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试题1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A.先知者B.管理者C.促进者D.指导者2.“中间语言”概念的提出者是()A.加涅B.布鲁纳C.施瓦布D.奥苏伯尔3.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是()A.艺术性与科学性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统一,集体与个别统一B.直观原则,兴趣原则,活动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可接受性原则C.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D.教学与训育统一,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统一,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统一,主体与客体统一,认知与情感统一4.范例教学中“范例”的基本特征是()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B.学术性,科学性,范例性C.情境性,理解性,范例性D.创造性,主动性,范例性5.“指向教育的总体方向,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这是指()A.课程与教学目标B.教育目标C.教育目的D.培养目标6.教育目标具有层次结构;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这三个典型特征是属于()A.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特征B.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的特征C.斯腾豪斯等人的生成性目标的特征D.传统的普遍性目标的特征7.在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A.主导与依附的关系B.平等与共存的关系C.对等与融合的关系D.独立与对等的关系8.“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持这种观点的是()A.被动适应论B.主动适应论C.滞后论D.超越论9.“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教学设计的这种特征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A.忠实取向B.相互适应取向C.课程创生取向D.实践取向10.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所采用的评价,是()A.形成性评价B.总结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D.游离性评价11.美国的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把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历史分为四代,其中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程度”的是()A.第一代评价B.第二代评价C.第三代评价D.第四代评价12.“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模式是()A.差别模式B.目标达成模式C.外貌模式D.回应模式13.当今时代,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非常重视“选修制”、“经验课程”、“综合课程”,这种重视实际上体现了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即追求()A.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B.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C.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内在统一D.教师主体与学生主导的内在统一14.按照斯皮罗等人的观点,随机访问教学作为一种教学途径,更适合于()A.初级学习B.中级学习C.高级学习D.以上都适合15.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许多教育热点问题,如“重点中学”存废问题、择校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经费筹措问题等都反映了人们已开始自觉追求()A.教育质量B.教育地位C.教育公平D.受教育权16.泰勒认为,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三个标准是()A.独立性、序列性和整合性B.连续性、层次性和整合性C.连续性、序列性和整合性D.连续性、序列性和复杂性17.根据施瓦布等人的观点,学科结构指的是()A.学术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B.学术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C.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D.实质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18.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第一次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的教育家是()A.夸美纽斯B.卢梭C.洛克D.赫尔巴特19.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是()A.博比特B.查特斯C.哈里斯D.泰勒20.“教之于学就如同卖之于买”,这句话说明()A.教不同于学B.学不同于教C.教与学是相互独立的两项活动D.教与学是相互依赖、对立统一的21.泰勒模式的深层价值取向是()A.技术兴趣B.实践兴趣C.解放兴趣D.实践理性22.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的教育家是()A.洛克B.康德C.斯宾塞D.杜威23.杜威提出实现课程与教学统一的具体途径是()A.经验B.活动C.做中学D.主动作业2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A.拉特克称自己的新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B.赫尔巴特出版《普通教育学》C.卢梭出版《爱弥儿》D.夸美纽斯出版《大教学论》25.认为“教学就是从外部对心灵进行塑造”的教育家是()A.卢梭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杜威26.“将所选出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至繁地组织起来”,这指的是课程组织的()A.连续性B.阶段性C.整合性D.顺序性27.“美德即知识”命题的提出者是()A.柏拉图B.孔子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28.以“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为理论基础的课程形态是()A.“因素课程”说B.“泛智课程”说C.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D.功利主义课程论29.“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的提出者是()A.斯宾塞B.吉鲁C.阿普尔D.威利斯30.在“未来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布拉梅尔德提出了()A.STS课程B.环境教育课程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D.轮形课程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32.什么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33.如何理解教学方法的本质?34.支架式教学的含义与基本特征是什么?35.简述程序教学的含义与教学设计的原则。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叙述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并分析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如何实施课程。37.比较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三种基本取向,并谈谈对改进我国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哪些启示。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38.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多次提到综合课程问题。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请结合实际分析在我国为什么要倡导综合课程?依据上述材料说明在实际工作中应怎样落实综合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