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中的教学案例分析课堂实例这是一节新授课,课开始时,我出示了两组角(第一组中一个是锐角,叫作∠1,一个钝角,叫作∠2;第二组中两个都是锐角分别是∠1和∠2,且两个角相差不多,肉眼基本上不能一下子看出来)。要求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并说出比较的方法。学生思考片刻,开始发表意见。李宗泽首先站起来说:“第一组中的两个角∠1<∠2,我是用眼睛看出来的。因为第一组中的两个角差别较大,一下子就可以看出大小,对于这样的说法全班都没有意见。但对于第二组中的两个角,学生的意见就不一致了,他们有的说∠1大,有的说∠2大,一时争执不下。这时,我便问他们:“你们有没有办法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呢?”学生又思考片刻,卢俊洁便提议按书上的方法,先把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然后看另一条边的位置,哪个角的另一条边在外面,哪个角就大;如果另一条边也重合,说明两个角相等。他的话音刚落,曾宇轩马上起来反对:“老师是把要比较的角画在黑板上的,拿不下来,怎么比呀?”这就是我所预期的结果,一切进行得很顺利,我开始准备导入新课。于是我微笑着,故意用设问的语气问:“对呀,怎么办呢?”这时,有个怯生生的女声从后面传来,“老师,可以用尺子量角。”然后我就看到坐在中间谢羽希战战兢兢地站吧起来,虽然她的声音那么的微弱、不自信,但全班同学都听到了,也都愣住了。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她,我看她的脸已经红了。教室里寂静了片刻,接着就乱了起来。大多数学生表示反对,他们有的举着双手,大声嚷嚷:“错了,错了。”有的用轻蔑的,不容置疑的口气说:“怎么用尺子量角呀?”一些学生则静静地思索着,他们挠着头显得半信半疑。争论一时没有结束,胆怯的谢羽希看着这场面,像自己说错话似的,不好意思地低着头。我整顿了一下乱哄哄的教室,请谢羽希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开始她表现得非常的被动,但是在我的再三鼓励下,她迟迟疑疑地走到黑板前,用结结巴巴的语言,说出个大概。她边说边画。意思是:从角的顶点出发,沿角的两边量出相等的一段距离(比如都是1cm),作个记号,用尺子把作记号的两点连起来,再量两点间的距离,距离长,角就大;距离短,角就小。经过这样一说,我心里有了个大概的了解,她昨天肯定认真地回去预习了,而且还认真思考了怎么样测量角这个问题,本来我是想在引入课题后再讲一下这个比较粗略的方法的,没想到她却在这相时候给我提出来了,而且她已经理解了!我带头给她鼓掌,非常高兴地拍着她的肩膀,连声说:“好,好,真不错!”她满脸通红地跨着大步走回自己的座位。在同学叹服的眼光下穿行着,我想当时她心里一定很得意。我告诉其他同学,她的方法是对的。至于什么道理,请大家课后去探讨。同时告诉学生,只要认真学习,等升入中学、大学后这些道理大家就明白了。然后,转入新课,“今天大家学习量角所使用的一般工具―――量角器。”案例点评用尺量角的方法可以用中学数学中“圆心角定理”来解释。说明如下:∠1是圆O的圆心角,根据“圆心角定理”,圆心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所以弧AB的度数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1的度数。当弧的度数大时,它所对的弦AB就长,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也就大;反过来,结果就相反。但是现在我们还在小学,这样的知道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得明白的,所以只能提一下,让她们知道有这样一个方法可以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就行了。案例反思这件事使我认识到,每一个小学生,不管他的学习成绩好不好,不管他的性格是开放的,还是内向的,他们对于同样的数学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可能是一般的,也可能是独特的;当然也可能是正确的或者错误的。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最重要的是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只有这样,他们的潜能才有可能被最大程度地释放出来,这样的教育,才是有积极意义的。我一直觉得不管是怎么样的学生只要你能在课堂上积极思考那怕只有十分钟你所得到的收获也会比有些学生静静地坐在课桌前一整天的效果要好。所以我时常会鼓励学生多动脑,有什么问题想就大胆地说出来,多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获益匪浅。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互动”的。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教师的这种作用如果发挥不到位的话,即使有“精彩”的苗头,也会“一纵即逝”。思考与讨论课堂教学中,学生会提出很多非教师“预设”的设想,选择哪些“设想”展开呢?又展开到什么程度呢?这个问题我想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慢慢摸索出我的的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