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模拟试卷十一本试卷分第Ⅰ卷(客观题)和第Ⅱ卷(主观题)两部分。两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共50分)一、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角色∕角逐砥砺∕抵消载歌载舞∕载誉归来B.贝壳∕地壳和蔼∕暮霭锲而不舍∕提纲挈领C.和谐∕调和屡次∕步履称心如意∕拍手称快D.模块∕楷模誊写∕家眷呱呱坠地∕沽名钓誉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笔法闲熟,感情真挚。/文章如流水账,缺乏细腻的描写。/融感情于琐碎的细节中不作直接抒情,情却自然溢出。(摘自作文评语)B.贷款金额为叁拾肆万元,月底结算。/暂收定金伍佰元,余额货到验收合格后十日内付清。(摘自单据合同)C.我们都是虫,可我是萤火虫。/苦难是化了装的幸福。/不是忙到脚不沾地,是忙到脚没空儿粘地。(摘自教室板报)D.一期售罄,二期将出,敬请期待。/领衔浙江,独占鳌头。/创意至上,虚位以待,欢迎报名。(摘自招牌广告)3.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词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遍稽.群籍(查)抱疾方剧.(严重)少不更.事(更加)B.左睇.右盼(看)沸反盈.天(满)销声匿迹.(踪迹)C.天作之合.(配偶)面面相觑.(看)百无聊.赖(依靠)D.无动于衷.(内心)兴阑.人散(将近)生杀予夺.(剥夺)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谁能不信高科技会给人类带来福音?正因为这样,难怪骗子们也要浑水摸鱼,打出高科技的幌子了。B.如何才能让大家都富起来呢?关键的问题是知识在起决定性作用。知识的贫乏必然造成财富的贫乏,财富的充足往往是以知识的充实为前提的。C.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大型历史话剧《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剧场上演,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D.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A.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B.陶渊明早年曾经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C.抗洪救灾形势严峻,各级领导都坚守岗位,没有擅离职守,久假不归....现象,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D.五四时期,革命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奔走呼号....,奋不顾身,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不屈的斗争精神。6.下列各句修辞手判断有误的一是()A.我在青春时代所见的湖水——它虽然有那么多的涟漪,却并没有一条永久性的皱纹。(拟人)B.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夸张)C.许多俄国字本身就现出诗意,犹如宝石放射出神秘的闪光。(比喻)D.梦中有欢乐,也有痛苦;有亲情,也有离别;有成功,也有失落。(排比)7.下列各项中,对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蝉的隧道大都是深达四十厘米左右,圆柱形,根据土质而略有弯曲,但总近于垂直,上下畅通无阻,底端却是完全封闭的,形成了略为宽敞的地穴。(说明)B.又过了两年,大概正准备吃晚饭,偶然地,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久违的《五月的鲜花》。(抒情)C.读书时必须深思多问。只读而不想,就可能人云亦云,沦为书本的奴隶;或者走马看花,所获甚微。(议论)D.极目一望,江水平阔,浩渺如海,隔岸青螺数点,微痕一抹,出没于烟雨迷蒙中。(描写)8.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A.文化传统的全称大概是“文化的传统”,落脚在传统。B.只有在由本世纪所描绘的时光瞬间中,一个物种——人——才获得了有效力量去改变他所在世界的大自然。C.要服从作威就须不活,要贡献玉食就须不死,要被治就须不活,要供养治人者又须不死。D.虽然汉语对于外来语以意译为主,音译词(包括部分译音的)比重较小,但是数目也还是可观的。39.下列关于应用文的说法正确的是()A.新闻也叫消息,是报道社会上新近发生的重要事情或具有社会意义的事件时常用的一种文体,它有三性,即真实性、时效性和社会性。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B.计划有条文式和表格式两种;目标、步骤、措施是计划的三要素。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情况如有变化,可以加以补充或修订。C.广告词写作必须要实事求是,主题鲜明,追求新颖、高雅。篇幅不宜太短,语言要简洁明快。D.简报的报头部分包含简报的名称、编号、编发单位等内容。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语言的功能》先举了大量的实例论述了语言的表意和交流、记录和记忆、推动思想、煽情、修辞、心理、艺术、信仰等几大功能,后归纳为三方面功能——现实有用功能,生发和促进功能,浪漫功能,层次十分清晰。B.《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一诗中的“太阳”,不仅仅代表自然界中的一个星体,更重要的是它象征着一个崭新的富有生机的世界,象征着希望、光明、爱等生命中一切崇高美好的事物。C.《长江三峡》一文以激越奔放的感情,运用抒情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长江三峡雄伟、瑰丽、险峻的山川景色,热情地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不畏艰险、奋勇直前的革命精神,并启示人们: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一条前进途径,就能战胜困难险阻的生活哲理。D.《荷塘月色》一文以作者感情的变化(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为线索,通过对清丽柔美的月下荷塘、皎洁明亮的荷塘月色、幽淡清冷的荷塘四周等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不满现实,又想超脱现实,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感情。二、阅读理解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三大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一)梦是创作的一种源泉。冰心先生喜欢清晨写出好的作品,思绪仿佛由梦境中直接流淌出来,记下来,便是一篇好文章。《病榻呓语》、《我梦中的小翠鸟》、《我的家在哪里》这几篇公认的冰心近年的代表作都属于此类..。梦中有欢乐,也有痛苦;有亲情,也有离别;有成功,也有失败。它们是梦的经纬,它们织出了一个璀璨多彩的美丽黄昏,为永不止息的生命做了一个高大的天幕。冰心先生零零星星地告诉过我许多早年的故事,都和甲午海战有关。根据我的观察,她的这些故事迟早都会进入她的文章。类似的例子已经数不胜数。我相信,这大概已是一个4规律:大凡在思想里反复出现过的故事,十之八九离日后落在纸上形成文字已经不是太远了。我想,冰心先生说的那些故事....可能就是“大作品”中的一些可贵的单元,也许正是它们不止一次地引得老人号啕大哭吧。11.对“梦是创作的一种源泉。”一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A.“梦”是一种比喻的写法,事实上喻指的是冰心的一种人生追求,这种追求不仅“很精很美”,而且“博大”。近一个世纪所积累的“欢乐”“痛苦”“亲情”“离别”“成功”“失败”等生活素材,记下来便是一片好文章。B.梦中的事,是冰心的一种人生经历,近一个世纪的积累,值得写的东西实在太多。C.冰心经常做各种各样的梦,醒后回忆一下再写下来就能成文。D.梦中积累的素材很多,梦醒后再写下来就能成文。12.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A.选文第二段中的“此类”是指冰心在清晨写作,思绪仿佛由梦境中直接流淌出来,而写成文章。B.“那些故事”主要指的是包括其父母在内的有关甲午海战的故事。C.“大作品”三个字上的引号表示讽刺否定。D.“璀璨多彩的美丽黄昏”是指冰心丰富多彩的晚年。13.结合全文,下面对文章写作特色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冰心“爱做美梦,很美很精”,这恰是她那“永远追求完满和美好,永远充满朝气”的赤子之心的伟大创造,也是她爱国情愫的具体写照。B.文中运用了多层次的对比、烘托和渲染。如冰心一贯主张写短文,而选文中写到她要写一部大作品,这鲜明的对比有力地表现冰心试图尝试不同的创作风格的想法。C.文章以梦开头,以梦结尾,又以梦贯穿全文,浑然一体。中间设置了泪这一艺术表现的焦点,作为人物形象的传神写照,使文章的中心得到了集中有力的揭示。D.文章的语言质朴而又真挚,凝练而又形象,晓畅而又含蓄,作者或叙述,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时而娓娓而谈,时而慷慨激昂,时而节奏明朗,时而深沉隽永。(二)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那是我曾有过的生活吗。我真看见过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我真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那只鸟在叫。我真的沿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捣着地。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5便找到了回家的路。还有,我真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谁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吹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14.下列不符合本文文意的一项是()A.故乡,人出生、成长、生活与劳作的地方,不管它今后是否有用,也不管人是不是永远与它相伴,它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它烙上了人的印记,是人生活的物化。B.曾经经历的物之所以常常是人怀念的对象,说穿了,怀念的并不是物本身,而是怀念自己的过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自己过去的时间与历史的意义和价值。C.人活在世界上是需要对象来证明自己的,如同任何事物一样,自己并不能证明自己。证明来自他人,来自于自己生活过的地方,来自于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些都是人生命的痕迹。D.“内心的生存”包含了人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如果人“内心的生存”找不到依凭,那么就会产生空虚感和漂泊感,本文的“证据”、“村庄”、“家园”就是指人的精神依托。15.下列对选文第二、三段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这两句承接了上段,又开启下文。B.连续用了七个设问句来深刻表现“我”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即消失过去无法证明,细腻充分地表现了对故乡生活的深深依恋。C.连用六个“真的”,写出失去证据后的遗憾、懊悔及无奈。D.风“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是写有些经历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给人留下的深深的印象,非常细腻。16.结合课文,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A.本文是一篇有关故乡的散文,但它跟一般的乡思作品有明显的不同,作者没有过多地去抒写思乡之情,而是越过这种感情去进一步追问这种感情何以会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B.这篇散文在表现乡愁上独辟蹊径,其艺术的独创在于以一个迁移者的身份讲述(回忆)故乡的可爱,对故乡那一草一木的难忘。C.没有细节,就没有真实;没有细节就没有真实感人的力量。这篇散文之所以感人,与作者真实详细的细节描写是分不开的。D.全文按照无奈、怀疑、追悔的情感线索来写的,文中作者对故乡的物的记忆很有个性6化。(三)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这种力量不仅增大到了令人不安的程度,而且其性质亦发生了变化。人类对环境最可怕的破坏是用危险甚至致命的物质对空气、土地、河流和海洋造成污染。这种污染多数是无法救治的;由它所引发的恶性循环不仅存在于生物赖以生存的世界,而且存在于生物组织中,而这种恶性循环大都不可逆转。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化学药品是辐射线的凶恶但却被人忽视的同谋,它们共同改变着世界的根本性质――它的生物的根本性质。由核爆炸释放到空中的锶90以放射性尘埃的形式随雨水或漂浮物落到地球上,留在土壤里,进入地上生长着的草、玉米或小麦等植物体内,最后钻进人体,停留在骨骼里直到人死去。同样,喷洒在农田、森林或花园里的化学药品长期留在土壤中,进入活的生物体内,在一种毒害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