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听课、记忆与测试》补充答案-生物化学—听课、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生理学——听课、记忆与测试》补充答案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前馈:干扰信号在作用于受控部分引起输出变量改变的同时,还可以直接通过感受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使在输出变量未出现偏差而引起反馈性调节前,就得到纠正。这种干扰信号对控制部分的直接作用,就称为前馈。2.正反馈:在反馈控制系统中,若反馈信号能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3.负反馈:在反馈控制系统中,若反馈信号能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负反馈。4.反馈:受控部分不断将信息回输到控制部分,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对受控部分的活动进行调节,这一过程称为反馈。5.自身调节:是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6.神经分泌:下丘脑的一些神经细胞也能合成激素,其随神经轴突的轴浆流至末梢,由末梢释放入血,这种方式称为神经分泌。7.旁分泌调节:体内某些组织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可由组织液扩散作用于邻近的细胞,调节这些细胞的功能活动,称为局部性的体液调节或旁分泌调节。8.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特殊的化学物质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9.反射弧: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10.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反射。1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的调节称为神经调节。12.稳态: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13.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称为内环境。14.普通生理学:是以细胞及构成细胞的分子为研究对象,观察其亚微结构的功能和细胞内生物分子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的科学。15.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问答题1.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的作用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如兴奋→抑制。其意义是使机体功能活动及内环境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2.体液调节包括:①全身性体液调节,调节物质主要是激素,特点是缓慢、广泛、持久,调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功能。②局部性体液调节,调节物质是某些代谢产物,如CO2、乳酸、腺苷等,特点是较局限,作用是使局部与全身的功能活动相互配合和协调。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名词解释1.易化扩散: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2.阈强度:固定刺激的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于某一适当值,引起组织或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3.阈电位:能触发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4.局部反应:可兴奋细胞在受到阈下刺激时并非全无反应,只是这种反应很微弱,不能转化为锋电位,并且反应只局限在受刺激的局部范围内不能传向远处,因此,这种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其本质是一种去极化型的电紧张电位。2问答题1.载体与通道转运物质相同之处:①顺化学梯度;②被动转运;③不耗能;④有特异性。不同之处:载体转运有饱和性,而通道转运无饱和性,并且通道转运受通道闸门(通透性)的影响。2.肌丝滑行学说认为,骨骼肌的收缩是肌小节中粗、细肌丝相互滑行的结果。基本过程是:当肌浆中Ca2+浓度升高时,肌钙蛋白即与之相结合而发生构形的改变,进而引起原肌凝蛋白的构形发生改变,至其双螺旋结构发生某种扭转而使横桥与暴露出的肌纤蛋白上的结合点结合,激活横桥ATP酶,分解ATP获得能量,出现横桥向M线方向的扭动,拖动细肌丝向暗带中央滑动。粗、细肌丝相互滑行,肌小节缩短,明带变窄,肌肉收缩。当肌浆网上钙泵回收Ca2+时,肌质中Ca2+浓度降低,Ca2+与肌钙蛋白分离,使原肌凝蛋白又回到横桥和肌纤蛋白分子之间的位置,阻碍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出现肌肉舒张。3.刺激必须达到3个有效量,即一定的刺激强度、足够的作用持续时间、适当的强度-时间变化率,才可成为有效刺激引起可兴奋细胞兴奋。4.“全或无”现象是单一可兴奋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一种特征。即在阈下刺激时该可兴奋细胞不发生扩布性动作电位,仅产生局部电紧张电位,而一旦刺激的强度达到阈值之后,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再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即产生最大的动作电位,且动作电位沿细胞膜扩布时,其大小不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5.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区别:局部电位动作电位刺激强度阈下刺激阈上或阈刺激传播特点电紧张性扩不减衰性扩布电变化特点有(时间、空间)总和现象无总和现象第三章血液名词解释1.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2.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红细胞在第1小时末下沉的速度,即以血浆柱的高度来表示。3.血清:指从凝血块中析出的液体部分。4.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5.血型:指血细胞膜上所存在的特异抗原的类型。通常所谓血型,主要是指红细胞血型,根据红细胞膜上凝集原进行命名。问答题1.细胞外液是细胞浸浴和生存的液体环境,亦称为内环境。其生理意义:一是参与机体代谢的各种酶均需适宜的温度、酸碱度和一定离子浓度;二是对维持机体细胞形态和功能也起重要作用。2.血浆渗透压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晶体渗透压,主要由NaCl形成;另一部分是胶体渗透压,主要由清蛋白形成。其生理意义: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维持血浆和组织间的水平衡。3.其基本过程: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因子Ⅱ转变为凝血酶;③因子Ⅰ转变为纤维蛋白。4.纤维蛋白溶解是指体内纤维蛋白和因子Ⅰ水解的过程。基本过程包括:纤溶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降解。其作用是清除体内多余的纤维蛋白块和血管内的血栓,使血流通畅,保持血管内血液处于液态。5.血型是指血细胞膜上的特异抗原类型。在ABO血型系统中,红细胞膜上有两种抗原:A凝集原和B凝集原。根据红细胞膜上凝集原不同,将血型分为四型:红细胞膜上仅有A凝集原者为A型;仅有B凝集原者为B型;两者均有者为AB型;两者均无者为O型。ABO血型系统中有“天然抗体”,即出生半年后,血浆中出现抗体,对抗自己所没有的抗原。A型血的血浆中有抗B抗体;B型含抗A抗体;AB型不含抗体;而O型则含有两种抗体。第四章血液循环名词解释31.窦性心律:指在窦房结所控制下的心脏节律性活动。2.期前收缩:心室肌被一次额外刺激所引起的一次提前的兴奋和收缩,因该次兴奋和收缩是在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到达之前,故又称早搏或期前收缩。3.心输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排出的血液总量,称为每分输出量,即心输出量。4.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舒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5.心指数:一般是指在安静和空腹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问答题1.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去极和复极过程分为5个时期:①0期:去极过程,其形成机制是由于Na+快速内流所致。②复极1期:由K+为主要成分的一过性外向离子流所致。③复极2期:由Ca2+负载的内向离子流和K+携带的外向离子流所致。④复极3期:K+外向离子流进一步增强所致。⑤4期:又称静息期,此期膜的离子主动转运作用增强,排出Na+和Ca2+,摄回K+,使膜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静息时的状态。2.房室交界处兴奋传导速度较慢,使兴奋通过房室交界时,延搁的时间较长,称为房-室延搁。其生理意义是心房和心室不会同时兴奋,从而保证心房、心室顺序活动和心室有足够充盈血液的时间。3.微循环的通路有:①直捷通路,其作用是使一部分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经静脉回流心脏。②迂回通路,是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③动-静脉短路,对体温调节有一定作用。4.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有:①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②心肌收缩力量;③体位改变;④骨骼肌的挤压作用;⑤呼吸运动。5.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1)每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增多时,射入动脉的血量增多,收缩压升高。由于收缩压升高,使血流加速,使舒张期末大动脉内存留血量增加不多,故舒张压升高不明显而脉压加大。(2)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则心输出量增加,动脉血压升高。由于心率加快心舒期缩短,心舒末期主动脉内存留血液增多,故舒张压升高明显,脉压减小。(3)外周阻力:若心输出量不变而外阻力增大时,主要以舒张压升高为主。(4)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大动脉管壁的可扩张性和弹性具有缓冲动脉血压的作用,可使脉压减小。(5)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关系:正常情况下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是相适应的,由于失血使循环血量减少时,可致血压下降;如果循环血量不变,血管容积增大时,血压亦下降。6.当动脉血压在8.0~24.0kPa(60~180mmHg)范围内波动时,可通过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维持动脉血压相对恒定。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和主动脉壁被进一步扩张,压力感受器兴奋增强,经窦神经(吞咽神经)及主动脉神经(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心血管中枢冲动增多,从而使心交感中枢和缩血管中枢紧张性降低,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升高,于是心交感神经传出的冲动减少,心迷走神经传出的冲动增多,结果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另一方面,交感缩血管神经的传出冲动减少,使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由于心输出量减少和外周阻力降低,导致动脉血压降低。因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使血压降低,故称为减压反射(降压反射)。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所受刺激减弱,通过减压反射减弱,使血压回升。减压反射的生理意义是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恒定。第五章呼吸1.胸内负压:指胸膜腔内的压力。在平静呼吸过程,因其比大气压低,故叫胸内负压,主要由肺回缩力所形成。2.肺泡通气/血流比值:指肺泡通气量(VA)与每分钟肺血流量(Q)的比值,正常为0.843.胸式呼吸:以肋间外肌活动为主要动力而致胸廓运动明显,腹壁运动不明显的呼吸称胸式呼吸。4.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加上肺泡无效腔则为生理无效腔。由于正常肺泡无效腔容积不大,故生5.血氧饱和度:血红蛋白氧含量占血红蛋白氧容量的百分数,叫做血红蛋白氧饱和度。通常叫做血41.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全过程包括:①外呼吸:指在肺部实现的外环境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包括肺通气和肺泡气体交换。②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③内呼吸:指细胞通2.左移表示:在同样PO2下,血氧饱和度增加,即Hb与O2的亲和力增加,不易放出O2。右移表示:在相同PO2下,血氧饱和度比正常低,即能放出较多O2。3.肺扩张反射是指肺扩张时抑制吸气而产生呼气的反射。其感受器位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平滑肌中,传入冲动沿迷走神经到达延髓,抑制呼气中枢的活动,发生呼气。该反射可使吸气不致过深过长,防止肺过度扩张,同时也促使吸气及时转为呼气,参与节律呼吸的形成。4.外周化学感受器指颈动脉体和主动体化学感受器,它们对血液中PO2、PCO2和〔H+〕变化敏感,当主动脉中PO2降低,PCO2升高或〔H+〕升高时,感受器兴奋,传入冲动增加,反射性使呼吸加深加快。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主要对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H+〕敏感,CO2也可刺激它,但不感受低O2刺激。5.CO2对呼吸有很强的刺激作用,当吸入气中CO2浓度增加,并小于7%时可使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但当吸入气中CO2浓度超过7%时,会引起CO2在体内堆积,呼吸受到抑制。CO2是调节呼吸的重要化学因素,可使呼吸运动与代谢相适应,在一定范围内,对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性是必要的。第六章消化和吸收名词解释1.胃肠激素:胃肠道黏膜内的内分泌细胞分2.容受性舒张:当吞咽食物时,食物刺激咽、食管、胃壁牵张感受器,反射性引起胃底和胃体部肌肉松弛。3.胆盐的肠肝循环:肝细胞分泌的胆盐排入小肠后,绝大部分由回肠末端吸收,经门静脉回肝脏的过程。4.内在神经丛:指从食管中段到肛门的消化管壁内神经分布,由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组成。5.黏液-碳酸氢盐屏障:是胃黏液与HCO3-1.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①对化学、机械牵张和温度刺激较敏感;②紧张性收缩;③自动节律性运动;④伸展性。2.胃酸的主要生理功能如下:①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提供所需酸性环境;②使食物中蛋白质变性,易于分解;③杀灭和抑制随食物入胃的细菌;④胃酸进入小肠后促进胰液、小肠液和胆汁的分泌;3.小肠的运动形式及生理意义:(1)紧张性收缩,是其他运动的基础。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