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教学】2015秋人教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3课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教学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教学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课件展示导读提纲,学生自主学习后,转入新课探究。课件展示导读提纲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什么?生活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2.北京人生活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3.山顶洞人生活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他们又是怎样生产、生活的?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展示多媒体图片:阅读教材第一段,同学们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证据?二、北京人1.多媒体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思考题:读课文找一找北京人发现的时间、地点、生存年代、体貌特征。学生共同回答时间、地点、年代,分组讨论根据头部复原图得出的体貌特征。发现时间:1929年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生存年代: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的某些特征2.多媒体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和阅读要求:北京人过怎样的生活?为什么?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时间顺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顺序。要求学生分组讨论。3.多媒体展示问题: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呢?(雷电生火、森林草木自燃生火、煤的自燃、偶然碰撞生火)北京人用火来做什么呢?(烧烤食物、照明、御寒、驱赶野兽)火的使用有什么样的意义呢?(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读第4页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这些说明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4.多媒体展示: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根据课本回答。三、山顶洞人1.读第4页最后一段,找出山顶洞人的生存年代和体貌特征。根据课本回答。2.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图和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比较两种居民的差别。3.读第5页第一、二段,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生活复原图及其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分析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学生根据课本回答。4.多媒体展示问题:动脑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顶洞人人的洞穴中发现海蚶壳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看的?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5.同学们看山顶洞人的生活想象图,想象山顶洞人一天的生活。山顶洞人已经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和捕鱼为生。人们进行狩猎活动,特别是捕获大而凶猛的动物,必须具有机智、勇敢和较强的组织性。这比采集活动复杂,是以前那种比较松散的群体难以应付的。这就要求有一个比较大而又稳定的团体,以便更好地互相协作,更有效地组织生产活动。因此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阅读“导入框”的内容思考:关于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并把它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能否给我们一些启示?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注意到了可食的食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的现象,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出现了。虽然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不可尽信,但自然界野生植物的生长过程给先民以启示,这一点应是确信无疑的。2.下面,我们阅读一下课本上所引的《白虎通》原文。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作工具,教民种植。那么,这里所说的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我们说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分、土壤、植被状况。这种地理环境直接影响到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下面,我们就先来看一下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同学们根据导读提纲阅读课文。课件展示导读提纲1.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他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特点?2.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他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特点?3.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他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特点?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1.请同学们看课本第7页“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明确:耜是最常见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装的柄叫耒。通常又把这种装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农业。在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稻秆、稻谷,这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种植水稻,而且这在世界历史上是最早的。2.让学生看课文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教师问:这说明了什么?3.让学生观察课文中“干栏式房屋”图,教师问:“这又能说明什么呢?”(学生讨论后回答)4.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家畜,以猪、狗、水牛为多。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从食物来源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野生植物果实为生,辅之以渔猎;而河姆渡人则有了比较固定的食物来源,即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从社会分工的情况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正处于最原始的社会发展阶段,没有明显的社会行业分工,而河姆渡人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之分。5.同学们,到现在为止,关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我们把河姆渡原始居民的主要成就写在黑板上:1.使用磨制石器、耒耜。2.种植水稻(世界最早)。3.建筑干栏式房屋,定居生活。4.挖掘水井,饮水方便。5.饲养家畜。6.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教师过渡:刚才,我们学了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历史,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把“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一目看一下,按照学习“河姆渡的原始农耕”一目的模式把相关知识点列出来。(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2)种植粟。(3)饲养猪、狗等动物,用渔具捕鱼。(4)食物种类丰富,粟(主)、鱼、肉、蔬菜(副)。(5)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6)制造彩陶,刻画符号。(7)纺线、织布、制衣。2.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半坡人建造的房屋式样有方、圆两种,通常为半地穴式,即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穴居发展而来的一种土木合筑的建筑。它以坑壁作墙基,在居住面和墙上涂抹草筋泥,抹平后烘烤使其变硬。墙壁依次安竖木柱,以支撑房顶。房顶用草木搭成,并且抹一层草筋泥,以便抵御风雨。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多为长方形,是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木结构建筑,它以竖立的木桩为底架,在木桩上铺梁搭木板,在木板上建长脊短檐房屋,房顶覆盖茅草,木构技术已相当成熟,梁柱间用榫卯接合。有了房屋,可以避风雨寒暑,防备虫蛇猛兽,定居比自然洞穴条件好多了。3.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三、大汶口原始居民1.教师过渡:刚才,我们学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历史,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把“大汶口原始居民”一目看一下,按照学习“河姆渡的原始农耕”一目的模式把相关知识点列出来。(1)农耕经济有很大发展,农具发达。(2)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进步。(3)陶器有黑陶、白陶,质量很好。(4)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2.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第一,农耕经济有了更大发展,财富增多,这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表现;第二,氏族首领凭借权利拥有较多的财富,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第三,人死后,私有财产随葬,企图继续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第3课华夏之祖【课程标准】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教学重点】黄帝——“人文初祖”。【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尧舜禹的“禅让”的含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以导入框的文字及插图直接导入新课,大家齐读第13页国父孙中山先生说过的一段话,“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悠悠五千年过去了,黄帝的形象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奋发图强,为人类作出更多的贡献。那么黄帝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对我们民族有过什么功绩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课华夏之祖。请同学们根据导读提纲阅读新课。课件展示导读提纲1.华夏族是怎样形成的?2.为什么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3.何为“禅让制”?4.夏朝是谁?在什么时间建立?夏的建立有什么意义?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炎黄战蚩尤1.指导学生打开地图册“涿鹿之战”和“炎黄战蚩尤”,在图上找到黄帝、炎帝、蚩尤部落的活动区域。2.阅读第12页后讲述“涿鹿之战”是怎么一回事?(对征战的双方、征战的过程、征战的结果作出解答。)3.引导学生对炎黄战蚩尤进行评价,教师总结归纳:经过涿鹿之战以后,黄帝、炎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我们世代把自己称为“炎黄子孙”。二、黄帝—“人文初祖”1.指导学生看教材第13页插图《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2.提出设问:“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阅读教材找出可以论证此结论的传说依据)3.动脑筋:你对上述神话有什么看法?认为哪些是可信的?哪些带有神话色彩?怎样看更科学?4.活动与探究:议一议,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远古传说有可能是夸大的,对它不可全信;只有对于其中已被实物佐证的部分,才能相信。历史事实则是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可以完全相信。三、尧舜禹的“禅让”1.黄帝以后,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先后有尧、舜、禹,那么他们是如何当上领袖的呢?2.什么是禅让制?3.什么样的人才会当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学生讨论后各抒己见)4.学生讨论第14页“动脑筋”:你觉得尧、舜、禹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你学习?(自由发言)5.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6.教师强调: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私有财产增多,阶级分化。漫长的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约公元前2070年)进入奴隶社会。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