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日期:月日星期课型本学期第课时课题1.我们周围的土壤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亲自采集土样,并观察土壤;2.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来研究土壤。知识与技能1.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会观察、描述、记录;2.知道土壤里有沙、石块、枯枝落叶、小虫、蚯蚓等;3.了解土壤与生命有密切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关心家乡土壤的意识;2.愿意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分享合作探究的快乐。重点、难点重点:能够发现土壤里的生命。难点:学会测量出小草根的总长度。教学准备1.教师事先进行实地考察,为学生准备一块泥土地、铲子、放大镜、盛土容器、土壤研究记录纸。2.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只塑料杯子、一块抹布。学习过程思考与调整一、集中话题1.谈话: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挖土。你们知道,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吗?2.谈话:关于土壤,你知道些什么?大家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3.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老师根据现有条件,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研究内容。4.讨论:我们出去的目的是什么,有哪些安全注意事项?5.按小组分发工具。二、探索与研究1.外出实地考察,观察校园绿地一角的土壤。教师讲解并提出要求:先观察表层的土壤(颜色\形状\湿润度等);然后注意观察土壤中有哪些动植物,思考土壤和动植物的关系;最后注意观察表层土下约2厘米处的土壤(颜色\形状\湿润度等)。2.学生分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指导学生边观察便记录,及时记下自己的发现等。)3.回到教室,交流汇报分组交流自己在观察过程中的发现、收获。各组派代表上讲台前汇报。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表层的土壤和地下2厘米初的土壤有些什么不同的地方?有哪些动物生活在土壤里,这些动物在土壤里干什么?三、拓展与应用1.今天我们一起去校园里观察了土壤,并有了很多新发现。你们能在回家后能把这些新发现和新感受用清新、优美的文字或是栩栩如生的图画描绘出来吗?2.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公园、田野等更多的地方仔细观察那里的土壤和土壤中的生物,并采集一份土壤样本板书设计1.我们周围的土壤田野、树林、花坛、草坪、花盆……土土壤里有:蚂蚁、蜗牛、蚯蚓……小草、大树的根、落叶、枯枝……教后感:表层土底层土植物地上部分植物地下部分授课日期:月日星期课型本学期第课时课题2.了解土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知识与技能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3.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情感、态度、价值观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2.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土壤的成分。难点:能够学会区分当地土壤的种类。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几种土壤的标本,黏土、砂土、腐殖土、学生生活周围的土壤,放大镜等。学习过程思考与调整一、集中话题1.观看录像,提问:它向我们介绍了什么?2.出示几盒录像中出现的土壤标本,学生进行观察,说一说。3.教师小结:说得很好!大家想知道有多少种土壤?怎样分类?我们周围的土壤属于哪一类?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土壤生长的植物不一样?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研究吧。二、探索与研究活动一:观察土壤谈话:课前,我们都已经采集了一份土壤的样本,现在请大家拿出来。同桌两人合作,先用眼睛,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样本,一个人观察,另一个人记录,要求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的特征,并把我们看到的情况用图画、文字或表格等形式记录下来。学生分组活动。汇报交流,互相评价(哪组的发现或记录价值、特色)。活动二:研究土壤的成分谈话: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大家都对土壤有了更多的认识,但那只是凭肉眼或是放大镜进行的初步观察。要想知道土壤里到底有些什么,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现在就请四人一组,做一做下面这个实验,看它是否对你了解土壤有所帮助。投影:实验的步骤、注意事项。实验步骤:1.把小土块放入水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土壤里有什么?2.将土块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在等待过程中用纸巾包住另一些土块,用手使劲握一握,再摊开纸巾,纸巾上面留下了什么?说明土壤里有什么?3.观察静置后的水杯中的情况,水里有什么?注意事项:1.土块要轻放。2.搅拌要彻底。3.静置时间要长。观察时,杯子也应保持静置不动的状态。4.始终要仔细观察,记录下每一步骤看到的现象。学生阅读此资料后开始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汇报交流实验情况。请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分析这份土壤主要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分组活动,交流。三、拓展与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有关土壤的哪些知识?土壤主要是有哪些成分构成的?板书设计2.了解土壤由空气、水、沙、黏土、动植物残留物等构成。教后感:授课日期:月日星期课型本学期第课时课题2.了解土壤(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2.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知识与技能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3.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4.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5.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情感、态度、价值观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2.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土壤的成分。难点:能够学会区分当地土壤的种类。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几种土壤的标本,黏土、砂土、腐殖土、学生生活周围的土壤,玻璃杯(水)、玻璃棒、白纸、漏斗、塑料杯等。学习过程思考与调整一、集中话题上节课我们观察了土壤,你们还记得土壤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土壤的知识,二、探索与研究活动一:研究土壤的种类1.观察颗粒大小谈话: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三份土壤的样本,请你们仔细观察,首先看看它们的颗粒大小有什么不同。学生分组领取土壤样本,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汇报自己的发现。谈话: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看课本第5页的阅读资料,它会给你一个原因解释。学生阅读资料。师生小结:通过这一环节的观察、阅读活动,对土壤有什么更多的了解。2.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提问:沙土、黏土和壤土的颗粒大小不同,在遇到下雨这样的情况时,它们的渗水性会不会一样呢?你是怎么认为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预测。讨论实验方法,特别是引导学生考虑三个变量的控制:土壤的多少、倒入的水量、倒水的速度要保持不变;不同的条件:三份不同种类的土壤;以及最后怎样获取水量的不同:方法1:倒入量杯;方法2:直接用尺子测量高度。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汇报交流实验情况,并将结果与刚才的预测相对照。3.用多种感官了解沙和黏土的不同每组一份沙和黏土的样本,请学生参照课本第6页提供的方法来比较沙和黏土的不同。集体讨论:每一种土壤看上去像什么?是什么颜色的?摸上去感觉像什么?哪一种更硬或更光滑?加点水握一握,哪种可以握成团?激趣:再试着把它们分别放在胶卷盒里摇动,听一听它们发出的声音是否相同。或者是闻一闻它们的气味是否相同。分组活动,交流。三、拓展与应用谈话:同学们都已经对土壤有了非常丰富的了解。提问:你知不知道我们南京地区的土壤是什么类型的?有什么特点呢?适合种植哪些植物?学生思考、回答。指出: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要想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一些什么方法来进行研究?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课后进行资料的查阅、请教专家等。板书设计2.了解土壤种类:沙土、黏土、壤土(颗粒大小不同、渗水性不同……)教后感:授课日期:月日星期课型本学期第课时课题3.肥沃的土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制作肥料袋,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2.能够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或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知识与技能1.知道死了的动植物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2.能够认识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3.知道什么是腐殖质。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够坚持长期观察,有持久性。2.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土壤中的腐殖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难点:连续五个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铲子学生准备:塑料袋、吸管、土壤、果皮、韭菜叶、香蕉皮、透明的玻璃或塑料盒。学习过程思考与调整一、集中话题给每组准备三份颜色差异明显的土壤样本(或图片):仔细观察这些土壤,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分组观察、讨论。汇报交流(引导学生从颜色、湿度等方面进行交流)。教师指出这是分别在三个不同地点采集的土壤样本:某农田、某小区、某工地等。让学生将土壤样本与采集地点进行预测配对,并说说理由。教师公布答案,请学生将其和预测结果对照。提问:为什么在不同地点采集的土壤样本会有这么明显的差别呢?你们认为这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学生思考、回答。二、探索与研究1.初步了解枯死的植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提问:还记得上节课在校园里观察土壤时看到的情况吗?被落叶覆盖着的土壤有什么特点?没有被落叶覆盖的土壤又是什么样的呢?学生汇报。谈话: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学生作出假设,推测原因。出示一组落叶在土壤表面腐烂、分解的图片,学生分组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指出:落叶落到土壤表面后,会逐渐腐烂。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我们称为腐殖质,它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就越肥沃。激趣:想不想亲自观察一下枯死的植物在土壤中究竟会怎么变化?这可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得到结果的,要持续几个星期才行,能坚持下来吗?三、拓展与应用教师结合课本P10插图,讲解做肥料袋的方法。注意提醒学生:1.选择容易腐烂的植物,如:香蕉皮、韭菜叶等。2.要记住往塑料袋中放了哪些物品,以便今后查寻、对照。3.可在袋中放入一两条蚯蚓。4.每隔几天要进行一次观察、记录:看看放入土壤中的蚯蚓和香蕉皮、菜叶有什么变化,还要观察土壤的颜色、松软程度等有什么变化。学生分组制作肥料袋,填写第一阶段实验报告。板书设计3.肥沃的土壤不同地点、不同深度的土壤的肥力不同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统称为腐殖质。教后感:授课日期:月日星期课型本学期第课时课题3.肥沃的土壤(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制作肥料袋,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2.能够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或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知识与技能1.知道死了的动植物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2.能够认识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3.知道什么是腐殖质。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够坚持长期观察,有持久性。2.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重点、难点重点:动手实验,研究动植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难点:能够做到连续五个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铲子学生准备:塑料袋、吸管、土壤、果皮、韭菜叶、香蕉皮、透明的玻璃或塑料盒。学习过程思考与调整一、集中话题1.了解一下同学们制作的肥料带的情况,相互交流一下自己观察到的和自己的感受。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在制作肥料袋中要放入蚯蚓吗?蚯蚓的活动对土壤有什么好处吗?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肥沃的土壤。二、探索与研究1.了解动物的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出示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的阅读资料。学生阅读谈话:经过你这段时间的观察,你认为蚯蚓能担当起这个称号吗?理由是什么?阅读P11资料,了解更多土壤动物对改变土壤肥力的作用。谈话: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提问:通过这段时间的观察,你是否能肯定植物对土壤的肥力有影响?学生汇报。2.了解肥沃的表层土的形成过程。出示P9图给学生观察,说说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学生观察、汇报。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给予一定的指导,使其知道:图中有两层内容:(一)土壤是分层的;(二)表层土的形成是各种土壤动物工作的结果。另外,图中甲虫等小生物的图片使用的是逐一放大的效果,本身并没有这么大。三、拓展与应用引导学生思考P11拓展题。板书设计3.肥沃的土壤腐殖质越多,土壤肥力越强小动物的活动可以改良土壤教后感:授课日期:月日星期课型本学期第课时课题4.土壤的保护教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