好的诱导,有些学者一生以奋斗官位为科技目标。科技评价的周期太短。为了短期达到学术的轰动效应和急功近利思想的作怪,一项科研活动就要求在短期内出成果,出人才。学术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劳动,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往往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这就要求有一个相对自由、宽松、民主的学术评价氛围。目前,在一些学术评价体系中往往是对科研项目一年一个考核,半年一个评估,有些甚至是三个月或者半年一个考核。这使得有些学者不得不为考核费尽心机,拼凑文章、胡编乱造,弄虚作假,这无形中滋长了浮躁的学风和急功近利的歪风邪气。监督机制较为薄弱。一是不当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约束和监督;二是当不端行为发生后得不到应有的惩处时,对不端行为进一步蔓延造成很大的影响。(二)个体成因一是科学道德教育的缺失。不端行为者中多数是具有高级职称、高学历人员,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阶段教育以及科研实践中对科学道德教育重视不够。在我国传统教育体系中,科技工作者所受的教育不全面,重科学知识教育,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教育;重政治思想教育,轻道德品质教育,把道德视为小节,以圣人道德教育代替公民道德、职业道德教育,忽视道德底线的教育。二是科学工作者缺乏自律,科研信用意识谈漠,科学道德意识薄弱乃至堕落。不良学风产生的原因中,到底外因还是内因是主要的?有人非常强调外因,但“内因”毕竟应摆在主要位置。外界环境,社会风气、立项评审、奖励乃至评级、住房分配等机制确实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另外缺少鞭策和教育等问题也还存在,这些都要进一步完善。但主要还是受不正当的利益驱动,唯利是图。这与历史上先贤提倡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相差不知有多远了。即使没有明文规定的道德规范,学术研究的基本道理也是显而易懂的。法盲违法乱纪只是极少数,违背科学道德的人中多数是明知故犯的。(三)竞争压力和利益的驱动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竞争已经处处存在,在科技界也不例外。科技工作者群体中在项目经费、科研奖励、研究管理职位等方面必然存在一定形式的竞争,伴随一定利益的分配,从而给科技工作者形成一定的压力。不端行为者不能正当地对待这种压力,不能正常将其转化为努力科研的动力,而是采取了不正当的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