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年级科学上册备课讲稿各位同行大家下午好:很高兴认识大家,说实话今天坐在这里我很难受。因为我对科学这门学科了解的也不透。却要坐在这给大家做讲解,真是赶鸭子上架。难是难,可是领导安排了我也没法抗拒,只能尽我最大努力去做,所说的只是我个人的见解与想法,不到之处请大家多多包涵。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学内容,是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四个单元组成的。这四个单元,将带领每个刚开始科学课学习的学生,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在“植物”单元中,学生们将对生活在周围的不同植物进行观察比较,通过比较陆生植物(大树、小草)和水生植物(金鱼藻、水葫芦)的不同特征,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和变化,对植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的认识。在“动物”单元中,学生们将通过饲养和观察蜗牛、蚯蚓、蚂蚁和金鱼,认识它们的生存需要,对动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的认识,并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共同形成“生物”的初步概念。如果说“植物”和“动物”展开的是一段生命世界的学习旅程,那么“我们周围的材料”将让学生经历物质世界的探究之旅。学生们将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纸、砖、陶瓷等常见材料在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等方面的异同,认识到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水和空气”单元,将是一段充满挑战的旅程。学生们要想办法来解决、用证据来证明在探究水和空气过程中产生的许多问题,最终,学生们将在事实的基础上,认识到水和空气在重量、体积、形状、占据空间、流动等方面的许多特性,并且对固体、液体、气体、物质等概念有初步的理解。选择植物作为开篇,是因为学生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也是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大门的单元,将对学生们以后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围绕着生命体的基本特征来设计,以学生能够接受的程度来组织学习活动的。对三年级学生的学习来说,植物单元只涉及生命体特征的1、2、4、6四条,其余的很少涉及,这跟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关。在科学探究方面,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过程与方法,出于科学探究始于细微观察的观点,教科书将把着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观察是本单元的主要技能,学生将学习用感官进行观察,用简图进行记录和描述,用维恩图帮助整理概念之间的关系。第1课主要解决什么是真正的观察问题,通过有目的的比较,让学生明白观察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更多、更有用的信息,同时也点出本单元的主题——观察生命体。第2课至第4课,从不同植物的个体来了解植物都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尽管它们的形态各不相同,生长环境也有区别,但是它们都有相同的特点,学生通过画维恩图分析这些特点,将建立起植物多样性下具有相同特征的认识。这几课,还将利用画简图的方式,来把握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这是学生形成技能的一种手段。2第5课从植物中单独剥离出叶子进行研究,从叶片的不同到相同,学生发现原来叶子也是有生命周期的,也具有生命的特征,从而加深对植物整体的生命概念的认识。第6课主要强调学生对植物的生长变化的观察,意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有些变化较快较明显;有些变化较慢,一下子难以观察到,但在一个大跨度的时间里,变化还是很明显的。这课要求学生作长期的观察记录,是对学生毅力的培养。第7课主要帮助学生总结梳理,把具体的经验上升到普遍的认识,形成他们对植物生命体基本特征的理解。主要采用比较和填写维恩图的方式进行。对学生来说,植物单元既有熟悉的一面,又有平时不太注意的一面,本单元的学习,将打开学生关注周围生命的心灵之门,学习过程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本单元所选择的植物都具有显著的不同特点,代表了自然界植物的多样性,参考资料库中的“令人惊奇的植物”内容,更加说明很多植物具有独特的个性,体现出植物的多样性,同时植物又具有共同的特点,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这也是生物的基本特征。教学之前,我们教师要了解每个单元里应该包含哪些主要科学概念?它们之间是一个怎样的逻辑关系呢?了解每一课里面应该开展哪些主要科学探究活动?这些活动都指向哪些教学目标?各个活动之间是一个怎样的逻辑关系呢?教材中哪些活动超出了学生的认识范围,或者组织活动比较困难。用“当听到‘科学’这个词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交学生带入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把自己对科学的已有认识表述出来。教材上给出好多画面,这个图画是启发孩子,这些都是科学。比方说,太空观测,科学家用显微镜观察,科学家在农田里观察,进行科学研究,医生给孩子看病等,这里面都有科学。这一系列,是引发孩子的一个话题,你是否有类似的经历?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问题是让孩子自己去充分的发散,让他去联想,还有哪些是科学,还有哪些里面包含着科学,这个话题,孩子会很积极很热情,孩子们会以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说很多很多,老师的任务要从科学家研究的科学逐步引导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科学。比如我们每天吃饭是否有合理的营养,里面就有科学,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事物,里面包含着科学,我们同学的日常生活和搞游戏里面也包含着科学,参考教材中的画面提示。这样一步步地把学生们对科学的理解从发明创造之类的“大事情”,逐渐引导到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将“科学只与科学家有关”这种认识逐渐提升到“科学也与自己有关”,拉近孩子们与“科学”之间的距离。让他们知道科学是无所不在的,处处有科学。《校园的树木》教学建议:教科书第一部分,要求学生到校园里观察树木,这是延续上一课的做法。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为后面比较树的相同和不同打下基础。观察的顺序是由远及近,从整体到局部。“我们所观察的树长在校园的哪个地方?”指向树木的生长地点和生长环境,环境是生命体生存所必需的,不同的环境会影响树的生长发育。从远处看树木,看到的是树的整体形态,一般树的形状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形状很难用语言描述,最佳的办法是用简图来描述,因此教科书提出要求,让学生画一幅树的简图,画在右上部分的方框里面。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抓住树的主要特征进行画图。树的简图的画法,可以是先画树干,再画树冠,只要大致画出轮廓即3可。教科书第5页下面提供的“不同形状的树”的简图,是为学生画图作参考用的,也是说明树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教科书第6页要求学生具体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教科书用樟树作例子,让学生展开观察。照片上的图分别是樟树的树干、果实、叶片和樟树皮拓片。观察植物不同的部分有不同的观察方法,要求学生运用感官和工具对樟树进行细致的观察,并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本页的下面,教科书提出了观察内容记录的要求,教科书第7页还提供了一个小组的记录,帮助学生模仿着对观察内容进行记录,并进行整理。在学生到校园里实地观察之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做好一些观察、记录前的准备。(1)明确本次观察的任务:观察一棵树(一个活的生命体),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2)组织学生讨论观察一棵树的顺序和方法。顺序是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方法有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叶的气味、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果实和树叶等。(3)教学生学会用简图来描述一棵树的整体形状。(4)教学生学习怎样拓印树皮的拓片。(5)组织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的观察笔记,讨论怎样写好观察笔记。提示学生写观察笔记必须真实、客观,记录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观察校园里的树木并做好记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棵树作为观察对象,不同的组最好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都要有观察的任务。在校园里观察时,可采用简单词语的记录方式,然后到教室里根据这些关键词语,整理成一篇观察笔记。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可以把捡到的树叶、拓印的树皮贴在记录纸上,文字记录、图画记录和标本是科学观察记录的重要手段。这段时间可以安排20分钟左右。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每年期中考试都考,所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去拓印树皮,只有亲身实践,他们才能记得牢。另外在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中有几个字学生经常写错,如“纸、复、捏、染、凸还经常不会写。在学的时候一定要学生多读,读完问学生有哪几个字比较难记,说完后再让学生抄写,多写多背,多检查。《观察水生植物》教学建议:本课主要认识水葫芦和金鱼藻,因此教科书中用“水葫芦和金鱼藻是两种常见的水生植物”来表述,而画面中间有一句话“我还认识水花生、浮萍”,意思是学生仅仅认识水葫芦和金鱼藻是不够的,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认识更多的水生植物,如水花生、浮萍、莲、菱、菖蒲、茭白等。认识这些水生植物,是建立在学生的经验基础上的,并不是在课堂上一次完成,应该在课外请父母帮助继续认识水生植物。教科书第11页的上半部分是两个活动,一是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的形态;二是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的形态结构,仍然采用画简图的方式进行描述,这是一项观察描述的要求,贯穿在本单元之中。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是在观察中产生的问题,实际上这两个活动是连在一起的,当学生把水葫芦和金鱼藻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形态时,会很自然地提出一个问题:水葫芦能浮在水面的秘密在哪里?教科书提供了剖开叶柄的水葫芦的照片,叶柄中部有膨大如葫芦状的海绵体气囊,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探究这个问题。4教科书第11页下半部分是总结本课的观察研究结果。水葫芦和金鱼藻的相同点,指向水生植物的共同特点和生长需要,也是生命体特征的总结;水葫芦和狗尾草的比较,代表了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比较,总结出的结论,为建立植物的共同特点打下基础,实际上也指向植物生命体的特征。水葫芦和金鱼藻的相同点有:生长在水中,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有根、茎、叶;会繁殖后代,会死亡;生长条件需要水、阳光、空气等。.认识常见的水生植物,教学这部分内容,教师首先要多准备一些水生植物做教具,特别是当地常见的水生植物。课前可以布置学生调查周围有哪些水生植物。课堂教学开始时,用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水生植物的了解程度,以此为起点,展开教学活动。认识水生植物,主要是要把水生植物特征与名称结合起来认识,不要贪多,要求精。教科书要求认识两种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可以把这两种植物装在塑料袋中,防止因水分蒸发植物萎缩。2.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20分钟)教师把装有水葫芦和金鱼藻的塑料袋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轻轻拿出这两种植物,放入水槽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样子,并用简图把水葫芦和金鱼藻的样子画下来。画完之后进行交流,交流的过程中要把握两种水草的形态特点,并希望学生提出有关水葫芦为什么会浮在水面的问题,从而顺势进入下一个探究环节。研究水葫芦的叶柄,可以让学生先猜测里面的结构,然后用小刀剖开叶柄观察里面的结构,再让学生说说其中的道理。当然这里的道理只要求说出里面有气囊,充满空气即可,并不涉及其他因素。同样的,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继续提供水花生,剖开水花生的茎,也可以看到中空的结构,里面充满气体,所以水花生也能浮在水面上。《植物的叶》教学建议:本课是在观察了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个体之后,出现的专门观察植物器官的内容。植物的个体具有生命体的特征,植物的叶也具有生命体的一些特征,从而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生命特征。学生对叶子的经验是很丰富的,但是对叶的结构认识不够,特别是对叶的生命过程认识不够,这方面是本课的重点。捡落叶是为研究叶子做准备的。研究叶子从是不是同一种叶开始,发现叶子有相同的结构。再从新鲜的叶与落叶的比较中,显出叶子的生命特征,最后从一条枝条上的叶子变化过程中看出,叶子具有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从而显出叶子的生命轨迹。让学生从植物器官的角度进一步体会到,植物的整体具有生命特征。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对形状、颜色、大小都存在明显差异的树叶,学生可能比较容易分辨。但有时同样一种树叶,有大的,有小的,有黄的,有绿的,有形状存在差异的,有完好无缺的,也有残破不全的,辨认它们对于学生可能比较难。为此,教科书中首先安排了两幅插图进行比较来说明。以此作铺垫,再让学生去观察树叶,说一说观察到的内容,相信在讨论和交流中,学生的辨别能力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在观察比较许多叶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