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积累了有关位置知识的感性经验,能通过一些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节课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课,喜欢并学好这节课知识十分重要。在解决确定物体的位置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当出现学生在描述物体位置时只根据方向或距离其中的一个条件时,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怎样说才能更准确呢?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发现、探索,进行实际操作,这样才能掌握这方面知识。我认为为学生创设实际活动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认识方向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有参与活动和练习的机会,本节课教学时,教师以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了大量的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并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学习方位的知识。尽量增加学生表达的机会,有利于学生积累经验。第3课时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一课,是“位置与方向”这一单元后半部分的内容。在该单元前面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已会在实景中辨认东、西、南、北,知道地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本课在课前让学生超前预习:让学生自己去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一方面增强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民族自豪感;让学生课前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学生找的答案涉及面广,在课堂中交流能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新课教学中先让学生交流、汇报收集到的信息,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学会用指南针辨别方向。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在练习中首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制作方向板,将知识进一步内化,然后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这两个活动让学生体验实景中的八个方向,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第四课时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中的教学,注重加强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路线图。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加深体验,教师创设“去动物园的乘车路线”的情境,让学生运用已学的方向和路线的认识,介绍汽车行驶路线图,使学生在这一种愉悦的氛围中,自觉地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5课时练习课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描述路线和物体的位置:以其中的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的标准,看要描述的物体相对于这个参照物来说,在它的什么方向上。本节课以已有的“方向”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发表见解,与小伙伴交流,丰富学生对方位的体验,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这个问题情境中,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处处感受到生活里方向与位置的关系。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复习的效果。第二单元1教师要重视计算的过程,允许学生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关键。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口算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新的口算方法。在说算理的过程中,图式结合,让学生更清楚思考的过程。说时引导学生把过程说完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算法的选择上尊重学生的想法,两种算法各有优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本课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位想说的同学都有机会去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第1课时一位数除两位数数学知识是抽象的,而学生思维以形象性为主,在教学中,单靠教师的言语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充分利用操作,通过操作让学生逐步形成一定的操作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算理。“操作”具有看得见、摸得到的优点;“操作”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操作”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快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操作手段,丰富学生的感知材料,让他们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器官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操作中,在学习回答中,让学生获得结果,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逐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数学知识是抽象的,而学生思维以形象性为主,在教学中,单靠教师的言语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充分利用操作,通过操作让学生逐步形成一定的操作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算理。“操作”具有看得见、摸得到的优点;“操作”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操作”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快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操作手段,丰富学生的感知材料,让他们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器官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操作中,在学习回答中,让学生获得结果,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逐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第二课时本节课教学时,教师着重抓住两个环节。第一,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现实情境,努力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第二,启发学生通过同桌的合作和交流,打开思路,并通过计算方法的展示和介绍,让学生感受不同计算方法的内在联系,理清计算“256÷2”的基本策略。引导学生在解释算法的过程中把初步积累的感性认识上升为数学思考,获得对新的计算方法的真正理解。3.本节课教学中,通过仔细分析教材里不同计算方法的呈现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提高计算教学的效率。教学通常在学生已初步具备解决某个计算问题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但独立探索新的计算方法难度较大时,可以先让学生探索,再老师示范、解释算法。在教学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时,考虑到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一位数除整十数商是整十数的口算。教材在提出计算“256÷6”之后,先让学生估算,再让学生尝试计算,试算完毕,开展“争当小老师”的活动。在“争当小老师”的活动中,四人小组的成员自找同伴,互教互听。通过观察、讨论、发现每一题的笔算过程“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探索出笔算除法的运算程序。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现实情境,努力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同时,启发学生通过同桌的合作与交流,互相启发,打开思路,并通过计算方法的展示和介绍,让学生感受不同计算方法的内在联系,体会到计算“256÷6”的基本策略。第4课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1)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做除法时,中间的0不能省略。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位数除三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教学目标首先是让学生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道理,然后再运用它进行计算,并掌握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本节课我首先复习了有关0的加减法及0占位的知识,为后面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本节课的练习我也是分层设计,首先进行基本的计算练习,然后是判断改错,最后是思维拓展。思维拓展题的设计不仅将本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更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第5课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2)例7:(1)650÷5=130(根)(2)245÷8=30(根)…5(元)不够商1,就商0。做除法时,除到十位,刚好除尽,个位不是0时,只需在个位上补0就可以。本节课教学的是被除数中间或末尾没有0,但商的中间或末尾却有0的笔算除法。本节课的重点是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当商的哪一位不够商1时,就要在那一位商0占位的计算方法。本节课还增加了一个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发现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出现商中间或末尾有0。即:先让学生举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例子,再从这些例子中发现其中的奥秘。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对于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如何会出现0的情况更明确了。第6课时练习课口算除法。笔算除法:一位数除两、三位数。除法验算:利用乘法验算除法。除式中的0:被除数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练习课,主要是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口算除法、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和除法验算,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通过错例订正,正反强化,突破商中间有0或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计算和验算的良好习惯。本节课的教学主要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发展解读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引领学生在回顾与反思中加强各种算法的比较,理解在生活实际中估算时不仅要好算,还要尽可能接近准确数的原则。在运用除法估算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有时需要估大,有时需要估小。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和价值,从而杜绝了为估算而估算现象的发生,把发展估算意识这一目标落到实处。熟悉的生活画面,亲历过的实际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对“估大”、“估小”两个策略的理解和选择,培养了应用意识。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我发现了自己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对于课堂时间的掌握不够合理;另外,对于我们现在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来说,我没有很好的放手让学生去做,在小组内交流完后写出的重难点题目,可由其他组的同学来讲解,而不是由教师来插手。数学知识的整理和复习要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第三单元1本课首先让学生充分感受单式统计表的不方便,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然后分小组讨论复式统计表该是怎么样的,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完善统计表,带领学生一起经历设计复式统计表的过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另一方面凸现统计数据源于实际且必须真实可靠,整个课堂具有现代的生活气息,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学生能轻松地获取知识。根据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问题。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复式统计表的基本形式后,出示了几份与例题不一样形式的复式统计表,让学生感受统计表的形式不是固定的,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最后充分让学生感受复式统计表在各行各业中的作用。整节课目标明确,层次清晰,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好。第四单元1由于学生有前面口算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难,因此课堂上主要让学生自学。即: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情境图,发现图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再让学生自己找出口算方法:“将相乘的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进行相乘,再在积后面添上两个因数共有的0”或“根据乘法的意义进行计算”,最后进行交流。今天课堂上充分显示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本节课上我还充分发挥“一帮一”的作用,让学生在组内就解决了问题。今天的课堂教学效果证明,像这样比较简单的教学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第四单元2本节课围绕学生探索、掌握乘法口算的方法展开丰富扎实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经历探索、熟练运用乘法口算方法。教师通过主动构建知识,精心设计安排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把枯燥的口算乘法课变得生动,洋溢着生活与时代气息。让学生在探索、尝试、交流中扩展和提升对口算乘法的认识,在获取数学知识中提高学习能力。体验成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第1课时笔算乘法(不进位)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用竖式计算时,先分别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和十位分别同第一个因数相乘,乘得积的末位同第二个因数的数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在教学新知时,我首先让学生重点分析情境图,找出今天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14×12,再让学生利用刚刚学习的估算估一估大约需要多少钱,最后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