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区二模】上海市201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汇总中外比较[华东版][试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4届二模中外比较【14长宁二模】3.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古代东方与西方几乎同时期的思想界巨人。两者思想的最大差异是A.重视理性思维B.肯定人的价值C.强调爱好知识D.恪守等级秩序【14长宁二模】19.从文明史的角度看,鸦片战争是西方先进工业文明对中国落后农业文明的一次冲击。下列选项中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中国封建经济日益解体,新的经济因素产生并发展B.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逐渐沦为殖民地社会C.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特征D.西学东渐,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逐步深入,旧制度、旧观念备受冲击【14长宁二模】23.下表所示为1750年至1900年,中国与英美在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其中,造成这一时期中西制造业所占份额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世界工业生产相对份额(1750-1900年)(单位:﹪)年份1750年1800年1830年1860年1880年1900年英国1.94.39.519.922.918.5美国0.10.82.47.214.723.6中国32.833.329.819.712.56.2A.市场需求B.原料来源C.生产目的D.生产方式【14长宁二模】35.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在《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中写道:“我们不管是北京还是上海、台北、香港,在被全球化席卷而来,就是说那个浪冲过来,我们的脚站在那个沙滩里头,你要知道你的脚站的沙不完全从你的脚下整个被掏空,你一定还要有土壤。”据此,我们可以推知她对全球化的态度是A.全球化大潮可迎不可拒B.全球化要立足于本土化C.全球化将冲击本土文化D.全球化无异于洪水猛兽【14长宁二模】40.马戛尔尼来华的信息传递(25分)1792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马戛尔尼勋爵为正使的庞大使团出使中国,这是中英外交史上第一次正式的官方交流。以下两则材料,反映出双方信息传递的差异。材料一:中方官员翻译稿英吉利总头目官管理贸易事百灵谨禀请天朝大人钧安,敬禀者我国王兼管三处地方,向有夷商来广贸易,素沐皇恩,今闻天朝大皇帝八旬万寿,未能遣使晋京叩祝,我国王心中惶恐不安,今我国王命亲信大臣,公选妥干贡使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唯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材料二:英方所要表达的原意最仁慈的英王陛下听说:贵国皇帝庆祝八十万寿的时候,本来准备着英国住广州的居民推派代表前往北京奉申祝敬,但据说该代表等未能如期派出,陛下感到十分遗憾。为了对贵国皇帝树立友谊,为了改进北京和伦敦两个王朝的友好往来,为了增进贵我双方臣民之间的商业关系,英王陛下特派遣参议官、贤明干练的马戛尔尼勋爵作为全权特使代表英王本人谒见中国皇帝,深望通过他来奠定两者之间的永久和好。——以上材料均选自《信息传递与中国传统官僚的政治心理》问题:(1)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2分)(2)比较上述材料,概括两个文本的内容差异。(8分)(3)你如何理解中方官员的翻译?(15分)(1)中国正处于农业文明的最后辉煌时期,英国正处于工业文明开始时期。(2分)(2)中方官员并没有严格按照原意进行翻译,而是进行了夸大,并加入了自己的观点,如“素沐皇恩”、“惶恐不安”等(2分:观点1分,史实1分);英方的原意体现出平等观念,中方的翻译体现出等级差异,如将英方称“夷”、以及“表慕顺之心”等(3分:观点完整2分,史实1分);英方的目的是为了增进商业关系,而中方翻译稿则说是“带有贵重贡物”、“贡使”、“施恩远夷”等,体现朝贡关系(3分:观点完整2分,史实1分)。(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评分项一:观点(4分)水平1:能够从两个文稿的比较诠释中提出核心观点。(4分)·中国官员的欺骗行为,体现了对西方世界的无知,以及东方农业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与资本主义君主立宪政体、闭关锁国与对外开放政策的不同;是中国传统官僚忠君、明哲保身思想和朝贡贸易体系下封闭自大心态的反映。水平2:能依据材料就中方翻译提出表层观点。(2分)·中方翻译存在主观故意,是当时中国封建专制、闭关锁国的国情导致的。水平3:脱离材料,或罗列材料,复述教科书的观点。(1分)水平4:无观点,或观点与文本无关。(0分)评分项二:史实(4分)水平1:能提取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所处的背景、立场等史实建立联系。(4分)水平2:能从材料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3分)水平3:能从材料中提取直接的信息。(2分)水平4:没有使用材料信息。(0分)评分项三:论述(5分)水平1:能够进行深刻的论述。(5分)水平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3分)水平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1分)水平4:回避问题(0分)评分项四:组织(2分)水平1:叙述成结构(2分)水平2:叙述连贯通顺(1分)水平3:仅能罗列史实(0分)注:有观点而无史实者,不给分。2014长宁二模小论文范文1中方和英方对于同一新建的不同诠释,所折射出的是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工业文明,同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给自足小农文明在外交文明的博弈下,所表现出的截然不同的理念。同时,中方官员带有主观色彩领导的翻译稿中,也将中国数千年来凌驾于其余文明之上的优越感,和天朝大国笼罩的自矜心态暴露于纸上,也使日后中国早西方强权打压下的究极祸根跃然纸上。首先,中方官员对西方官员新建中信息所做的一定修改来自于两国当时所处的文明之迥异。而背景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对于外交理解的分歧。如材料所说,英方要表达的原意是:“为了改进北京和伦敦两个王朝的友好往来,为了增进贵我双方臣民之间的商业关系。”可以表现西方开始了工业革命,生产力的发达和产品的大规模生产推动其亟需寻求同等互惠的海外市场得以获利,同时新航路开辟后的海外殖民和毛衣也让英国具备了更长远的海外眼光。反观中国,中方试着翻译如材料中所说:“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而中方这般对原件的曲解也来自中国自明朝开始的朝贡贸易。朝贡体制下是其他国家向中国表朝服之意,而中国长期处于朝贡贸易的主导下,使自然经济将这类上下尊卑差异的贸易政策视为发展中不动之规则,顺理成章将英方的平等贸易异议为朝贡,加上海禁政策使得中方对外界变化趋于茫然,自然同英国在外交、贸易平等化中的认识程度高下立制。此外,新建的译文差异也来自于中国的官僚心态在天朝大国庇佑下固步自封的心态。如材料所言,中方将英件中“最仁慈的英王笔下”改为“贸易事百灵谨禀请天朝大人钧安”一方面是在皇帝面前粉饰太平,通过修改来时英使得新建显得更为恳切,同时也是一种虚妄的自我标榜,通过改变英使的口吻来表现本国国力之强大,自身作为官僚,身处常年的文明优越感下,并未能及时察觉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对本国带来的威胁,使廷臣成为了中国封建天朝大国的强有力的代表。而这种自矜甚至延至日后洋务运动,中国的封疆大吏仍认为中国的文明和制度其有不可取代性而使万变不离封建其宗,也使封建主义对于官僚阶级的荼毒跃然纸上。中国和英方对于同一件事务的不同表达表现了在文明和发展差异上思想的两极化,而这样的鸿沟又因后世之发展而更加拉开了悬殊,造成了先进的西方和落后的东方,也为日后中国在近代强国御侮道路上的多桀和曲折探索埋下伏笔。范文2中方官员的译文虽保留英方信件的意愿,但其中所选用的词汇语言则完全抹杀了英方平等通商的希望根据这两封信件的差异体现了当时中国官员在闭关锁国国策下“天朝上国”心态自居的落后心理,也从侧面表现出了在18世纪末期世界各国争相崛起的历史环境下中国的固步自封的保守心态,严重影响了中国发展进程,为后世中国的落后局面埋下隐患。根据中方官员的译文,其中“夷”来称呼英国和“请钧安”“素沐皇恩”“惶恐不安”词汇的使用,表明了中方仍以天朝上国的心态自居,中国自明清以来的朝贡贸易体系,使得中国臣民认为“天朝上国无奇不有”源自中国大河文明起源的封闭性保守性,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得百姓拥有稳定的食物来源和生活保障,以此产生盲目排外的心理,且在中方统治者眼中中国的国力一直处于强盛地位,为防止西方文化的入侵和稳固政治的意识,中国自乾隆后期便采取了闭关锁国的国策,相较同一时代的,由于海洋文明的自主性开放性和国家重商主义的政策的推行,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积极向外拓展,借助工业革命向外寻找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国力上升,而中国则因为封闭落后而错失了工业发展的机会,为后世被动挨打局面埋下伏笔。另外,中西方译文的不同也体现了中西方思想文化的不同,中方固有的封建思想,使人们思想曲玉禁锢,而明清时期的文化专制,使中方思想落后保守,而西方在城市复兴,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崇尚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使得中西方在文章的措词上产生很大的不同。综合上述原因可见,中西方译文的差异,不仅来自于国家政策的采取还来自于国家固有传统文化的差异性与思想的开放程度,而正是因为这种不同使得中西方后期的文化发展。经济政治发展产生重大差异。范文3中方官员对英方使者的原话翻译并没有从属愿译,实则改动了较多内容。一方面体现了清廷天朝上国,锁国闭关的无知落后心态,另一方面也凸显了中西双方的差距所在展现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差异性。从翻译文看来,中方官员一直将英方视为“夷”,将中方捧为“天朝”,不仅体现清政府自大傲慢的心态,还可看出中方的无知。自康乾盛世以来,中国虽以小农经济自居,但经济发展仍为迅速。因此闭塞的封建经济造就了清朝天朝上国的自大心态。“夷商”.“施恩远夷”说明清廷将英视为我国藩属国,“天朝大皇帝”与“王心中惶恐不安”体现清朝官员扭曲翻译,对皇帝的极力奉呈。正因为清廷自大的无礼心态,反映了封建小农经济的闭塞性和落后性,也为中西差距拉大埋下隐患,同时也使清朝人和井中之蛙,对外茫然无知。再则,与原文比对,中方官员删去了部分内容,而这些内容正有力地体现西方国家在同一时期已迈向发达的工业文明,与东方形成巨大落差。中方官员并没有翻译“增进贵我双方臣民之间的商业关系”等关于英方想与中国进行平等,持久的贸易关系。与当时英国国情相结合,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极需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因此着眼于亚洲大国的中国,希望来往通商。但中国封建小农经济自居下,对平等的贸易根本无法接受,因此没有翻译实为婉言拒绝。由此,可以看出工业文明中的先进性与封建小农文明中的落后性形成巨大反差,也体现就文明与新文明交融时的矛盾所在。中方官员没有实实在在地翻译英方原意的事实中,不仅反映清廷的自大,无知,也体现封建经济的落后性。相反,工业文明的渗入,也为日后鸦片战争爆发埋下隐患,预示旧文明终将被新文明取代。范文41972年,英国派遣马戛尔尼为首的庞大使团出使中国,希望同中国进行友好的商业贸易,却被中国视为蛮夷之地来华朝贡,这是两种经济体制发展之后带来的差异,同时也是中国在世界已开启工业化进程后仍然无动于衷,最终导致落后挨打的体现,帮助我们研究中国在19,20世纪被他国侵略的深层次原因。马戛尔尼来华,中方对此的翻译书体现了中方骄傲自大的心态,以及中国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所带来的弊端。如材料中所说“英吉利总头目官管理贸易事百灵,谨禀请天朝大人钧安”,而在英方书信中却是“最仁慈的英王陛下所说”,两者在对英王的称呼上就出现了差异,体现了中方在看待英方来华时,以一种骄傲自大的心态看待英国这一行为,并将其视作蛮夷,而非平等对待。“素沐皇恩”,“带有贵重贡物进贡天朝大皇帝,以表顺幕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而英方书信又是截然不同的写道“为了改进北京和英国的友好往来,为了增进贵我双方臣民之间的商业关系”,两者将通商目标作了一个不同的解释,英方以为他们进华访问是为了与中国平等的进行贸易访问,增进两国人民友谊,同时促进双方经济发展,而中国却将其视作朝贡贸易,两者这样的差距显然是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1792年,英国已展开工业革命,工业得到巨大发展,而中国在乾隆之时却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规定只许一口通商,导致中国人民走向世界开始了解西方工业科学技术与文明,沉迷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而无法自拔。可见,中方书信的翻译体现了中国为小农经济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