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论述题汇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论述题汇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宗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分析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主要有三个命题: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关于第一个命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一思想,提出人的生命活动具有特有的方式,即实践或劳动。实践活动是人和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也是产生和决定人的其他所有特性的根据。人将自然界和自身当作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并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工具,既改造自然界,也改造自身。关于第二个命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认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人类社会存在两种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人的本质离不开同自然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一切现实的人都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是“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形成了其他社会关系。关于第三个命题,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这里,马克思不仅赋予需要以前提性,而且赋予它以普遍性、永恒性和能动性。马克思还特别强调指出,“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历史。离开了人的需要,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都将不复存在。可见,这一命题不仅涵盖了前两个界定的内容,而且揭示了前两个界定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这一界定,是对前两个界定的综合。综上,人的本质可以界定为:人基于某种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在所从事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生成的历史存在物,即为我的、自觉的、社会性的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生成物。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关系:“两个必然”论证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两个绝不会”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实现所必需的条件。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矛盾,而是辩证统一。这两个著名的科学论断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两个必然”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发展前进性,“两个绝不会”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过程曲折性,二者共同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原因具体如下1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被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的必然性。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集中表现。这种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二,个别工厂中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三,社会生产无限扩大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由此决定了两个必然2在提出“两个必然”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绝不会”的思想,即“无论哪种社会形态,在他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两个决不会”强调的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变化是由生产力的变化引起的,而不是凭人们主观的意志、愿望实现的。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时候,这种生产关系是不会灭亡的;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桎梏的时候,这种生产关系就必然为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哲学基本问题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凡认为存在即物质是第一性,而思维即精神是第二性,是派生出来并依附于物质存在的,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就是唯心主义。二是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思维能不能反映存在,或者说,世界能否被认识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存在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这是由其在哲学中的地位和特性决定的。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一切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因为物质与意识是哲学领域中两个层次最高范围最大的范畴,2,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是一切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区分不同哲学派别的惟一标准。3,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是人类实践中的基本问题。这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普遍遇到的认识性问题。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的研究方法(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来揭示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本质及其发展运动的规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就是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变革,看做是客观必然的历史过程。对一定社会经济制度及其变革的评价,要遵循生产力标准。(2)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要运用科学的抽象法,这就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3)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逻辑方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经济范畴的逻辑关系,从比较简单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逐步上升到比较复杂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阐明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逻辑发展进程。历史方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时,按照历史发展的真实进程来把握其规律。(4)借鉴现代科学和经济方法。政治经济学研究应运用和借鉴现代自然科学的某些方法,如数学方法、系统分析方法,以及运用信息论、控制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等方法论。同时还可借鉴和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方法,如实证分析、均衡分析、边际分析、总量与个量分析、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等。(5)其他具体方法:历史回溯法,如借助于人体解剖来理解猴体解剖,即低等生物身上表露的高等等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此外还有,普照的光或特殊的以太的方法,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在社会存在中占主导地位,进而在社会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起决定性作用,从而影响社会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联系:马克思主义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继承前人的思想精华,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吸取了他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加以唯物主义的改造;抛弃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历史唯心主义,批判地吸取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并把它推向前进,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从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区别:德国古典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之一,与马克思主义有着直接的逻辑联系,但马克思主义又与德国古典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马克思主义是深深植根于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之中的,是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需要,论证资本主义乃至一切私有制度必然灭亡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把哲学从书斋中解放了出来,变为现实的革命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和唯物论。它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第一次历史性的将唯物论与辩证法有机结合,而不是简单相加。实践概念是马哲的基础,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也第一次将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的历史唯心主义予以修正,避开了前人在研究历史发展的决定问题时常陷入的唯心主义陷阱。综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的批判性继承。消灭私有制首先要对马恩提出的“消灭私有制”中的“私有制”的具体含义有一个界定.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告诉我们,私有制有两种,一种是剥削型的,一种是非剥削型的。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但是,现代的资产阶级所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扇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是以剥削别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这种剥削型的私有制是必须消灭的。但是对于那种以生产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就不能简单的消灭,这就属于“一般的所有制”。可见,这里明确指出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另一方面,《共产党宣言》中的私有制是一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一部分占有生产资料而不从事劳动或者从事少量劳动的人,迫使没有生产资料或者生产资料不足的人从事劳动生产,并无偿占有劳动成果的制度。消灭私有制是要消灭对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的占有关系,并非消灭生产资料本身。马恩也指出,并非要“消灭个人挣得的、自己劳动得来的财产”。《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消灭私有制”并不是要剥夺公民个人的私有财产,“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利,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这并不是把个人财产变为社会财产”。由此,我们不能把“消灭私有制”简单的理解为消灭个人财产,把消灭个人财产等同为消灭属于单个人的财物,从而把消灭私有制最终解释为把所有的私人的单个人的财物变成非私人的财物。还需要指出的是,《宣言》提出的“消灭私有制”,即“消灭资产阶级的私有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步前进的过程。企图超越客观物质条件,急于消灭私有制,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条化、片面化的理解。因为“两个必然”论断,揭示了公有制最终取代私有制的历史必然性,同时还阐述了“两个决不会”,揭示了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和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过程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此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消灭私有制”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必须要正确认识消灭私有制的条件性,需要稳扎稳打,逐步推进。两个彻底决裂两个决裂是无产阶级在社会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两大历史任务。具体分析如下;首先,第一个决裂即“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意在指明共产主义最主要的本质是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确切的说,此处的“私有制”指一切私有制,既包括资本主义私有制,也包括其他社会形态下的私有制。《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曾多次强调,共产主义不是以一种私有制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不是以另外的方式分配私有劳动,而是从根本上否定和消灭一切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崭新的社会制度。为什么要从根本上否定和消灭一切私有制呢?一是因为私有制是所有剥削制度的根源。在私有制下,一方面是财富的积累,一方面是贫困的累积。而共产主义者要代表广大受剥削的劳动者的利益,就必须把私有制彻底消灭。二是因为私有制是剥削社会统治阶级统治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根据马克思主义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一切剥削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都是为保护私有制经济成果服务的。三是因为私有观念依附于私有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私有制的产生带来了私有观念,如个人主义、利益至上、拜金主义等等。四是因为私有制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正如《宣言》前文提到的那样,资产阶级所有制是人类剥削制度“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形式。其次,第二个决裂即“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从本质上说是对建立在私有制经济基础上的思想观念及其意识形态的根本否定。其中“毫不奇怪”是表明前后两句是一种逻辑意义上的必然关系。也就是说,第二个决裂是第一个决裂的必然衍生物。意识形态即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教育等各种观念体系。这种上层建筑是为私有制经济基础决定和服务的。要从根本上消灭私有制,必然也得消灭建立在此经济基础之上的思想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或观念体系。需要再次强调的是,第二个决裂中“传统的观念”不仅仅包括资产阶级对共产党人及共产主义理论的曲解和污蔑的那些观念,关键指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观念体系和意识形态。同时,对“传统的观念”更不能以偏概全、望文生义、脱离上下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