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社会发展的规律一、选择题1.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必须要坚持和完善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其依据在于()A.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C.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消除社会基本矛盾D.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2.2015年7月1日,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两周年。针对“空巢”老人增多的社会现状,新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老年人,不常看望老人属于违法。新法新规定的出台蕴含的哲理有()①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②任何事物都包含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③通过质变就能实现事物的发展④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A.①②B.①④C.①③D.②④3.我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多次表明,中国改革要啃“硬骨头”。下面对改革认识正确的有()①改革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②改革是辩证的否定,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③改革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④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和内在要求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4.新一轮农村改革,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将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正式提上农村土地制度和产权改革层面,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农业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再一次推动农村生产力大释放,从而确保改革红利最大释放并用之于农。从哲学角度看,这表明()①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是农村改革的先导②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才能推动生产力发展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④农村体制变革是人民利益与社会规律性内在统一的要求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5.近年来,网络热词层出不穷,“依法治国”、“APEC蓝”、“任性”、“创客”等成为近期网络流行语,每一热词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这反映了()①物质和意识不可分离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③认识是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6.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全国人大常委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牢记历史、以史为鉴、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种对待历史的态度,是基于()①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物质性②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动机目的决定的③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④历史蕴含着现实社会的一般规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7.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决定从2014年10月1日起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这标志着存在了近20年的养老金“双轨制”的终结。这一改革的哲学依据是()①经济基础一定要与上层建筑的状况相适应的规律②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③改革是解决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唯一途径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8.当前,拥有私家车的人越来越多,我国正在迈向“汽车社会”。“汽车社会”的来临呼唤“汽车道德”,如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不酒驾等。从唯物史观看,“汽车道德”的出现体现了()A.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B.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9.羊年春晚《回家的路》、《当你老了》等歌曲所表达出的亲情、爱情和友情让亿万观众为之动容,也触发人们思考当今社会环境下对“家”、对亲人的感情寄托和文化情结。这表明()①社会矛盾主要靠调整社会心态来化解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体现和反映③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变化起推动作用④意识对精神状态和生理活动有调节作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0.伴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待财富的态度——从“不敢富”到“求富”;对待人的态度——从“物大于人”到“以人为本”;对待自然的态度——从“人定胜天”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思想观念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是()A.思维方式的变化B.政治体制的变化C.社会存在的变化D.社会意识的变化11.清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荣辱倒错,是当前腐败滋生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说明()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C.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D.社会意识有时候对社会存在起决定作用12.人们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某个方面看,这句话说明了每个民族或者国家的性格、记忆都密切地与当地的风景相关。水、土、光的分子都融入了人的身体和大脑,成了他们的血肉。俄罗斯的伏尔加河、德国的莱茵河、中国的长江、埃及的尼罗河都作为各民族的重要符号出现在各种意识形态报告中。从哲学角度看,这表明()A.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普遍联系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状况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二、非选择题13.法律要发挥作用,就需要全社会树立法治精神。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漫长的人治时期,这是造成当前我国公民法治精神淡薄的重要原因。但我们更要看到,人治赖以生存的小农经济基础已不复存在,法治国家所需内生动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有了巨大发展,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依法治国方略,这些都有利于法治精神的培育。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如何正确看待影响公民法治精神形成的因素。14.201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进入新常态的中国,改革进入深水期、攻坚期,也迎来了法律体系形成后的大修改、大完善期。近年来,我国修改完善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公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这将构建起让创造热情竞相迸发、创新动力充分涌流的制度环境,为激发发展活力、鼓励创新创造提供有力法律保障。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的有关观点,阐明我国修改完善法律的必要性。答案1-12DBCDCBDCCCCC13.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市场经济为法治精神的树立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从根本上有利于法治精神的形成。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由于漫长的人治传统,人治意识不可能随着人治赖以生存的小农经济基础的消失而消失。③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坚持依法治国方略有利于公民法治精神的形成。14.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改革进入深水期、攻坚期,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我国修改完善一系列法律法规既是适应新常态发展的要求,又为激发发展活力、鼓励创新创造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