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说日本建筑空间和设计表达那点儿事来源:MornEdu,作者:Kyee。文章已获得授权。日本的建筑(尤其是住宅)在当今建筑学中一直有着很高的地位,是一种类似于某个分支一样的具有明确独特风格和关注方向的设计语言和建筑形式。古式住宅大致可以分为长屋和一户建(独栋别墅)两种:图为大阪御腾山古镇附近住宅区的卫星图,从建筑的肌理分析来看,可以看到的特性有两:一是沿街排排站的肌理形式。二是沿街立面的宽度都是在非常相似的尺度之下(见下图),比较的窄,进深却很大,也就是建筑平面的长宽比非常的大。开篇提到的长屋指的就是这种排排站的住宅形式,在日本关西地区非常普遍,除了排排站,最大的特点是平面如马脸一样又窄又长。窄长,这是特点,也是问题。。。这是神奈川川崎县一住宅,两层,占地面积6坪,宽4米。宽4米!宽4米!!坑爹场地。。。。怎么破?住吉的长屋幸运的是,这样的场地在日本还不算太多,但也不少。1975年,安藤老师在大阪府住吉区接手过一个长屋的改造委托,坑爹的场地红线是3950x14500mm的矩形,一面临街,三面紧贴其他建筑。如下图:当年业主要求住宅要设计成西班牙风格或者木结构日式风。安藤老师考察了场地,疯了。。。“不管如何努力争取也不可能实现业主的全部要求”,这基地小的连马脸都算不上,整个一骡子脸!根本不适合外向、奔放的西班牙风格。而如果使用木结构日式风,那就变成了室内翻修。安藤老师是有极强“职业操守”的人,于是也否定了木结构日式风的可能性。但业主大人一共就两个需求,都给否了还干个屁?于是问题的矛头就转到了长屋的特性和问题层面。安藤老师自己就是关西人,对长屋的定论和定性,对于长屋的采光问题,他有绝对的说话权:“普通的长屋大约是2间(日本的建筑单位)的宽度为一户的住宅,然后将其连续着排列而成。进入住宅里面有中庭或通道,以及后庭。中庭和后庭有一些小的自然景色空间。我自己也是在关系这种居住环境下长大的,因此我知道如何才能满足生活所需的采光、通风和日照等。”于是,“住吉的长屋的房主委托设计时,我就决定,即使房子变得再小,也要在中间设置一个庭院空间。”,以在保证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创造明亮的空间。这是安藤老师在思考建筑的空间形态时画的草图。从左侧第一张图可以看到场地与周边建筑立面之间的关系。要点是第二列中间那张剖面中的屋顶形式——利用交错坡屋顶的高差来解决采光问题,形成了占整个进深1/5的中庭。这个方案后来被改了几次:这是当年的三稿,一方面是否定了上文提到的坡顶天窗形式。而主要的深入方向是中庭与两边建筑的实际比例,中庭从1/5扩大到1/3,同时也探讨了天桥、轴线以及天梯三者的位置关系。细化后如下图:中庭是连接内部两层空间的唯一渠道,这个了不起。一二层的分区让住宅内部的公共与私密空间彻底划分(这在日本之前的建筑之中是极其少见的)。上图中,二层是主卧(左侧)和小孩卧室(右侧)。一层左侧是厨房、餐厅和厕所,右侧是门厅和起居。于此同时,建筑“对外没有设置一个窗户,从外部看似乎内部是没有光线的黑房子,但进入室内就会发现,因为有庭院而感到非常明亮,甚至使来访者感到吃惊。”简单的说就是用转折的方式,以一个干干净净的大冰箱形象的立面规避了都市城市空间与住户空间的直接视觉关系;同时使人在进入内部空间时的视线直接聚焦在建筑中光线最充足的位置,以创造“豁然开朗”的感觉。连接中庭的部分使用完全透明的玻璃门窗,也是为了突出这个“豁然开朗”。这样一来,人在建筑中的日常的行为整个就是是围着庭院进行的节奏,不管你要去哪,请走中庭:首层二层按安藤老师的话讲,这是“一种空间体验很丰富的生活方式”,而追究本质,则是对古式禅宗庭院的直接继承:日本人喜欢庭院当年中国的唐朝文化流入日本,在建筑方面,日本学会了两点,一是斗拱隼牟,二是造园。那之后,院落的概念开始在日本形成。但这只是一方面。当年和造园技术坐一趟国际“航班”的还有个叫佛学的哥们。佛学这哥们是明星脸,到日本后比建筑技术还火,老少皆宜。不但生根发芽,还出了一堆变种。其中一个变种叫禅宗,核心观念是个“空”字,主张纯粹的依靠内心省悟,排除一切文字言语和行为上的表达,主观唯心的感受世间万物。省悟。没问题,好说。但省悟什么?得有个方向和聚焦点。语言文字和动作都被排除在外,剩下的就只剩下一个,就是视觉,也就是“看”。看,好办。问题是那个时候日本穷,举国上下掘地三尺也找不出几个能看的装饰和摆设。也是因为穷,所以室内空间实在无法造的像大唐那么漂亮,于是能看的,就剩刚学来的造园技术,观察和欣赏人为区隔出来的室外空间成了潮流。注意,上面说的是室外空间,不是自然景观。按常理分析,这帮日本人傻傻盯着看的应该是院子里的花草树木(自然景观)。这想法没错,但是,那会日本人穷。大多数老百姓院子里的不是花草树木,除了一口水井、几口缸和几根杂草,基本是什么都没有。不知这是否能解释为何禅宗思想的根本是个“空”字。有点跑题,扯回室外空间。院子里什么都没有,那会日本穷,没钱搞全民义务教育,老百姓自然不大可能理解到禅宗和佛教的精髓所在。大多数人看到和学到的,就是没事就对着基本什么也没有的室外空间傻傻的瞅。时间长了就成了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体现在建筑学上,就是对室内与室外院落空间之间关系的重视和处理手法。现代建筑与室外空间说回住吉的长屋。学校的老师应该都提到过,住吉的长屋实际上是个存在很大争议的设计。如果下雨人要么冲出去跑到其他房间,要么打伞出去。虽然大阪在春秋是基本没有降水的,但这体验依旧有些坑爹,住户的一直是各种吐槽和不满。2005年,东京出了这么个建筑,引来世人一阵叫好:丘のある家/ahillonahouse,YukoNagayama,2005图为永山祐子在东京设计的一座住宅,基本的理念也是通过建筑的外立面对建筑与城市空间进行区隔,然后在室内设立院落。首层/地下一层二层三层四层剖面可以看到,基本上这住宅算是继承安藤老师思想的作品,主要区别在于将纵向交通从院落中分离出来,放到建筑的一端。永山同学这做法很单纯,纵向交通从院落剖离,归纳到室内,外面下雨,额,。。。那就下吧~这是创新,但还有更牛的:HouseN,SouFujimoto,2008这房子厉害,是藤本壮介给大分县的一对年轻夫妇和一条狗设计的住宅。纯白色的房子,这个不稀奇,牛的是室内与室外院落之间的关系。整个建筑是三层建筑外壳包裹起来的三圈空间,但只有一层。最外圈是院落,用作种个小花小草的花园,里面自带几个树。上面开了很多方形大口,求个外观上通透的封闭感和室内与室外即分隔又连通的开放感。第二层分两半,一半是卧室,一半是走廊。名为走廊,但实际上是自由的流动空间,并不设固定的功能。主要是个过渡性的连通空间,承载主要交通功能和提供住户随机应变的使用空间:流动空间,想起很久以前的一部剧:《篱笆、女人和狗》卧室最里面的核心是起居和餐厅。起居餐厅鸟瞰Kyee叔自己好喜欢这个设计(虽然一直没弄明白这项目的厨房在哪),但整个设计在室内与室外空间关系上的探讨实在很具开创性:住吉的长屋中,室内与庭院的关系是围合,室内空间围合室外空间。这样的关系是内敛的。不是不好,但在许多建筑形式中不是很适用,如现代的一户建(别墅)。于是就产生了室外空间围合室内空间的一种需求,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在室内空间与城市空间之间形成一个过渡,避免安藤老师的双开门大冰箱立面的出现。那样的立面,不利于住宅业主与邻里之间的社交关系,会给人留下非常内向,难以交流的感觉。但常规的室外院落围合室内的建筑形式已经泛滥到可以从设计语言中除名的程度,这就显出了HouseN的牛叉之处:传统的室内室外空间关系如上图的左图。右图是HouseN的室内室外关系。一方面,HouseN在室内空间和私人的室外空间之间加了一个过渡,这让从室内到室外的空间体验更加丰富。但严格来说,这个灰色过渡区域还是室内。而单从室内室外在视觉上的关系来讲,在首层上其实没什么区别,都是室内——景观——围墙——城市这样的一个过程。但从二层开始,就是两码事了。传统形势下,视觉体验是室内——城市空间。HouseN则将首层的丰富视觉层次一直延续到顶层。而对于外立面来说:室内与城市空间进行了有效的区隔,但却一点也不内敛。有没有一颗红杏出墙来的赶脚?~再说说图面表达。HouseN的核心关注点在于室内——院落——和城市空间之间的关系。其中能外立面图上呈现出来的是私人空间与城市空间之间的区隔方式以及区隔后立面所渗透出的朝气感。背景色藤本先生所选择的方法有二,一是米色的背景下的白色立面墙。这两种颜色之间的视觉关系是相近,说的文艺一点,若即若离,比较暧昧。渗透出来的是设计概念本身的区隔但不阻隔的态度。如果背景色重了,视觉效果就会如下:看起来会感觉很孤独。层次感这样的立面图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景深,也就是远景和近景之间的关系是死也拉不开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处理不好就会这样:各方面的元素都会趴在同一个平面上,视觉效果就一定出不来。藤本先生的办法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个区域(这是最能体现室内、室外和人三者关系的区域):用PS通过给局部区域加重和提亮来达到下图中的景深效果(墙挡住了一部分树,一小撮树则从墙里穿了出来挡住一小部分墙):而其余的地方则是只要不丑,差不多扔那就完事了。这就是为什么当你看到这张图的时候,注意力会不自觉的集中到上图中的区域内,而所理解到的内容则是有树从墙洞中穿出来,树的后面可能还有空间,只是看不到。本文转自MornEdu,作者:Kyee。文章已获得授权。=====================《建筑技艺》近期活动:12015年4月1~3日苏州:新《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培训,规范编制人、中元国际消防副总工程师晁海鸥主讲。22015年米兰世博会及南法当代建筑名师作品赏析之旅(6月2日出发,4月15日报名截止)返回上页点击下方“最新活动”或登录可了解详情。=====================关于《建筑技艺》《建筑技艺》(AT)前身为《建筑技术及设计》,创刊于1994年,隶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任编委会主任。建筑技艺微信粉丝已近19万,欢迎点击最上方标题下蓝色“《建筑技艺》杂志”关注我们。杂志订阅可登录上方“征订”。====================建筑技艺-建筑结构微信联盟如果您是结构师,或是对结构专业有兴趣,欢迎关注《建筑技艺》的兄弟微信——《建筑结构》,查找添加公众微信号“建筑结构”即可。===============《建筑技艺》微信推广和杂志订阅建筑技艺微信推广电话:010-57368778杂志订阅:010-57368777===========================微信投稿诚邀粉丝惠稿本刊微信平台,分享设计作品、技术心得、成长故事等。要求原创(未在其他公众微信平台发布),文图并茂。合适的内容可同步在期刊发表。投稿email:410020427@qq.com,请注明:微信投稿。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