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赠诗四首酬赠诗乃是诗人赠送酬答之作。这类诗委婉曲折,常用比兴手法。酬赠诗是从诗的功用角度命名的,而山水田园诗和边塞战争诗则是从诗的题材角度命名的,读时请加以注意。酬赠诗通常是有赠就有酬、有来就有往的,而且常常和赠诗的韵,如《酬乐天频梦微之》。作家作品◆张籍(766?—830?)字文昌,苏州吴人。贞元十五年登进士第,任国子博士,后为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世称“张水部”、“张司业”,有《张司业集》。其作品多为古风和乐府,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后来元稹、白居易所发起的“新乐府运动”其实就是从他们这里开始的。节妇吟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读解题:什么是“节妇”?◆节,就是节操、气节。节妇就是守女性之“贞节”的女子。即女子对她所遭遇的第一个男人的无条件的忠贞。特别是宋代以后,至于明清两朝,这种观念始终是卡在我国女性脖颈上的一道沉沉的枷锁。读立节完孤《节妇吟》韵译您知道我已有丈夫,却送我一对明珠;但是感激于你缠绵的情意,我把它们系在红罗小袄里。(悄悄感谢你的爱意)不过我家的高楼连着园林一幢又一幢,而且我的丈夫他持枪执戟守卫在明光殿上。虽然我知道你的心意像日月一样光明磊落,但是我已立下愿誓,打算和丈夫同生共死。所以还你明珠之际(拒绝你的爱意)我不禁泪水滑落,为何我们没能相逢在我未曾出嫁之时?诗歌赏析: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前二句从对方角度写授珠,后二句从自己角度写受珠。接珠似为对方用情之深所感,联系下文,颇具讽意。前四句写还珠原因,后二句写还珠情态。表明自己不会因赠珠者富贵而动心,与对“君”的感激和相逢恨晚。这首诗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主人公受人赠珠而又还珠时的心理,塑造了一位顾全名节、对丈夫忠贞不渝的女子形象,曲折表达诗人不便明说的婉拒之意。Q:这位女主人公在拒绝第三者的追求时,给出了哪些理由呢?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Q:这种迂回的写法有什么作用?一方面,让“君”知道我的困境,从而使他可以体谅我;另一方面,让他看到我对他的尊重,而不至于自尊心受损,进而恼羞成怒。Q:外在内容与实质内涵之间是怎么的对应关系呢?•主人公:妾——•第三者:君——•“我”丈夫:良人——•理由:节妇之节——思张籍李师道皇帝(国家、国家的统一)臣子之节(表层意义:守节女子对第三者的婉言拒绝。——深层内涵:张籍对藩镇首领李师道的邀请的委婉谢绝。)表面内容:节妇对第三者的拒绝和对丈夫的忠贞!实质目的:拒绝李师道的邀请,同时表露了自己对朝廷的忠贞和对藩镇的痛恨!比兴思•此诗以诗代简,曲折表达诗人不便明说的婉拒之意。•此诗通过一位节妇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政治态度,即主张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具有鲜明的时代进步意义。•暗示手法的运用。这首诗与汉乐府《陌上桑》、《羽林郎》有异曲同工之处,但较之汉乐府二诗则更为委婉含蓄。鉴赏要点:拓展延伸:怎样说“不”▼情境一:假设,有一个异性多次向你表白他(她)的心迹,并且渴望你能够接受他(她)的请求。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你不能接受他(她)。那么你该怎么跟他(她)讲呢?前提是既不能亵渎对方的真挚情感,也不要给对方任何一点机会。拓展延伸:怎样说“不”▼情境二:假如,学校马上就要考试了,作业特别多。这天傍晚,你刚刚放学回家,你的一个要好的朋友来了,他(她)兴致勃勃地拿来一本漫画,打算和你分享。这个时候,你该怎样和他(她)说不呢?元稹(779—831),他与自居易友善,同倡新乐府,世称“元白”。他主张继承杜甫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有《新题乐府》和《乐府古题》等诗,借以“讽当时之事,以贻后代之人”。但讽刺力度远不及白居易诗,他说:“词直气粗,罪尤是惧,固不敢陈露于人。”有《元氏长庆集》六十卷。这是一首和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这时,元稹贬通州,白居易谪江州,两地迢迢数千里,通信十分困难。白诗: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前二句写了什么内容?路途遥远,书信不通感到欣慰梦中见己,朋友深情。后两句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写自己疾病缠身,神情恍惚,虽颇多梦,梦中见到的都是一些不相干的人,想在梦中见到你,却偏偏就没有梦见。“病”除了身体疾患之外,更有沉重的精神上的苦闷,凄苦无比。这首诗通过写不同寻常的梦境,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同时写出了自己的凄苦处境。(主旨)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都写了梦,但写法不同。白诗用记梦以抒念旧之情,元诗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能入梦写心境,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近试上张籍水部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本诗是一首干谒请托诗。干谒,是唐代举子向有权势或有名望的人投递诗文以求提拔或奖掖的行为。这首诗写得巧妙,绘声绘色,精细逼真。全诗展现了一幅洞房初晓闺意图,令人过目难忘。•此诗题目与诗的内容看似无关,实则有着密切关系。这就要读出诗中比兴手法所蕴含的寄托意义。•三日入厨下,携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王建《新嫁娘词》•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二年(826)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此诗约作于宝历二年,诗题一作“闺意献张水部”。近试,临近考试。唐代应试举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目的是希望声名传入主考官耳中。张籍时任水部员外郎,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奖掖后进闻名于士子之中。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基本解读:这首诗写了晨起时一对新婚夫妇对话,是一幅洞房春晓的闺意图。•首句“洞房昨夜停红烛”。“停”,点放,让红烛点燃,通夜不灭。次句“待晓堂前拜舅姑”。一大早就起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以待天明。可见其对拜见公婆一事相当重视。•后两句“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新娘对新郎问语:不知打扮是否合乎时尚,能否讨得公婆欢心?由于是新妇,羞涩难言,但又不得不说,只好“低声”问,对人物心理描绘相当精细而逼真。修辞特点•比喻:◇公婆——主考官•儿媳——朱庆馀•张籍——夫婿•◇人物心理:作者/新嫁娘•烘托:◇以洞房和红烛两个带有极其鲜明含义的意象,巧妙的烘托出新嫁娘喜悦的心情和动人的美丽;比兴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是比喻,兴是起兴,“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如:《诗经》中《周南·关雎》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成功运用了比兴的手法。酬朱庆馀张籍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好,歌喉好,以暗示其不必为这次考试过分担心。朱庆馀是越州人,当地多出美女,镜湖即鉴湖,为名胜之地。二人酬答皆妙,珠联璧合,成为文坛千古佳话。知人论世解诗人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运城)。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十四年中博学宏词科。顺宗永贞元年(805),与刘禹锡同为王叔文革新集团核心人物,时任礼部员外郎。同年八月,宪宗李纯即位,改革失败,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属湖南)司马。元和十年(815)改任柳州刺史,四年后病死任所。苏轼对柳宗元的诗评价甚高:“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诗歌背景:•此诗作于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诗人时当壮年,正是大展宏图之际,但政治上的沉重打击,使他忧危愁苦,心情难平。《新唐书》本传言他“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浩初上人,著名禅师龙安海的弟子,时在柳州,与柳宗元友善。“海畔尖山似剑鋩,秋来处处割愁肠”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表现了什么?从肠断这一思绪出发,将四周的高山峻岭比喻成了无数利剑的锋芒,而自己的愁肠正是被其割断。“海畔尖山”,柳州地处岭南海滨,远离故乡。时值秋季,悲秋之愁,思乡之情,令诗人愁肠百结,肝肠寸断。“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作者由故乡联想到什么?写诗人由“望故乡”而心生的幻想:如果能将身躯化作千百亿个,那么我这些身躯也会飘落到众多峰顶遥望故乡。总结: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诉说自己迫切的归思和惨苦的心情,希望京城故旧能施援手,使自己不致客死他乡,终老此地。]这首诗用语险峻,比喻奇特,富有浪漫的想像力。诗人以宏观的眼界,似在俯视整个海滨之地,将一座座山峰比喻成锋利的剑硭,“肝肠”已愁,还遭割断,可谓备受煎熬,这是拈连的手法。诗中还化用佛典,诗人明知己之难为,仍作幻想散上峰头,可见对故乡思念之深痛。拈连:利用上下文的联系,巧妙地适用于甲事物(一般是具体的)的词语用于乙事物(一般是抽象的)如: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锁得住自由身,锁不住革命精神。《柳州二月》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写出了诗人在贬地无可奈何的心情,用意正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