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节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0页。第18段:德国的旧制度是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终将被历史所淘汰。“历史是认真的,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形态送进坟墓。”人类要“愉快地同自己的过去诀别”。德国的旧制度也应该愉快的痛自己的过去诀别,抛弃旧制度。第19段:德国的制度(保护关税、贸易限制制度、国民经济学)是历史正在淘汰的东西,是英国与法国已经淘汰掉的旧制度。因此,德国的历史“就像一个不谙操练的新兵一样,到现在为止还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补习操练陈旧的历史。”第20段:德国实际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于德国的哲学(政治)发展水平。但是德国人的实际解放程度并不会因为德国的文化发展而提高。“希腊哲学家中间有个一个是西徐亚人,但西徐亚人并没有因此而向希腊文化迈进一步。”第21段:“德国人幸而不是西徐亚人。”第22段:德国“是当代哲学的同时代人,而不是当代历史的同时代人”。强调德国的哲学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德国的实际发展水平。但是,德国的哲学也是我们批判的对象,我们要同德国“制度的哲学反映批判地分裂。”第23段:①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是唯一与正式的当代现实保持在同等水平上的德国历史。因此,德国人民必须把这种梦想的历史一并归入自己的现存制度,不仅批判这种现存制度,而且还要批判这种制度的抽象延续(即德国哲学)。这句话表明,德国哲学的水平是世界领先的,但德国的现实制度是落后的。我们不仅要批判德国的现实制度,也要批判德国的哲学;②德国哲学中倡导的要实现的制度,也不能“局限于他们观念上的国家和法的制度的直接实现”,因为德国“临近各国”都“经历过了”,我们的目的和行动不能满足于仅仅实现这些制度。而要超越这些“观念制度的直接实现”;③德国的实践政治派要求否定哲学(消灭哲学),这一要求从动机上来讲是值得肯定的。但实践政治派有三点错误:第一,它只是提出了这个要求(消灭哲学),而没有认真实现它,也不可能实现它;第二,对哲学的否定的方式的错误,“该派以为,只要背对着哲学,并且扭过头去对哲学嘟囔几句陈腐的气话,对哲学的否定就实现了。”对哲学的批判和否定,不能只停留在用理论对抗它;第三,他的“狭隘性就表现在没有把哲学归入德国的现实范围,或者以为哲学低于德国的实践和为实践服务的理论。”没有把哲学归入德国现实的范围是没有将德国哲学中“观念上的制度”认真实现,以为哲学低于德国实践和为实践服务的理论,这是在表明德国的哲学实际水平是高于德国实践和为实践服务的理论的。第四,它在干预现实生活方式方面的错误,实践政治派”要求人们必须从现实生活胚芽出发,可是德国人民现实生活的胚芽一向都只是在他们的脑壳里萌生的。表明德国人解放的方式,不触碰和干预现实,而首先是在观念中、哲学中幻象解放。④“一句话,你们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消灭哲学。”为什么要使哲学成为现实,因为德国哲学“观念上的制度就具有对他们现实制度的直接否定”,使哲学成为现实意味着要否定和改变现存的制度。但遗憾的是实践政治派并没有这样做。最终目的是消灭哲学,因为哲学上、观念上提倡的制度,在“临近各国”都已经经历过并实现了,因此德国的哲学只是现存制度的“抽象延续”,并不能代表新制度的发展潮流,依然是落后的,依然是批判的对象。因此,德国哲学是批判的对象,德国的现存制度也是要改变的对象。只有哲这样,才能“使哲学变为现实、消灭哲学”。第24段:起源于哲学的理论政治派犯了同样的错误,只不过错误的因素是相反的。第25段:进一步分析理论政治派的错误:①该派没有意识到,哲学本身就属于这个世界。意即强调哲学的来源是客观世界、现实生活。现实是第一性的,哲学是第二性的。②理论政治派的错误还在于,一是它对自己本身采取非批判性的错误,意即它需要对自身客观的分析,依然采取批判的、一分为二的态度;二是它从哲学的前提出发,把哲学的前提当做真理,把哲学的结论当做真理。而事实上哲学的前提和哲学的结论都是应批判对待的;三是,假如这些哲学的真理和结论是正确的(事实上这些结论和前提是不正确的),必要条件是要对哲学进行否定,对作为哲学的哲学进行否定。③理论政治派的根本错误在于:它以为,不消灭哲学,就能够是哲学成为现实。意即,要使哲学成为现实,使得哲学中有益的政治制度成为现实,就一定要消灭哲学,而不能脱离现实。第26段:①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得到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终的表述;对这种哲学的批判既是对现代国家和对同它相联系的现实所做的批判性分析,又是对迄今为止的德国政治意识和法意识的整个形式的坚决否定,而这种意识最主要、最普遍、上升为科学的表现正式思辨的法哲学本身。②思辨的法哲学,本质上是一种抽象而且不切实际的思维。这种思维的根源在于德国国家置现实的人于不顾,因此才会产生了这种置现实的人于不顾的思想,这种思想的缺陷还在于它“凭虚构的方式满足整个的人”。③德国在政治上思考其他国家做过的事情,德国是这些国家理论上的良心,意即德国是实践上的侏儒,德国在现实层面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德国的思维的抽象和自大总是同它的现实的片面和低下保持一致。”④德国的国家制度的现状,实际上是现代国家机体中的肉中刺;德国国家学说的现状,反映了现代国家机体本身的缺陷。第27段:对思辨的法哲学(即德国的国家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学说)的批判,既然是对德国迄今为止政治意识形式的坚决反抗,它就不会面对自己本身,而会面向只有用一个办法即实践才能解决的那些课题。即,批判要干预德国现实,这个行动的迫切的。第28段:提出问题:德国能不能实现有原则高度的实践:这个有原则高度的实践是有两层意思,一是把德国的现实水平得以真正提升到现代国家的水平;二是将德国的生活水准提高的人的高度,这个革命是共产主义革命要完成的任务和价值旨归。第29段:指出了德国解放的路径和手段:①“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已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②德国的理论的彻底性和价值(积极的地方)在于:德国理论是从坚决积极废除宗教出发的。德国的理论是批判宗教的。由于宗教的特殊性质,德国反对宗教,也就是要:“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第30段:评价德国“理论解放”的作用和意义。和理论解放相关的事件主要是宗教改革。而现在德国哲学的繁荣和当年的宗教改革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像当时的革命是从僧侣的头脑开始一样,现在的革命则从哲学家的头脑开始”。第31段: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并未完成人的解放的任务,而是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第32段:①新教没有解决德国人的解放问题,却提出了问题。②这个问题是:世俗人心中的僧侣,即心中的枷锁,思想待解放;世俗人有“僧侣本性”;③德国的哲学依然无法实现人的解放,依然无法实现德国现代化的任务。第33段:彻底的德国革命面临一个困难。第34段:①彻底的革命需要被动因素(即客观因素、物质基础);②“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③德国的思想界和德国的现实有着巨大的差异和鸿沟,因此,德国的市民社会和国家之间、市民社会本身之间会有同样的不一致。④理论能否促成实践?⑤“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这一要求就是,要改变现实,使得理论的旨趣得以实现。第35段:①德国的现代化程度与英法等其他国家相比依然落后,而德国的理论已经很发达,但是它在实践上却还没有达到。②德国很难越过两种障碍,一个是自己本身的障碍,即现代化的任务;二是现代各国面临的障碍,即实现人的解放,拜托人的异化,实现共产主义。③德国需要把共产主义革命当做目的来争取。④彻底的革命只能是彻底需要的革命,彻底需要所应当具有的前提和基础,现在看来都不具备。意即,彻底的共产主义革命,实现人的解放,德国现在还不具备物质基础。第36段:分析德国目前的现状:思想上的强大与实际的弱小会将德国处于窘境:“它分担了这一发展的痛苦,而没有分享这一发展的欢乐和局部的满足”。这样发展下去的后果就是,“德国会在还没有处于欧洲解放的水平以前就处于欧洲瓦解的水平。德国可以比作染上基督教病症而日渐衰落的偶像崇拜者。”第37段:分析德国的政治缺陷。①立宪德国是“只分享立宪国家制度的一切幻象”,而未分享它的现实。②书报检查制度“折磨着德国。”③“在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可以看到一切国家形式的罪恶。”④德国的政治是有缺陷的,必须摧毁当代政治的普遍障碍,才能摧毁德国的特有障碍。第38段:梳理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关系。①“对德国来说,彻底的革命、全人类的解放,不是乌托邦式的梦想;确切地说,部分纯政治的革命,毫不触犯大厦支柱的革命,才是乌托邦式的梦想。②“部分纯政治的革命”就是政治解放,政治解放的含义就是“市民社会的一部分解放自己,取得普遍统治,就是一定阶级从自己的特殊地位出发,从事社会的普遍解放”。③只有当整个社会都处于社会阶层时候,当整个社会都是“既有钱又有文化知识”的阶级,即市民阶级,市民阶级才能解放整个社会。即,市民社会的解放是全人类解放的前提,意即,政治解放是人类解放的前提与基础。第39段:①解读什么样的阶级才是可以领导社会解放的阶级。那就是这个阶级的要求和权力真正成为的全社会的要求和权力,成为社会的普遍权力和诉求。即,这个阶级摒弃和克服了自己的特殊性,而代表社会的普遍性,为了社会的普遍权力,“特殊阶级才能要求普遍统治”。启示:要想领导解放事业,必须克服自身的局限性和特殊性,而以共同体的普遍利益和诉求为出发点。②要使得这个阶级的特殊性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性,“社会的一切缺陷就必定相反地集中于另一个等级”,一定的等级就必定成为引起普遍不满的等级,成为普遍障碍的体现;即,这个作为解放者的等级,一定会引起整个社会的不满。③继续解读这个解放者等级的特征和条件。即这个阶级和等级一定会压迫和奴役另一个等级和阶级。④举例说明。资产阶级是解放者阶级,起着积极普遍意义,法国贵族和法国僧侣是没落阶级,是消极普遍意义。第40段:①继续论述解放者阶级的条件,而德国恰恰缺少具备这个条件的阶级。这些条件是:“能够表明自己是社会消极代表的那种坚毅、尖锐、胆识、无情”;“和人民魂魄相同的”“开阔胸怀”;“鼓舞物质力量去试行政治暴力的天赋”;“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即“我没有任何地位,但我必须成为一切”。②德国的道德和忠诚的基础,是有节制的利己主义,这种利己主义具有狭隘性,这种狭隘性约束了德国人。③德国潜在的解放者阶级,在没有得到现代化的发展的情况下,才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才开始将自己的特殊利益同其他的社会阶级的普遍利益“靠拢在一起”(这是成为社会解放者阶级的必备条件)。④举例:德国中间阶级,在道德上的自信(即普遍性、合法性)是“以自己是其他一切阶级的平庸习性的总代表”这种意识为基础(普遍性)。这种可以宣称为其他一切阶级的普遍代表的性质的东西,就是其宣称自己成为解放阶级的合法性依据。⑤进一步分析德国各个阶级的狭隘性,也就是阐明德国目前缺乏一个能够代表整个社会普遍利益的阶级。⑥分析德国目前的阶级斗争形势:诸侯同君王斗争,官僚同贵族斗争,资产阶级同官僚贵族、诸侯君王斗争;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而中间阶级的解放思想,在这时候也已经陈旧过时。第41段:分析德国解放斗争和法国解放斗争的巨大差异。法国的解放者角色,不是代表特殊阶级的利益,而是代表普遍的、整个社会需要的代表。法国解放者阶级,依次是由法国人民的各个不同阶级担任,且以社会自由为前提,创造适合人类存在的普遍条件(一切条件);而德国的情况则相反:“实际生活缺乏精神活力,精神生活无实际内容”;社会社会中的各个阶级,必须被自己的直接地位、物质需要所迫,才会被逼迫成为普遍解放的需要和能力,才会扮演解放者阶级。第42段:继续提出这一问题: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在哪?即,在德国,谁来扮演这一解放者阶级的角色。第43段:这个解放者的阶级就是德国的无产阶级,他具有如下特点:一是自身遭受着巨大的苦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