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1清涧县“三农问题”的出路之我见11秋行政管理本科刘芳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三农”问题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三农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工程。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就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和就业的问题。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就在于促进和实现农民充分就业,进而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地增长。要实现这一点,首先是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民就地就业;其次是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实现农民转移就业;再次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平等就业;最后是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民稳定就业。关键词:三农问题就业城镇化产业化统筹Abstract:WiththeconstructionofaharmonioussocietyofsocialisminChina,threeruralproblemshavebecomethebottleneckofChina'seconomicdevelopment.Inthethreeruralproblems,howtoimprovetheincomeofthefarmersisthepriorityamongpriorities.Threeruralissueshasaffectedthegreatprojectofbuildingawell-offsocietyinchina.Howtosolvethethreeruralissueshasbecomethefocusofattentionofallparties.Threeagriculturalproblemsisthecoreproblemoffarmers,andthecoreofthefarmerproblemistheproblemofincomeandemployment.Therefore,thefundamentalwaytosolvethethreeruralissuesistopromoteandrealizethefullemploymentoffarmers,soastorealizethesustainablegrowthoffarmers'income.Toachievethis,firstofallistoacceleratethedevelopmentofagriculturalindustrialization,farmersandlocalemployment;secondistoacceleratetheruralurbanizationandindustrializationprocess,toachievethetransferoffarmersemployment;againisthecoordinationofurbanandruraleconomicdevelopment,torealizetheequalemploymentoffarmers;finallyistocomprehensivelyimprovethequalityofthepeasants,farmers'employmentstability.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2Keywords:industrialization,urbanizationandemploymentissues正文:引言:农业、农村、农民称为三农;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总称为“三农问题”。“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这句出自农村基层干部李昌平之口的话则道出了“三农问题”的基本现状,也从侧面说明了解决“三农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中国13亿人口中仍有8亿多人生活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三农问题”得不到解决,国民经济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三农问题”已经引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而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一、“三农”问题的症结1、农业人口过多至使农业效率低。在我国,由于传统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比较多,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劳动生产率很低,其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于零甚至是负数,农民的报酬极低。在剩余劳动力未输送完之前,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很难提高,农民的收入将始终处于停滞状态。2、农业人口过多导致农民贫困。农业人口过多从两方面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一是有限的农业收入由庞大的农业人口分摊,导致人均收入水平低下;二是有限的农业资源由庞大的农业人口分摊,造成农民就业不足。农民收入水平低,又会通过两个途径形成农民贫困的恶性循环:收入水平低,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农民谋生能力低,收入水平低;收入水平低扩大再生产投资不足,收入水平低。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在缓解贫困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由于长期形成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仍有相当农村居民生活仍处于低水平的温饱型消费区间。从20%低收入农户消费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2000年20%最低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977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8.5%,其他各项支出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均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要继续注重改善和提高低收入农户的消费水平。3、农业人口过多影响农村稳定。农业人口过多通过两个方面因素影响农村稳定:一是农民是农村不稳定的经济根源。当前大多数农民收入处于负增长,这是农村出现不稳定因素的经济原因。二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自我保护能力弱,农民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农业人口过多,且经营分散,使农民通过适当的形式组织起来形成利益集团的成本过高,致使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造成农民自我保护能力弱。理论和实践证明,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收入问题的核心是就业问题。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3路就在于促进和实现农民充分就业,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地增长。但是由于受农业和农村自身特点等因素限制,“三农问题”已经不可能在农业和农村内部得以解决。因此,要达到促进和实现农民充分就业的目的,首先是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吸纳劳动力的潜力,促进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实现就地就业或就地转移就业;其次是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通过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繁荣和壮大农村经济,促进数量巨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再次是统筹城乡发展、打破传统的二元社会结构,赋予农民以平等的国民待遇,促进农民实现平等就业;最后是全面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尤其是通过培训使农民掌握生产技能和职业技能,促进农民实现稳定就业。通过农民充分就业来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地增长,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二、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民就地就业产业化是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连接成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新型生产经营方式;不仅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必由之路。1.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和农村发展产业化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形成产加销一条龙和贸工农一体化、形成有机结合并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民进入市场和扩大经营等问题,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繁荣农村经济。以加工环节为例,通过对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可以将农产品由季节性产品变为常年产品、变短线产品为系列产品、变初级产品为再加工产品,从而实现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相关数据表明,西方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是种植业产值的3倍,而我国只有40%,从40%到300%——多么大的发展空间!而这仅仅是农产品加工的环节,再加上销售环节呢?2.加速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农业产业化就相当于在农民与市场之间加入一个企业,因此应由此入手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和就地转移就业,解决部分农民就业问题。首先根据本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并针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原料需求和城乡日常消费需求,建设有一定规模、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资源供应基地,促进农民就地从事农业生产。其次依托本地区原料供应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重点扶持和壮大龙头企业,进而带动其他企业和农户的发展。并用工业管理机制、工业化生产理念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4来培育和发展加工企业,逐步把农民培养成产业工人,促进农民就地向二产转移就业。再次是依靠销售组织及农民经纪人等中介组织开拓农产品消费市场、疏通农产品销售渠道,让更多的农民不再仅仅是生产者,还要成为经营者而直接面对企业与消费者,进而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就地向三产转移就业。最后是依靠产业化辐射和带动的相关行业和企业发展,间接地促进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如农产品加工企业所需要的机械、包装材料等就会带动相关工业企业的发展。总之,产业化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有利于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向市场经济方向转变,有利于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和就地转移就业。但受自然条件和农业本身承载能力限制,要实现农民充分就业还需要解决农民彻底转移就业问题。三、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实现农民转移就业理论和实践证明,当今“三农问题”已经不可能在农业和农村内部得以解决,农业问题需要靠发展工业来解决也即工业反哺农业,农民问题要靠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来解决,农村问题则要靠城镇化来解决。由此可见,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是实现农民转移就业进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1.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民转移就业(1)城镇化是解决农民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农村城镇化是我国实现城市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城镇化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优化城乡人口结构。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城市化水平需要达到50%~59%;如果从现在起到2020年实现年均城镇化水平增长一个百分点,每年就需要转移1500万农村人口和900万农村劳动力,这些人全部转移到大中城市显而不现实。而小城镇在吸纳农民转移方面,则具有与农村相临的地缘关系、就业和定居成本相对较低、相对分散但总体容量大等特点和优势。一方面,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定居和就业,不但可以提高收入,还可增加城市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从而增加了农产品的商品量和附加值;另一方面,由于人数的减少使得人均农业资源相应增加了,这为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环境条件。(2)推进农村城镇化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5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这为各级政府推进农村城镇化、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提供了政策指引。首先是改革现有户籍制度,建立并完善以居住地来划分城镇和农村人口、以职业来划分农业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打破现有户籍制度对农村人口正常流动的限制,并逐步消除其所附带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功能,为促进农民向城镇转移就业和定居提供前提条件。其次是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农村城镇化结合起来,加强重点村镇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充分发挥城镇的人口集聚功能和二三产业集聚功能提供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从而吸引和转化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再次是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强化其促进农村转移就业的作用。据国家计委统计,20年来在农村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约有1.1亿人,为全国同期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的10倍以上。最后是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农民成为城镇居民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农民进入城镇的风险和门槛,实现农民身份的彻底改变,达到城镇化带动农村、改变农村的目的。2.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农民转移就业(1)工业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经济腾飞的重要引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国家统计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