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历史必修3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十六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说课稿历史组杨根兰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专题六第一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我的说课:第一教材分析,第二学情分析,第三教法学法,第四教学过程,第五教学效果预期。一、说教材分析1、本课程的地位。20世纪中国出现三大思想理论成果,三位伟人,他们分别是孙中山,他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毛泽东,他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他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这节的中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位伟人,一个纲领,一种精神”。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引发20世纪中国社会第一次巨变的理论,在其指导下开展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共和国,因此本节内容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相当重要。2、新课程标准对这节内容的要求是: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3、这一课的核心是三民主义,以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内涵、实践和新发展这四个角度展开,结合学生认知特点,设计如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通过具体的史料来引导学生归纳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内容和评价;②通过分组讨论、史料分析来加深对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的理解;③通过归纳具体史实掌握三民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过程和方法】①通过让学生动手设计一份救国方案,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②通过丰富的史料引用、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途径,帮助学生理解三民主义的内涵和评价,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方法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③通过归纳具体史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归纳提炼史实的能力,理清三民主义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了解孙中山40余年屡败屡战的革命事迹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让学生树立为信念而奋斗的人生理念,领会孙中山先生具有与时俱进的崇高精神品质,学习伟人“以天下为已任”精神。②树立辩证评价事物的历史观念,能够站在时代的角度理解三民主义的内涵。4、基于课标与教材的分析,依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确定依据: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突破:史料分析、质疑解答、事例分析。难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关系和评价确定依据:思想理论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突破:列表分析法开展教学。二、学情分析1、目前我所教的是高二文科平行班,以期中考试历史成绩为例,58%学生及格,5%的学生优秀,37%的学生不及格。说明本班大部分学生基础不扎实,解题能力较差。22、经过调查,普遍存在这些问题: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会听讲但没有积极思考,学习动力不够,积极性不高。3、针对以上学情设计如下对策:首先通过播放孙中山先生生平简介视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创设历史情境,提供丰富的史料,开展讨论探究活动,加深对三民主义的理解;其三教学过程中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三、说教法、学法1、教法:①案例教学法:假定辛亥革命时期洪门村一大地主,以三民主义设想对其土地处理情况,来重点突破对民生主义的理解。②情境创设法:突破理论教学的枯燥,适应高二学生的心理特点。③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如中山装和三民主义关系。④问题诱导法:通过播放视频资料,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引发学生主动性地思考。⑤传统讲述法:针对一些重难点概念,教师起阐述、点拨、总结的作用。2、学法:①小组讨论法:结合案例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所给案例如何解决。②问题探究法:引导分析原始史料,加深对三民主义的理解。③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有关史料,归纳出三民主义的实践。学法与教法相结合,努力构建一个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效参与的课堂。四、教学过程接下来我将重点说说教学过程。设计总思路:1、“问题解决”的历史教学观。2、体现分层教学,使学有余力和学习困难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贯穿“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具体教学流程设计如下.新课导入:设问:对孙中山先生,为什么台湾民众其为称国父,大陆称其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还有人称他是中国的伏尔泰、大东亚地区的杰斐逊。播放:孙中山先生的生平简介视频,突出“天下一家、世界大同”、“天道之行,天下为公”的胸怀。设计意图:学生对孙中山有个大致了解,树立对孙中山先生的感性、直观的认知,为理解三民主义做好铺垫。孙中山生平简介视频播放。第一部分教学要点:三民主义提出的历史背景目标: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手段:多媒体展示《屠龙大会》图片活动:面对严峻的民族危机,假设同学们就是当时的仁人志士拟定一份救国方案。设计意图:用生动、直观的图片一目了然地展现出当时的背景。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动手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图片材料:《屠龙大会》3第二部分教学要点:三民主义的内涵活动:通过案例分析来突破难点“民生主义”的理解。设计意图:(1)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材料,培养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2)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时间安排上侧重,并根据学情采取分层教学法。1、三民主义的内涵(采取分层教学、案例教学)内容方式地位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革命前提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政治革命核心民生主义平均地权社会革命补充和发展对学生来说,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比较容易理解,因此我将给出原始材料,并请基础薄弱的学生来回答,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分析:“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我们并不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如果满人始终执迷,仍然要把持政权,制驭汉族,那就汉族一日不死,一日不能坐视的!——《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年上述材料反映了“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进步性是什么?联系当时中国实际,其局限性是什么?而民生主义是难于理解的知识点,我将重点处理。先提问:平均地权是不是平分土地?引起学生的质疑。其次我将展示一则案例:假设辛亥革命开展之际,我们所在地洪门村有一大地主姓张,有土地100亩,革命政权会对这位地主的土地如何处理呢?由学生分组讨论,这一案例分析有难度,我将请学习较好、分析能力较强的学生来回答。案例探讨:重点突破民生主义的内涵设问:平均地权是否等同于平均分配土地?4100亩地辛亥革命之际价值1000块银元国民经济发展十年后价值10000块银元辛亥革命之际土地仍然归原地主所有,100亩地拟定价格为1000块银元,经过十年国民经济发展后,假设这100亩地的地价涨为10000块银元,那么这位张地主如果想继续完整拥有这些土地,就应该向革命政府交纳9000块银元,政府用这些资金开展有益国民生计的建设,由国民共享。如果张地主交不上9000块银元,那么他只能保留下1/10的土地,也就是10亩地,那90亩地就是资产阶级的国有土地了。民生主义实际上体现了孙中山主张和平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土地国有制的设想,试图解决贫富不均的情况。但并没有满足农民迫切需要的土地问题,因而得不到农民的支持。2、三民主义的评价三民主义不是科学的革命纲领,最终导致资产阶级革命失败。我将举两个同学们非常熟悉的高中语文课文的事例来说明:鲁迅的《药》、《阿Q正传》里的民众都对革命不理解,麻木不仁,从而说明三民主义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还有作者鲁迅自己的人生历程,弃医从文,也是缘于辛亥革命对他的触动。历史联系生活:孙中山为宣传三民主义提倡一种服装,中山装,说明三民主义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多媒体展示:中山装图片及文字材料:中山装由孙中山设计而得名,从辛亥革命起开始流行,孙中山说这服装是有讲究的其一,前身四个口袋盖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上袋盖为笔山形,寓意为以文治国;其二,前襟五粒纽扣和五个口袋分别表示五权分立(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还有监察权);其三,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及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其四,部背不开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其五,衣领定为立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在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新中国成立60周年盛大典礼上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身着中山装面向国人、面向世界!第三部分教学要点:三民主义的实践——想把美国的共和国大厦搬到中国来由于这一内容在教材上有,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提炼归纳,并针对基础薄弱同学提问,培养学生归纳材料的能力。学生归纳后,多媒体展示:1.创建共和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1912年,建立民国,颁布《临时约法》2.维护共和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这些实践最终没有成功,孙中山先生也发出感慨“南与北军阀,如一丘之貉”,所以孙中山先生继续努力,发展三民主义。100亩地5第四个教学要点: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由以欧美为师转向以俄为师多媒体展示一则材料:法、美共和国皆旧式的,今日惟俄国为新式的。吾人今日当造成最新式的共和国。——1922年孙中山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1924年孙中山引导学生领会到:孙中山先生“以欧美为师”到“以俄为师”的思想转变,体现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设问新三民主义提出的原因。意图:锻炼学生阅读、归纳、表达的能力(基础知识,请学习积极但基础薄弱的学生来回答)重点突破:新三民主义“新”在哪里?(列表对比归纳)类别旧三民主义内容新三民主义内容新发展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统治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突出反帝;民族平等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国民一律平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力。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更关注工农生活。关于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异同点,这两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因此我将略讲。点明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在其指导下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运动。以上是对本课新授的设计,接下来介绍课堂小结和升华巩固设计。(二)课堂小结:我将本课的板书用多媒体呈现,并标好重点,以便于学生做好笔记。板书设计: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一、时代的呼唤: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二、创新的理论:三民主义的内涵与实践(重点)1、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2、评价:进步性、局限性3、实践:创建共和、维护共和三、伟大的转变:由旧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1、原因2、新三民主义的内涵、新在何处(重点)3、实践: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国民革命的旗帜将本课内容总结为一句话:一位伟人,一个纲领,一种精神。(三)升华巩固问题探究:为什么大陆主张用“一国两制”来统一中国,而台湾当局有些人士提出用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同时用多媒体展示台湾金门岛“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正对岸厦门“一国两制统一中国”图片展示。留有疑问,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探究三民主义的深远影响。五、说教学效果预期6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认为成功之处有三,一是通过假定学生是当时的仁人志士拟定一份救国方案,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通过案例教学,假设洪门一大地主的土地按民生主义如何处理,这一生动典型的事例突破了本课的难点问题。三是将课本知识生活化,将历史知识现实化,通过讲述中山装的内涵,进一步理解三民主义对我们现实生活的深远影响。当然本课教学设计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多,课时比较紧,可能对基础薄弱的学生顾及不够。我将采取下节课前复习巩固的方式来补救。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