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库诱发地震可能性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水库诱发地震在长江三峡库区的研究综述[摘要]中国长江三峡工程于2003年6月1日正式下闸蓄水,6月7日起突然在湖北省巴东县城北信陵镇沿江一线发生了2000多次密集的小震群,引起了大家的严重关切,在未来的几年内随着二期和三期工程的完工,水位将提高到156m和175m,是否会诱发更大更强的地震?根据地震构造的观点分析了库区东段几条活动断裂的分布、交汇关系和孕震能力,认为巴东和秭归可能为两个潜在震源区,蓄水后有引发5.5级左右的地震可能,地震烈度可达Ⅶ°~Ⅷ°;并可能诱发库区内众多滑坡体的复活,导致严重的地质灾害。[关键词]长江三峡水库;水库诱发地震;地质灾害0引言长江三峡水库蓄水后,2003年6月10日晚22时坝前水位达到一期预计高程135m。在水位上升过程中,6月7日下午3点36分起突然发生了2000多次的小地震。此次地震群集活动与水库蓄水时间相吻合,引起了人们的严重关注:今后水位还要增高40m,是否会引起更大的地震?我将从一下几个方面来阐述:1水库诱发地震的机理水库诱发地震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与水库的地质构造,活动性断裂区域构造应力场状态,岩体的渗透性与可溶性,岩体力学特性,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地区的历史地震活动及现代地震活动状态,太阳黑子,月相,气象条件等因素有关。综合上述复杂因素,我们认为水库诱发地震的成因机制,水库区的岩体渗透性与构造条件是内因,水库蓄水是外因,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而诱发地震。对于任何一个水库若产生诱发地震,必须具备上述的外因和内因的联合作用,否则都不可能产生诱发地震。内因通过外因作用的内涵是什么?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论述。1.1水库荷载的直接或间接影晌由于水库的水重量加在断裂的岩层上,改变了原有的相对平衡状态,促使产生地震。但计算表明,这一荷载与岩层的重量相比,很微小,并不应该产生这样严重后果。但在岩溶地区,又加上活动断裂的地应力平衡处于临界状态。在这种地区建造水库,常常会提高岩溶水域的天然水位,由此产生的荷载有时远远大于水库本身对地基的荷载。在这种地区,水库对地震的影响机率相当大。南斯拉夫特雷比什尼察河上建造的格兰卡赖窝坝就是一例。在我国14座水库地震中有1座的震中区的岩性与碳酸岩类及其它可溶岩类有关,占78.6%,比例数极大。1.2孔隙水压力的作用库水经过裂隙进入深层,产生了孔隙水压力,减小了岩石的正应力,相应剪应力增大,造成岩体位移,因而产生地震。这一观点的根据是:水库地震的特征之一是地震随水位变化而改变,而且常在最高水位时发生较大地震,因而推断是由于孔隙水压力作用。另外一个依据就是在斑比较详细的记录地震之后,地震常发生于最高水位之后的一段时间中,解释滞后现象,也认为是由于水缓慢渗透,需要一段时间。还有在蓄水初期由于水库近旁孔隙水压力相当高,而远离水库的地方低,所以在靠近水库的地方容易产生诱发地震。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孔隙水压在离水库较远的地方也会升高,相反由重量引起的应力增加大体上是不变的,其结果在远离水库的地方也有震源。另外如果水库水位急剧下降则由重量产生的应力迅速减少,但孔隙水压力却不能同步下降。因此当水位急剧下降时,也有可能诱地震。苏联乌兹别克地区的奴列克(Nurek)和恰尔瓦科(Charrak)两个大小水库都有这种情况。部岩体渗透,当温度较低的库水与深部干热岩体相遇时,水一方面加温、膨胀和气化,产生压力,另一方面,干热的岩体由于温差而产生的应力,导致岩体破裂,从而诱发地震。1.3渗透水的润滑作用自从在美国有几个深钻孔住水诱发地震之后,这种观点逐渐增强了,岩石裂隙和破碎带在饱和之后,抗剪强度会大大降低。因此水在这时便起润滑作用,使原来已处于稳定临界状态下的岩层开始移动,因而诱发地震1.4温度应力的作用水库蓄水后,库水在水头压力下向深部岩体渗透,当温度较低的库水与深部干热岩体相遇时,水一方面加温、膨胀和气化,产生压力,另一方面,干热的岩体由于温差而产生的应力,导致岩体破裂,从而诱发地震。1.5浸水以后岩层的物理化学作用这种观点认为,在地下岩层遇水以后,亲水岩层大量吸水、膨胀,或发生重结晶,或发生某种化学变化,因而促使岩层增加了不稳定性,以致诱发地震。总之,各个水库的地质条件是不一样的,诱发地震的原因也是不一样的,诱震机制是多元的。库水渗入深部岩体,所产生的机械力是水库地震的力源。这种力除库水渗透压力外,水体自重及附加荷重,温度应力、岩层膨胀或重结晶而产生的结构力,都是水库地震的力源,导致岩体破裂,从而诱发地震。2水库诱发地震的基本特点(1)水库诱发地震仅发生在水库及其周围几千米范围内,常出现在水库的峡谷或基岩裸的库段,往往与库区地质结构的不连续面密切相关,如断层和裂隙等。震中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震中位置主要分布在水库边以外10km之内,但多数集中在库区中段及库尾,约占80%。如新丰江水库,地震震中主要分布集中在四个区域,即峡谷区、洞源区、碉楼区及湖羊区,这些地震绝大部分都发生在水库边不超过5km的范围之内。(2)水库诱发地震的时间与蓄水过程密切相关。一般在水库蓄水后不久即开始发生地震,地震活动的加剧、高潮或强烈地震的发生,常出现在库水蓄到最高水位的第一、第二个蓄水周期时期。地震学家古普塔等人认为:影响水库地震频率的因素除地质和构造因素外,还有水位增长速率、荷载持续时间、最高水位、高水位持续时间等有关。大多数水库的地震震例,随着水位的迅速升高,就诱发地震的活动,而且当水位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时,就诱发新的一轮地震活动,如我国的乌江渡和乌溪江水库。但也有的水库诱发地震的主震是在某一特定的条件下发生的,而不是在最高水位,当主震发生后,水位再次达到或超过主震水位时虽有地震发生,但震级不超过主震,如新丰江水库1962年3月19日主震前后水位与地震呈正相关系,主震及其后的两次5级余震都发生在高水位,1965年以后水位与地震已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另有些水库水位升高甚至满库时都没有地震发生,而在水库放水水位降低时反而诱发地震,如盛家峡水库。(3)水库诱发地震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震源浅,一般不大于5km,其中有近半数小于3km,多属于弱震或微震,只有个别是强震。从目前震例的统计,震级上限为6.5级,震源深度较浅。由于震源浅,因而水库地震发生时常伴有地声。相对而言,构造型水库地震比其他类型水库地震的震源更深一些,震级也较高,且具有早期震源较浅而随后加深的特点,如我国的新丰江水库、丹江口水库及印度的柯依那水库等。相反,非构造型水库地震的震源更浅,震级也更低,如乌江渡水库等。3三峡库区地震构造背景3.1有两条强震发生带通过库区(1)黔江—恩施—巴东强震发生带该带的总体走向为北东45°,纵贯鄂、川二省,全长超过450km。该带具显著的分段性,南段黔江—德江及北段兴山—马桥为单一断裂,而中段呈现为斜列迭错构造。沿断裂带新近纪到第四纪的山间盆地呈串珠状分布,如黔江金溪盆地,恩施盆地,建始盆地等。断裂带中段的南端大路坝1856年6月10日曾发生6.25级地震此次地震波及湖北、四川、湖南三省,震中区有17处大规模山崩和滑坡并形成小南海、汪大海和小叉塘三个地震湖,其最大者小南海的天然堆石坝长达1500余m,高达70余m,坝体体积420×106m3。关于小南海地震湖的形成,清光绪20年(公元1894年)《黔江县志》记载:“咸丰六年夏五月壬子地大震,后坝乡山崩。先数日,日光黯淡,地气蒸郁异常,是日弥甚,辰、巳间忽大声如雷震,室宇晃摇,势欲倾倒,屋瓦皆飞,池波涌立,民惊号走出,仆地不能起立,后坝许家湾溪口有山矗起,倏中断如截,响若雷霆,地中石亦迸出,横飞旁击,⋯⋯”。据“屋瓦皆飞”的描述,估计当时的地震加速度超过1g,震级可能达到7级或更大。断裂中段的南端距大路坝地震东北方向40km处,利川清坪1931年7月1日发生5级地震,震中位置在北纬30°06′,东经108°58′,Ⅵ°区面积达181km2,等震线长轴方向与郁江—建始断裂带相一致。断裂带的中段北端,1979年5月22日在长江北岸的龙会观发生511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1°06′,东经110°28′,震中破坏达到Ⅶ°(011~0115g),Ⅶ°区长轴15km,短轴6km。巴东县城位于Ⅴ°区的边界,但已引起巴东大坪古滑坡体的复活。据地震仪器记录,近、现代地震和现代活动的大滑坡体均沿该断裂带分布。滑坡体的形成时代同地震活跃期一致,大约始于晚更新世。(2)仙女山—香溪—兴山强震发生带该断裂南起五峰渔洋关,向北经周坪沿香溪河达兴山县城与新华断裂连为一体,总体走向NNW,全长达230km以上。在潘家湾(1961年3月8日Ms4.9级,震中烈度Ⅶ°)、周坪(1972年3月13日Ms3.3级,震中烈度Ⅴ°)和兴山峡口(2001年12月13日ML4.1级,震中烈度Ⅵ°)分别发生地震并引起房屋的破坏。该断裂带也是滑坡体的密集分布带。如在老林河有一近SN向分支断裂即九湾溪断裂,该断裂新活动剧烈,岩石高度破碎,形成九湾溪大峡谷,深切1000余m。向北延至长江对岸,即为新滩滑坡体所在。又因地势陡峻,致使新滩发生多次滑塌,最近一次即是1985年6月12日在原地发生的大规模岩崩与滑坡,滑坡总体积3000×104m3以上,其中超过200×104m3冲入长江,激起对岸涌浪爬高达49m。千年古镇新滩从此消失了。3.2A字形架构除上述两条强震带外,沿长江还存在一条东西向活动断裂,即巴东亩田湾断裂带。断裂带走向近东西,西起巫峡口,向东经亩田湾,沿着长江河谷把黔江—恩施—巴东和仙女山—香溪—兴山两条强震带连接起来,组成A字形架构(图2)。亩田湾断裂长约50km,倾向北,倾角65°~70°。这些断裂的活动将秭归侏罗系盆地改造成三角形,地震记录显示震中沿亩田湾断裂带分布。1977年在断裂东延部位的秭归县泄滩镇发生过密集的小震群,1989年10月16日和18日断裂带上还分别发生过2.2和2.7级地震,故这是一条活动断层1979年的龙会观5.1级地震还在40km以外的新滩产生大崩塌,巨大的崩塌岩块冲入长江形成新的险滩,这显然与此东西向活断层有成因联系。A字形架构是三峡地区一个特殊的构造结构,其断裂的新老活动均很剧烈,致使结晶基底以上之沉积盖层下陷10余km。这三条边界性断裂的交汇部位和断裂的最新活动决定了库区未来诱发地震的地点。4水库诱发地震预测方法研究水库诱发地震预测方法研究实质上包括两大研究领域,一是探索研究如何评价待建水库是否产生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的评估方法;二是探索研究水库诱发地震的预测、预警及预报的方法。这两大主要研究工作内容既有重点又相互联系,是不可分割的,但侧重有所不同。前者重点是研究当在一个地区新建大型水库工程时,依据库区所处的水文地质条件、断裂分布、区域地震活动现状等地震地质环境,评估潜在的诱发地震活动危险性与可能的最大强度和危险地点;后者重点是研究如何根据已建水库并发生了水库诱发地震活动的库区的观测资料,预测预报今后的诱发地震活动趋势。简单概括地说,前者是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估问题,后者是水库诱发地震预测预报问题。类似于天然地震的成因和预测问题,对水库诱发地震的危险性评估和预测预报问题,目前仍然是世界上的科学难题,其主要原因是目前我们对水库诱发地震产生的机理与活动规律仍有许多问题没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但借助对构造地震的观测和研究成果,结合水库诱发地震的观测资料,进行成因、机理和预测方法的研究是非常有效的。当前,国内外对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价和预测预报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4.1水库诱发地震构造与地质背景研究这方面是研究水库诱发地震最重要的领域之一,通过详细调查库区地质条件、地质环境、断层分布以及活动断层参数、块体构造特征、非均匀岩体、区域地震构造特点、库区地下断层分布及活动断层年代鉴定等,构建出合理的诱发地震的地质模型,通过水库诱发地震活动观测资料,做出诱发地震产生的机理解释,由此试图建立科学的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价体系和方法。表1是根据一些水库诱发地震的地震地质环境总结出的认识,对这方面的重点研究是希望总结出易产生或不易产生水库诱发地震的环境地质条件。4.2水库诱发地震的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