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理性之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新区发展与增长调控》读书笔记近年来,我国正经历着城市大规模建设的时代,抑制城市无序蔓延与扩张,实现城市有序有机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城市规划面临的严峻挑战。李翅博士基于人居环境科学与系统科学的相关理论,在研究各国城市新区建设发展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以城市发展战略的“区域视野”,构建依据开发条件不确定程度的三种新区发展战略决策模型;基于资源短缺条件下土地集约使用的理念,提出了控制型界内高强度开发、引导型界外混合开发及限制型绿地低强度开发的模式。这对我国的新区开发规划和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的研究方法体系为背景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实证研究。首先,通过对当今中国高速经济增长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新区发展的现状调查,探讨了新区发展的特点与动因,提出了新区发展的诸多问题。其次,本书通过对世界各国城市新区发展与新城建设的理论、方法与实践进行比较研究,力图寻求城市新区发展的经验启示。接下来本书探讨了新区发展的战略决策,提出了三种战略决策模型,并结合典型示例探讨了其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和适用条件的差别。同时本书对新区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进行了探讨,指出在新区发展过程中必须进行政府干预。通过对国内外规划控制体系、土地利用控制和开发强度控制方法与手段的比较研究,寻求对新区发展增长调控的启示,指出我国现行规划控制体系的局限,并提出了改进对策与建议。一、城市新区发展的背景研究1.1快速的城市化进程虽然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但最近几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势头却格外强劲,从而带动了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城市发展的同时也承担着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巨大压力。当然,城市建成区扩大、更多的非城市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也是发展所不可避免的,特别是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更促进了城市的“蔓延”。对于城市新区尤其是开发区的建设需要在理性思维下科学规划。1.2中国城市新区发展的主导现象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市新区的建设以建立各种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园区为主要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大规模的跨越发展成为一些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方式,新区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新区发展与老城中心繁荣共存;郊区化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以及居住空间分异;从边缘新区到卫星城建设;多种开发建设模式的共存。美国郊区化按照不同的要素可分为制造业郊区化、住宅郊区化、零售业郊区化、办公业郊区化等类型,中国的城市新区发展模式虽然与美国有很大的差别,但表现出来的也是城市向郊区扩张,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制造业、居住产业、大学园区等等各种形式的开发促进了城市新区的扩展。1.3中国城市新区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在城市新区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综合而言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新区发展规划突破总体规划范围的倾向;新区发展策划研究的国际化倾向;以“开发区”为契机的土地无序扩张现象;“大学城”的开发导致土地资金的流失;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二、城市新区发展的理论研究2.1城市新区拓展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城市空间的发展变化都受霍华德提出的城乡两个磁极、生产技术、交通或通信技术四种因子的影响。城市空间的扩展蔓延,导致新区发展成为城市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城市新区的发展必然引起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组,而城市形态的规划设计很大程度上受价值观选择的影响。凯文林奇将城市形态模式分为十种模式,但就世界大城市的规划形态而言,最常见的即环形+放射状结构、带状结构、格状结构以及网络结构等模式。世界上影响比较大的新区建设模式有:英国新城建设模式、巴黎新城建设模式、东京新城建设模式及美国的边缘城市模式。2.2城市发展新的理论思潮及对我国新区发展的启示针对城市蔓延所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开始制定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北美出现了“精明”增长,倡导划定城市增长边界范围、建设高密度住宅和降低小汽车的使用率。新城市主义的发展策略主张广泛的公众参与、多样的土地利用与人口结构、重视人行道和大众交通的发展、界定城市成长范围、通过城市设计彰显城市历史与生态等。英国的紧凑城市理论倡导高密度、混合使用的土地利用模式,目标是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公平。新的理论思潮的基本思想可归结为:持续发展的思想、区域尺度规划的重要性、提倡人文主义、尊重生态环境。但由于研究对象、解决的问题、采用标准、开发方式的差别,中国的新区发展过程中要将其理论“本土化”。三、城市新区发展的方法研究3.1理论探讨是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城市新区的拓展需要坚持区域共生构筑整体空间、产业发展带动新区增长、土地集约化倡导持续发展;公交优先支撑新区拓展、文化景观提升新区品质、生态环境强化适宜人居的基本理念。3.2战略决策是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城市间的竞争加剧,城市发展的战略思想由传统的建设导向转为经营导向,以期通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从而挺高综合竞争力。战略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定位分析、市场分析、产业定位和SWOT分析等。由于战略环境的不确定性,无法清晰地预测未来新区的发展前景,有必要建立相应的战略决策模型,按照战略环境的明晰程度分为:战略环境高度明确与程式化战略、战略环境中度明确与价值收益战略、战略低度明确与渐进式战略。3.3新区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探讨由于每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条件不同,城市土地利用也并非千篇一律,霍尔总结了其中的共性因素包括:传统商务中心、第二商务中心、第三商务中心、外城边缘城市、外围边缘城市和特殊活动的集聚地。城市土地的开发模式也可分为内填式、外延式、轴延式、蔓延式、独立式等。针对中国的具体情况,对于增长控制的模式有:控制型界内高强度开发模式、限制型绿带低强度开发模式、引导型界外混合开发模式。3.4规划控制体系与新区增长调控理想的城市发展调控,应该是强制性与灵活性的共存,管制与引导的结合。由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规划的联系的加强,以及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缺陷,不得不进行政府干预。在新区开发中,城市规划作为政府干预土地开发的有效手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土地利用规划与控制为核心的近代规划控制实践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宏观层面是以总体规划为主要形式的城市发展战略;微观层面是以具有法律效力的控制图则与条例为管理的依据。城市空间的控制中最严厉、正规的当属土地的权属问题,它直接导致城市规划的控制原则、方法和内容。中国的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建立规划控制与引导体系与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紧密联系对塑造不同特色的城市空间结构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政府对土地市场进行干预有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控制开发,通过征收基础设施税而抬高土地价格或征收开发费使得扩张得到限制;另一种是干预,政府强制性购买或征用,或通过重新分配调整规划范围内的土地所有权。对城市开发强度的控制是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而出现的,控制开发强度主要包括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等三项指标。我国基本上是采用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控制的,除深圳是采取的法定图则进行控制。四、总结最后,本书强调城市发展是必然的,对增长的调控是为了使发展保持高质量的水平,积极地引导应该发展的方面。因此,新区发展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树立新区发展的“基本理念”,以城市发展战略的“区域视野”,对新区发展模式作出“理性预期”,并通过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规划调控手段,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整体结构,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