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丹霞地貌》阅读报告2015年暑假,本人很荣幸入选广东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举办的“科普科普训练营”,成为丹霞山科普训练营中的一员,于7月20日至7月25日在丹霞山进行了为期五天的科普考察学习工作,住亚欧学习内容有丹霞地貌演化史,丹霞山生态多样性以及丹霞地貌自然遗迹申遗历程,通过本次活动,我对丹霞地貌的形成与演化以及丹霞地貌在地貌学中的重要地位有了初步了解,随后我又阅读了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彭华老师等人编著的《丹霞地貌》,我对丹霞地貌也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丹霞地貌在中国的分布(图片来自广东丹霞山管委会)丹霞地貌最早由我国著名地质学者冯景兰院士提出,他将粤北一套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并对其形成的独特地貌做了描述。随后陈国达、黄进、彭华等地质学者对丹霞地貌都做了一系列描述,笔者通过阅读文献,认为丹霞地貌是以红色陆源碎屑岩为基础的沙砾岩层,其主要特点是顶平、麓缓、坡陡。接下来我将从地质构造、岩石组分和结构、生物多样性三个方面描述丹霞地貌的形成与演化。在距今2亿1千万年的晚三叠世到到65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欧亚大陆发生了影响广泛的燕山运动,中国东部发生了强度各异的褶皱变形和断裂凹陷,形成了大量的内陆盆地,其中部分为含铁的红色砂砾岩沉积,形成丹霞地貌的物质基础。随后的喜马拉雅运动中,红色砂砾内陆盆地受构造运动抬升至地表并发育节理裂隙与断裂凹陷,随后这些红色砂砾岩层便接受风化剥蚀、重力崩塌、流水冲刷、和差异风化等过程而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以红色柱状峰林峰丛为代表的丹霞地貌。丹霞地貌演化图志愿者所绘丹霞地貌演化图丹霞山赤壁丹崖红色陡崖坡是丹霞地貌最具特色的形态要素,赤壁丹崖为上白垩统丹霞组红色沙砾岩层。丹霞组为一套以河流相为主的河湖相红色碎屑沉积,总厚度约1000米左右,主要有红色砂岩、砾岩、长石石英砂岩和粉砂岩组成。按照岩性组合由下到上分为巴寨段、锦石岩段、白寨顶段。巴寨段以褐红色厚层块状砾岩、砂砾岩及含砾砂岩为主,夹少量长石砂岩及泥质粉砂岩,岩砾层多且厚。锦石岩段由具大型交错层理的肉红色厚层状不等粒长石石英砂岩,以及少量薄层粉砂质泥岩、细砾岩和含砾砂岩组成。砾石多且呈扁平状,泥质含量高。白寨顶端是丹霞组顶部被剥蚀的残留地层,由褐红色厚层砾岩、砂砾岩、棕红色长石石英砂岩以及少量粉砂岩组成,铁质泥质含量高。赤壁丹崖剖面(李乐广)丹霞山是中国南方亚热带湿润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保持了良好的自然状态和物种的多样性。丹霞山属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9.6℃;年降雨量1665mm;相对湿度75%。土壤类型主要为赤红土、山地红壤和山地黄棕壤。是中国南方亚热带湿润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保持了良好的自然状态和物种多样性。据统计,丹霞山全部高等植物(苔藓、蕨类、种子植物)共253科962属2088种,其中野生植物243科849属1878种。以丹霞山特有种丹霞梧桐、丹霞兰最具代表性。已知动物1432种。其中昆虫1023种、鱼类100种(或亚种)、两栖纲21种、爬行纲43种、鸟纲157种、哺乳动物88种。丹霞山地理条件优越,物种丰富。在近五天的丹霞山志愿者实训期间,我们每一小组采集并制作植物标本两件,并寻找资料,向朱家强老师请教学习展示了土茯苓、铁芒箕等植物属性的有关内容。在考察同时,志愿者也不忘向顾馆长学习了解罗汉松、丹霞梧桐等植物。通过5天的学习,志愿者认识了很多丹霞山有特色的动植物,也对丹霞山生态保护有所了解。志愿者采集植物标本志愿者做植物标本描述通过实地学习和阅读文献,我总结认为丹霞地貌是指在燕山运动中在构造活动带形成的陆相红色碎屑岩建造,经喜马拉雅运动的挤压抬升和强烈的风化作用造就了以赤壁丹崖为特色的红色砂砾岩层的地貌类型。同时丹霞地貌因为其成因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自然地理景观和生态保护方面也有重大意义方面也有重大意义。希望以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为基础,开展丹霞地貌的深入探讨,推动丹霞地貌和丹霞山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让更多的人认识丹霞山,认识丹霞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