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教学案例感冒杨××,女,27岁,未婚,工人。于1964年9月9日初诊。自诉:今晨自觉头痛,后枕部胀闷,继则咳嗽有痰,咽痛、口干、恶寒发热,热多寒少,胸闷纳呆,小便黄短,大便未解。查:精神欠佳,面赤,苔薄白微黄,脉浮数,体温40.1℃。此系风热之邪侵袭肺卫,肺气不宣而致感冒。治以散风热,肃肺气,利咽喉为主。取手足阳明经穴,曲池(左)、足三里(右)、合谷(左),用泻法,留针20分钟;大椎针后加雀啄灸40次(大椎得气后不留针);少商三棱针、点刺出血。经第一次针灸后症状减轻,但两额部仍微痛,咳嗽有痰,色白而稠,喉微痛,口千欲饮水,不欲饮食,口苦,身微热,脉沉微数,体温37.3℃。对症循经取悬厘(双)、阳陵泉(左),留针20分钟,每5分钟行针一次。第二天随访,感冒基本痊愈。按:针冶感冒以取督脉经穴为主,因督脉有总督诸阳经的作用,大椎主一身之阳,又是诸阳之会,故取此穴有宣阳和阴、解表退热的作用,能振奋全身阳气;合谷、曲池为手阳明之原穴、合穴,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二穴并用有清肺气、退热邪的作用;足三里是胃经合穴,有强壮益气之效,可增强人体抗病能力,促进气血运行和机能恢复;少商是肺经井穴,点刺出血可清热、利咽、止痛;悬厘、阳陵泉为胆经俞穴,能疏通少阳经气,散风热,而达镇痛,清热之目的。咳嗽宋×,女,33岁,职员。于1974年3月初诊。自诉:素往体弱,纳减脘闷,近日不慎,感寒作咳,误服凉药则咳甚;现痰白肢懒,神疲乏力。查:面淡黄,睑微肿,舌质淡,苔薄白,脉来濡滑,惟右关细弱,知系素往脾阳不振,复受外邪,致使痰浊恋肺,气失清肃则作咳。治本景岳所示:“凡脉见细弱,症见虚寒而咳嗽不已者,此等症状,皆不必治嗽,但补其阳而嗽自止”的经验,乃补太渊,泻肺俞、列缺、丰隆,灸脾俞、足三里等穴,一日一次,连续治疗七次,聚散关开,咳止而愈。按:咳为肺声,声发于气,说明咳嗽是气病,因肺气上逆则作咳嗽。虽然古有“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的主张,但关键在于“聚于胃,关于肺。”《素问·咳论》中指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岜。”这里所说的“聚”是指痰湿不化,壅阻气逆则作咳;“关”是肺失宣降,肃降失职则作嗽。脾虚作咳的症状特点是咳多声重浊,痰稀脘闷,肢软乏力,面目浮肿,甚则纳少便溏,脉来滑,或细弱无力,这显示了脾阳不振,运化失司、水湿潴留的病理变化。正如东垣所说:“肺金受邪,由脾胃虚邪不生肺,乃肺金受病也,故咳嗽、气短、气上,皮毛不能是肺失宣降,精神少而渴,情渗渗而不乐,皆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是体有余而用不足也。”当以散聚开关,培土生金为主法。本例咳嗽,在于素往脾阳不健,加之兼感外邪,导致脾阳更加衰惫,症属阳虚冷嗽范畴。正如尤在泾所说的:“虚寒嗽者,其寒不从外入,乃上中二焦阳气不足而寒动于中也。或初先起于火热,因过服寒凉消克,以致脾土受伤,而肺益失养。”今补太渊,泻列缺、肺俞,意在宣通肺气;灸脾俞、足三里健脾益气,驱散饮邪,使脾健津液得行而不聚,更加丰隆,因系足阳明胃经络穴,别走足太阴脾经;由于痰浊生于脾虚,聚于胃腑,影响肺气,故刺之兼通脾胃,六穴协力,有健脾益气,宣肺止咳,涤痰降浊之力,病穴相应,故能收效。哮喘(一)赵×英,女,l3岁,于1963年7月20日初诊。自诉:患哮喘已七、八年。在六岁时曾因感冒咳嗽,经治已愈,但有时咳嗽,每遇感冒或入冬季,咳嗽加重,渐发哮喘。经常治疗,时轻时重,之后无论冬夏遇凉喘即发作。重时,喘息痰鸣,难以平卧,甚至昼夜不止,呼吸困难,口唇青紫,经久不愈。查:脉沉细无力,舌苔薄白滑润,舌质淡红,面黄肌瘦,足手欠温,呼吸急促,喉中痰鸣,胸背部听诊均有明显哮鸣音。此病乃因初病风邪侵袭于肺,失于宣散,以致风寒客肺,久病影响于脾,脾虚失于健运,痰生闭拒气道乃发哮喘.治以宣肺化痰平喘。针取大椎、风门、肺俞。进针得气后,留针15分钟,在留针中间,行针2~3次,起针后用艾条灸5~7分钟,喘即缓解,每日针一次,十次后,呼吸已正常,哮喘控制,休息一周,改为隔日针灸一次,又巩固治疗十次。当年冬季,遇寒凉而喘未发,感冒时仅感晌闷不适,呼吸不利。次年又按前法治疗二十次,第三年又针灸十次,从而本病得到根治。十多年来体质健壮,哮喘再没没有发作。按:本例起于幼年初病感冒,失于宣散,邪留于肺,久致肺虚,皮毛不固,卫外功能低下,一遇风寒,哮喘即发,病程竟达七、八年之久,经治时轻时重,病势有增无减。采用针灸治疗,三年计针灸五十次得到根治·针治本病,首先明确初病多属肺实,病程日久,可影响肺脾肾三经俱虚。但在发作时以祛邪平喘为主,喘平则扶正。继续坚持治疗,效果才能得到巩固。在治疗选穴上既以大椎、风门、肺俞为主,又要根据辨证施治原则,随症配穴。如有外感可配合谷以宣散解表;虚喘可配关元、太溪以纳气;咳嗽偏重配太渊、尺泽以调理肺气,痰多气逆配天突、膻中则可降逆消痰。这样才能收到宣肺理气、化痰降逆,固纳肾气、镇咳平喘的效果。本病属于反复发作,不易根治的慢性顽固病。在医治时。必须坚持治疗,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同时要做到:①采用针灸并用或针后拔火罐于大椎与肺俞之间。背部俞穴切忌深刺,成年人一般采用一寸长之毫针,刺入5~8分,儿童可采用O.5寸针,刺入2~3分或点刺不留针;②要嘱患者注意预防感冒,加强体质锻炼,忌食或少食大荤、寒凉和油腻食物以及烟酒等,凡影响发病的一切因素也应禁止;③疗程一般两年为期,以夏秋季节进行治疗为宜。在发作时不一定受季节时间的限制,但在治疗好转的基础上,为了巩固效果,不论哮喘发作与否,在来年夏秋季需要再进行一个疗程(十次为一疗程)或两个疗程的治疗,有利于效果的巩固。哮喘(二)陈××,男,34岁,门诊64856号,于1963年11月9日初诊。自诉:自l954年9月始因感冒引起喘病,发病时呼吸困难,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秋冬两季发病重,每当喘病发作时,到医院注射氨茶碱、麻黄素、青霉素才能平喘,近一个多月来喘发未平,咳喘不能平卧,晚上重,口干,怕冷,喜热饮,饮食尚好,大便日三次。查:发育营养中等,面色黄,舌无苔,脉细数,心律齐,心率105次/分,无杂音,右肺听到湿性罗音,血、尿常规正常,X光胸透两肺纹理较重,印象为肺气肿,支气管喘息。根据久喘气虚,且舌无苔,脉细数,证属虚喘。治以扶正固本,养肺平喘,第一次灸大椎、左风门、右肺俞、膻中各5壮,灸后化脓情况良好,灸疮45天愈合。灸后4个月喘病未发。至1964年6月,喘病又发,晚上重,喘不能平卧,吐少量痰,经用平喘药物无效,于1964年7月16日故第二次瘢痕灸,灸右风门、左肺俞、紫宫各5壮,灸后于同年8月15日复查,灸后半个月喘未发作,阴天未喘,至1975年2月25日上午追访复查,灸后l0年喘未发。按:支气管喘息是呼吸道的常见病,又是难根治的慢性病。实践证明,瘢痕灸是治疗此病的有效方法。古代曾有“人要安,膏肓三里常不干”、”上气喘逆,灸膻中五壮”,“上气喘逆,短气胸满,灸肺俞”等记载。结合中医理论:“喘未发之时,以扶正为主,已发之时,攻邪为主”的原则,可以使用瘢痕灸治疗喘息。作者于1958年治疗183例,灸后两个月复查78例,有效率占76.9%,三年后复查50例,有效率占70%,其中6例三年未发病。哮喘证往往多年频发,久病则虚,本病与肺、脾、肾三脏不足有关;肺气虚则易感风邪而喘;脾气虚,则易受湿生痰,谓之痰喘;肾气虚,则不纳气,谓之虚喘。故治疗喘病,未发时,以扶正为主,灸大椎、膻中各5~9壮。因大椎穴属督脉为阳经之会穴,能提升诸经之阳气,以达扶正固本之效,膻中属任脉,是气会之所,能调气降逆,以达平嗽止喘之效。如肺虚作喘加风门、肺俞,各灸3~7壮;因风门能祛风解表,平嗽止喘,肺俞能调养肺气,以宣肺平喘;肺虚痰喘加中脘、丰隆,各灸3~9壮,因中脘为胃募穴,能健脾利湿,培中化痰,加丰隆能化痰平喘;肾虚喘加膏肓、肾俞、气海,各灸3~9壮,因肾俞能培元固本,以补肾养阴;气海属任脉,能补元气,调理气机,膏肓俞能调理肺。虚痨咳喘。按以上穴位施灸,轻者灸一次见效,重者二、三次。一般半年或一年灸一次,按中医“冬病夏治”的原则以夏天灸为宜。哮喘(三)李××,女,20岁,学生。于l968年5月初诊。自诉:阵发性呼吸困难,反复发作4年余,近两周来因感冒反复急性发作,伴有咳嗽,每次发作时多经西医对症处理而缓解。最近一次发作,因药物过敏及长期用激素类药物而呈现副作用,故来针灸治疗。查:急性痛苦病容,呼吸困难,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喉中痰鸣,面色青紫,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听诊两肺满布哮鸣音。治疗根据临床表现,属于实喘,宜宣肺平喘,泻肺气之壅逆,取平喘、肺俞、合谷穴。针用泻法,数分钟后,上述主要症状明显减轻,20分钟后症状消除,两肺听诊哮鸣音基本消失。而后每逢发作,不去急诊室而直接来针灸科,及时用针刺治疗,数分钟后,哮喘明显缓解,共治疗十余次,因天气入夏未再发作。按:哮喘发作时,临床所遇病例,多属实喘,当泻肺气之壅逆,故取肺俞,疏泄肺脏之邪,以降逆气。如兼有外感不论风寒或风热应取风门穴,疏通足太阳经气。因肺主毛,太阳主一身之表,使邪从表解,肺气自能通降。但以上两穴刺法宜深刺,视患者之胖瘦,可沿皮刺深达2~3寸,则症状有明显减轻或消失。平喘穴亦为有效穴位,针刺深度2寸,较肺俞、风门二穴尤为安全。合谷穴,手阳明经之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云:“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又与肺相表里,对调节相关脏腑的机能,确有良好作用,通过手法运用,对实喘有明显之效果。本例患者,有时发作较轻时,只用双侧合谷穴,针后即可缓解症状。呃逆(一)冯××,男,3O岁,文艺工作者。于1977年8月26日初诊。自诉:十天前因突击专业训练(吹小号),而发生呃逆。呃声高亢,洪亮,每间隔3~5分钟发作一次,每次大约持续1小时左右。初因工作,未作治疗。后见病情无好转,在本单位医院针刺内关、中脘等穴,同时口服冬眠灵、安定等药物,均未效。前天起症状开始加剧,呃逆呈连续状态。查:发作时伸颈仰头,面红耳赤,大汗淋漓,全身抖动,并感呼吸困难,不能进食和饮水,食则呕吐,夜间不能睡眠,以致疲惫不堪。治疗: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梁丘,并压膈俞、至阳等穴,有所减缓。27日再诊,针刺内关、膻中、气海、期门、三阴交、神门、大陵诸穴,并以三棱针刺中冲放血,按压眼球,仍不见效果。后来术者用针刺天突,强刺不留针,按压攒竹穴,呃声变得低微,蓝可有l~2分钟的间歇,但不能完全停止。随后鼓励患者吃糕点三块,果汁300毫升,没有呕吐,亦未致呃逆发作。隔3小时后,呃逆又发作,为进一步验证翳风穴对呃逆的治疗作用,又先针其它穴位,并作耳穴膈点埋针,仍无效果,再重力按压翳风穴,呃逆立刻停止,约20分钟后,因患者全身颤抖,烦躁不安,遂注冬眠灵25毫克,静滴10%葡萄糖500毫升加50%葡萄糖毫升,当天和次日呃逆未发作,饮食及睡眠均正常。间隔25小时以后,患者因吃冰棒,呃逆又小发作一次,即中度按压翳风穴而愈。患者当晚即能正常参加演出。两月后随访不再发作。按:呃逆俗称“打噎”,古称“哕”。《内经》有“胃为气逆为哕”的记载。现代医学称“膈肌痉挛”。其主证是喉中呃呃有声、短促而频繁,持续不已,不能自主控制。轻者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可不治而愈,重者可昼夜不停,甚至间歇发作数日之久,常致病人疲惫不堪,十分痛苦。翳风穴治疗呃逆,古今针灸专书无记载,但民间有流传。笔者每有呃逆发生,在自行按压内关、天突不效时,而按压翳风穴即能见效。后在临床治呃逆时多有体验。.呃逆一症,常因过食生冷,突然吸入冷空气,或劳累过度,耗伤中气,或情志不舒,气郁化火,肝火犯胃,胃失和降而致。但究其病因,总不外胃气上逆。故《景岳全书呃逆篇》中有“致呃之由,总由气逆”之说。故治之则以宽胸理气,和胃降逆为正法.考翳风为手少阳三焦经之俞穴,有疏调三焦之气的功能。《灵枢·经脉篇》关于三焦经的主病中有“主气所生病……”的论述,按压翳风穴治疗呃逆一症,可能是通过疏调三焦之气而达到治愈的目的。呃逆(膈肌痉挛)(二)张××,女,18岁,学生.于1972年4月8日初诊.自诉:一年前正在月经期被其父踢伤右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