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峡》、《爱莲说》中考检测一、2009年黑龙江齐齐哈尔市2010·广东省,湖南省娄底市、2011泰安1.解词。略无..襄:..2.翻译(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山险水急三峡景/山峻水清三峡美,天高地厚华夏情。4.下面是《小石潭记》中的一段文字,和本文第二自然段比较,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相同点:都从侧面写水。不同点:《三峡》写出水势大,水流急的特点;《小石潭记》写出水清澈透明的特点。5.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描写水势盛大,又用“□□□□,□□□□”描写江水迅疾,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用原文的语句填空)6.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一是突现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突现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7.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D)A.至于/夏水襄陵B.绝/多生怪柏C.虽/乘奔御风D.常有高/猿长啸8.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隐.天蔽日(隐瞒)B.良.多趣味(确实)C.绝多巘.生怪柏(山峰)D.哀转久绝.(消失)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春冬之时”中的“之”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A.何陋之.有B.古仁人之.心C.已而之.细柳营D.策之.不以其道10.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B.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C.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D.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4.文章每至晴初霜旦------猿鸣三声泪沾裳!”一段给读者的感受是(A)A.莫名的惊恐与无尽的哀愁,具有凄婉美。B.淡淡的烦恼与朦胧的伤感,具有幽怨美。C.豪放而又洒脱,具有粗犷美。D.细腻而又柔软,具有平和美。11.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B)A.文章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B.文章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让人自然想到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D.作者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写出了三峡的美,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二、(四川凉山)(浙江温州)【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不以疾也。【乙】六里,渡一溪,颇大。又南,有峰东环.而下。又二里,盘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2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有雪痕一派①,独高垂,如匹练界②青山,有溪从峡中东注,即清碧③之下流④也。……从其后西二里,蹑⑤峻凌崖。其崖高穹⑥溪上,与对崖骈⑦突如门,上耸下削,溪破其中出。【注释】①派:量词。②界:隔断。③清碧:溪水名。④下流:河流的下游。⑤蹑:踩、踏。⑥穹:隆起。⑦骈:并列。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隐天蔽.日:__遮藏__(2)或王命急宣.:宣布,传达(3)有峰东环.而下:环绕_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B)A.渡一.溪而或长烟一.空B.即清碧之.下流也水陆草木之.花C.与对崖骈突.如门隳突.乎南北D.上.耸下削上.书谏寡人者3.翻译(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乃西向觅小径入峡。(我)于是向西寻找小路走入峡谷(3)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5.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表现水流湍急的句子。(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甲.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或全句。乙.溪破其中出。6.解词(1)不见曦.月(2)沿溯.阻绝(3)或.王命急宣(4)每至晴初霜旦.7.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B)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通“缺”B.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上C.其间千..二百里间,相距D.清荣.峻茂荣,茂盛8.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新课标第一网A.朝.发白帝,朝.晖夕阴B.或.王命急宣或.以钱币乞之C.哀转久绝.沿溯阻绝.D.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作者在文中依次写出了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B.第三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的静景,也描写了“回清倒影”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C.第四段中写“高猿长啸”突出了秋天三峡的凄冷。D.文章第四段中作者引用渔歌歌谣,是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10.文章结尾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袁鸣三声泪粘裳”有什么作用?19.(3分)渲染秋天萧瑟的氛围,表现三峡的凄婉美。三、2012黑龙江省鸡西市【甲】水陆草木之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3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①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③乎!杀人以媚④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节选自《宋史》)【注释】①委:抛弃、丢掉。②手版: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③仕:指做官。④媚:取悦、巴结。11.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水陆草木之.花敦颐独与之.辩B.有狱.久不决小大之狱.(《曹刿论战》)C.濯清涟而.不妖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D.可爱者.甚番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12.翻译(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杀人取悦别人,(这样的事情)我不做。13.用“/”画出【乙】段画线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1分)敦颐至/一讯立辨14.【甲】文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莲花的形象?(3分)作者从生长环境、长成后的形象和品格来描写莲花的形象。15.黄庭坚称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结合【甲】文,谈谈【乙】文中的周敦颐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周敦颐确实如“莲”一样,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君子”,一方面他才能过人,处理案件,快速准确,另一方面他刚正不阿,敢于据理力争,不阿谀权贵。四、2012湖南省郴州市山东聊城市【甲】水陆草木之花,-------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可爱者甚蕃.()(2)余.忆年少时()(3)濯清涟而不妖.(4)不蔓.不枝2.翻译(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每当到了夏天,面临湖水欣赏荷叶荷花,就高兴得忘了吃饭。3.文中画线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的什么品质?(2分)4.甲乙两文有何异同?试从内容与写法上加以分析。(4分)内容上,甲文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乙文通过具体描写,写出了荷花的形态,表现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相同点:都对荷花进行了细致描写5.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4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讽刺与批判,深化文章的主旨。(二)2010年重庆市、湖南长沙、09安徽省蚌埠二中1.解释加点的字。(4分)(1)可爱者甚蕃蕃(2)濯清涟而不妖濯(3)不蔓不枝枝(4)陶后鲜有闻鲜(5)亭亭净植.植.(6)出淤泥而不染.染.(75)亵.玩亵.(8)宜.乎众矣亵.2.翻译(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具有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的人。(或君子的美好形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不慕名利,洁身自好。)4.你喜欢什么花?请谈谈你喜欢这种花的原因或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可只谈原因或只谈思想感情)示例l;兰花,兰花无论后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示例2: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示例3: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人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5.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有什么作用?用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盛爱牡丹”衬托作者的“爱莲”,表现了作者高洁的品质。6.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相同点: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1分)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2分)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7.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提炼出这两句话各自蕴含的观点。答:环境可以改变人;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8.本文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托物言志(限填4个字),借赞美莲花歌颂君子的可贵品质。从表达方式上看,本文第一段运用描写,展现莲的形象;第二段是议论,通过品评菊、莲、牡丹,揭示主旨。“爱莲”即爱君子之德。通篇章法严谨,而行文却跌宕有致,摇曳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