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王实甫元曲常识一、关于元杂剧•1、元曲:杂剧+散曲。散曲=小令+套曲(又叫套数,由多支曲子连贯组成,可供配乐歌唱,是元杂剧的主体部分)•2、元杂剧:•①概念及产生:元代戏曲形式,语言以北方民间口语为基础,融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②结构特点:①一般每本四折,一折相当于话剧的一幕;②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的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宫调即调子,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即曲调的名称,类似于词牌,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有宫调名。③剧本组成:A)曲词:剧中人的唱词,杂剧的主体部分,是在诗词、民间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是按曲牌规定的字数、平仄、句法、韵脚等填写的唱词。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特点是:a)有严格韵律,以符合演唱要求;b)可衬字或增句,以利自由地表情达意;c)语言通俗凝练;d)每折唱词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B)宾白:指人物对白、独白、旁白、带白等,由白话或部分韵文组成,因杂剧以“唱为主,白为宾”故称“宾白”。C)科、介:对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等的舞台说明。D)角色名:旦(女角,正旦即指女主角,另有花旦、老旦、刀马旦等),末(男角,正末即指男主角,另有副末、外末、小末等),净(俗称花脸,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子),丑(滑稽角色),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洁郎(扮演和尚)马致远:曲状元/诗剧散曲《天净沙·秋思》杂剧《汉宫秋》关汉卿:杂剧《窦娥冤》《救风尘》《鲁斋郎》《拜月亭》白朴杂剧《墙头马上》《梧桐雨》郑光祖杂剧《倩女离魂》中国四大名剧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孔尚任《桃花扇》洪昇《长生殿》中国四大悲剧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和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十四种,现存只有《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四丞相歌舞丽春堂》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描写男女爱情,刻画封建阶级叛逆形象。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创造了五彩斑斓的元曲语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西厢记》故事的来源《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可是元稹却诬莺莺为“妖孽”,而把张生对莺莺的始乱终弃说成是“善补过者”。这就未免颠倒黑白,文过饰非。宋、金对峙时期,南戏里出现《张珙西厢记》,没有流传。北方出现的董解元(金代)《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出了《莺莺传》的窠臼,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董西厢》从根本上改变了元稹《莺莺传》的思想倾向,把莺莺受张生引诱失身的悲剧故事改变为莺莺和张生为争取自愿结合的婚姻、共同向封建家长斗争、终于取得胜利的喜剧。这一改变,赋予崔、张故事以新的主题思想,使它具有明显的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董解元把轻薄文人张生改变为用情专一的青年;把深受封建礼教压抑的莺莺塑造成为能够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少女;加上对正面人物如红娘、法聪、白马将军和反面人物如郑恒、孙飞虎、老夫人等的刻画,初步完成了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的改造。元代时王实甫基本根据这部诸宫调将《西厢记》改编成多人演出的戏剧剧本,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同时语言上融合了古典诗词,文学性大大提高。《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是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更加鲜明。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已经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西厢记》结尾处,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争。《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故事梗概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30余人,护相国灵柩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珙(字君瑞)赴长安赶考,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顺便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产生了爱慕之情。张生为了追求莺莺,遂不往京师,在寺中借厢住下。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隔。一天晚上,莺莺同红娘在园中烧香祷告,张生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经过诗歌唱和,彼此更增添了好感。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张生、莺莺再次相遇,两人默默地相爱了。就在这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因而许愿:“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不料崔夫人言而无信,不肯把女儿嫁给张生,只许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此致病。红娘为张生出谋,让他月下弹琴,莺莺听后十分感动,便叫红娘前去安慰。张生叫红娘给莺莺带去一信,莺莺回信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约张生相会。当晚,张生赴约,由于红娘在场,莺莺只好假装生气,训斥张生不礼貌,张生从此一病不起。红娘前来探望张生,暗示当夜莺莺一定前来相会,张生病即痊愈。深夜,莺莺来到张生书斋,与张生订了终身。此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拒理相争,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崔夫人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造谣说,张生已做了卫尚书女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与莺莺喜结连理。惊艳匪惊赖婚传简赴约赖简佳期饯行节选部分情节背景•莺莺、张生冲破礼教的樊篱,自主选择了婚姻,经过激烈斗争,迫使老夫人接受这一实事之后,老夫人再生枝节,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逼张生“明日便上朝取应去”,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又面临着新的考验。送别途中怨功名念羁旅忧重娶长亭饯行临别叮咛伫立目送愁别离按照崔莺莺的行动可以把全文分为哪四个部分?崔莺莺的性格形象•①重爱情、轻功名,充满叛逆和反抗精神;•②忠于爱情,坚贞不渝;•③多愁善感;•④真挚多情、温柔体贴;二、《长亭送别》曲词以词采典雅见长,情景交融。试以[端正好]为例,说说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一、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端正好一曲,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前四句,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一个“染”字,不但写出了景物色彩的遽然变化,而且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朱劝《太和正音谱》二、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三、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这一幅“深秋霜林图”在写景上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样写景有何作用?前四句一句一景,上下结合,动静结合,萧瑟的秋景与悲惨的心境化而为一,营造了一个寂寥冷清、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可谓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修辞手法:化用、设问、拟人、夸张作用:1.渲染了悲凉浓重的离别气氛,为全文奠定了一种凄凉伤感的情感基调。2.烘托出了莺莺为离别而烦恼的痛苦心情。1、“碧云天,黄花地”,来自范仲淹的《苏暮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写出她怅然痴立、极目远送——欲见却不能的惆怅和欲离却不忍的的眷念。看似平易,其实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无人语”,原来还有窃窃私语,现在却归于一片寂静。偏偏这时候从张生所在之地传来马的嘶鸣声,听到马的叫声而见不到骑马远去的亲人,她的心情可想而知!“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挂住斜阳”互相照应。李煜将愁变成了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泪(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又进一步将愁搬上了船(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自然贴切,不着痕迹,意境完整。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离愁渐远渐无穷“古道烟霭图”(滚绣球):要抓住表示依恋不舍的词语和三个“恨”字。“迟”“疾”“系”“挂”“快快”“却告了”------又早“松了”“减了”,每一句都在咏叹不忍分离的苦楚。三个“恨”反复出现,越“恨”含义越深广,表现了炽热而又复杂的感情。垂垂的柳丝,在莺莺的眼中成为拴马的缰绳,疏朗的树林,也可挂住斜阳的绳索。拉住心爱的人儿不再前行,拖住将落的太阳,让时光永驻。周围的景物一切都成为莺莺抒发心中离愁的对象,由情及景。经历了千辛万苦,多少波折,才结束了苦苦相思,还未等倾吐衷曲,又被发誓“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的狠心母亲逼迫分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夸张地表现了在感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尤其是“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更是绝妙,马儿慢慢行,是莺莺的希望,更是张生的心愿,再慢也要前行,车儿只得快跟。一慢一快,紧相追随,多希望马停车偎,比肩并坐,疏林挂日,长相守。这一番微妙的心理,真是把莺莺的情思,写得淋漓尽致,真不知作者是如何写出来的。为伊消得人憔悴欣赏【滚绣球】中名句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修辞:对偶、夸张欣赏【叨叨令】艺术手法:1)语言特色:2)修辞手法多样化:3)抒情方式:4)描写手法:作用:由眼前身边的具体事物联想到日后内心的复杂情怀。一唱三叹、声情并茂,淋漓尽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莺莺愁肠百结的离别苦痛。直抒胸臆。语言口语化并且大量使用运用儿化词和叠音词,每句押韵对偶、排比、反复、夸张等。细腻逼真的心理描写。“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夸张“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将来的酒和食,尝着似土和泥……”——比喻夸张“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比喻夸张,对偶“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夸张用典“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比喻对比夸张引用“碧云天,黄花地……”化用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引用苏轼《满庭芳》的原句。“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未饮心如醉”“一春鱼燕无消息”来自秦观的《鹧鸪天》;“伯劳东去燕西飞”来自乐府诗《东飞伯劳歌》;“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化用范仲淹《苏幕遮》“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描述一个经典的古代告别场面需要那些关键词?长亭长亭短亭是古时设在官道旁的供旅客休息的亭子,庾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