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4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人民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课时作业4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革命”一词的古义是变革天命,即顺应天命改朝换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赋予“革命”以现代意义,其含义是()A.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恢复汉人的统治B.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实现民主平等,消除贫富不均C.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近代美国式的社会D.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近代法国式的社会【解析】孙中山“革命”含义应从孙中山所倡导的三民主义来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主张,民族即以暴力方式推翻满洲贵族统治;民权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平等的共和国;民生即要消除贫富不均。故B项正确。【答案】B2.(2016·杭州一模)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材料中的观点主要体现了()A.自由主义B.民族主义C.民权主义D.民生主义【解析】“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具体来说,土地国有,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节制资本,发展“国家社会主义”。【答案】D3.(2016·北京模拟)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对当时革命形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下对其影响的阐述,正确的是()A.指明了民族民主革命的目标B.促成了民主自由思想的产生C.促成了民主革命团体的形成D.感召了立宪派转投革命阵营【解析】孙中山于1905年《民报》发刊词阐述了三民主义,对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产生深远影响,故A项正确;近代中国民主自由思想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故B项错误;1894年兴中会为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早于三民主义,故C项错误;立宪派转投革命阵营则是在1906年预备立宪之后,故D项错误。【答案】A4.(2016·江苏联考)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是()A.武装夺取政权B.走十月革命道路C.建立责任内阁D.实行新三民主义【解析】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人,采用革命方式武装夺权,其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十月革命性质不同,故排除A、B两项;责任内阁在中华民国初期已实行过,与题干不符;1924年,孙中山在接受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后,把三民主义改造为“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故“这个办法”是指新三民主义,D项正确。【答案】D5.(2016·信阳模拟)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宣言》中指出:“前代革命虽起于民众,2及其成功则独夫取而代之,不复与民众为伍。今日革命则立于民众之地位,而为之向导,所关切者民众之利益,所抒发者民众之情感……故革命事业由民众发之,亦由民众成之。”在此,孙中山阐释了()A.民主革命的最终理想B.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C.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D.民主革命失败的根源【解析】据题干“革命事业由民众发之,亦由民众成之”的信息,可见孙中山认识到革命必须动员广大民众,故C项正确。孙中山民主革命的最终理想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民主革命失败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在材料中都未体现,A、B、D三项错误。【答案】C6.(2016·中山调研)“20世纪初一些进步报刊作者的署名:卢骚之徒、卢梭魂、亚卢(亚洲卢梭)、平等阁主人、竞平、人权、民友……”。这则材料反映出20世纪初中国思想文化界()A.卢梭的思想占主导B.西学东渐,崇洋媚外C.民主共和思想传播D.君主立宪思想占主导【答案】C7.(2016·常德模拟)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他的)民族主义里,有德意纳粹与法西斯精神之优点,而无其缺失。民生主义里,有苏俄共产政权向往之长处,而无其偏病。民权主义又把英美政党代议制度之理论,释回增美。”在钱穆看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A.是一个西方思想的大杂烩B.脱离中国传统政治,是全盘西化的产物C.合乎世界政治新潮流D.实现了中国传统政治与西方政治的完美结合【解析】据材料信息“有德意纳粹与法西斯精神之优点,而无其缺失”“有苏俄共产政权向往之长处,而无其偏病”“把英美政党代议制度之理论,释回增美”,可见钱穆认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不仅吸取外国政治的优点,且进一步发展,合乎世界政治新潮流,故选C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将中国传统政治与西方政治相结合,并没有全盘西化,A、B两项错误;D项中“完美结合”的说法不妥,排除。【答案】C8.(2016·惠州调研)下图为1912年2月15日孙中山率南京临时政府官员拜谒明孝陵(朱元璋陵寝)。在祭文中,孙中山向“我高皇帝在天之灵”报告“光复汉室”的喜讯,并且说,能够取得这一胜利,正是靠“我高皇帝在天之灵”的启迪所赐。这说明()A.革命派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B.朱元璋的反元事迹激励了革命派3C.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D.三民主义的目标已经实现【解析】孙中山等革命派认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光复汉室”,虽然反对满族压迫,但是也反映出大汉族主义的倾向与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故选A项。革命派利用朱元璋反元来激发民众的反满情绪,制造社会舆论,两者不存在继承关系,B项错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与材料突出的反对满族压迫不能等同,C项错误;辛亥革命只实现了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胜利,D项错误。【答案】A9.(2016·邢台模拟)孙中山在遗嘱中说:“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个遗嘱的原则与孙中山以下哪一主张一致()A.同盟会的章程和纲领B.三民主义C.三大政策D.新三民主义【解析】从题干材料中的“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说明孙中山的联俄政策,属于三大政策的内容。新三民主义内容更为广泛,就本题来说,C项为最佳选项。【答案】C10.(2016·天津质检)“中华民国就像是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河岸上嘲笑我。……我目前正在改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工人参加进来。……为了谋求社会的根本改革,还要努力唤起民众觉醒……”。孙中山在1922年的这段话反映了()A.孙中山认识到中国革命要取得成功,必须联合苏俄,发动民众B.孙中山要消灭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C.孙中山主张用暴力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D.孙中山顺应时代潮流发展,不断追求真理【解析】“更多工人参加进来”说明孙中山思想的转变,提出了三大政策,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显示消灭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目标,故B项错误;1922年清政府已经被推翻,故C项错误;题目要求对史料的解读,而非评价,故D项错误。【答案】A11.(2016·济南模拟)1923年,孙中山在《中国革命史》一文中曾自述其思想的传承:“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其中“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主要是指()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主主义【解析】“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意即是从中国社会中已存在的思想继承而来,只有民族主义,故A项正确;民权主义属于“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故B项错误;“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是指民生主义,故C项错误;民主主义不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故D项错误。【答案】A12.(2016·金华联考)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这则材料表明孙中山()4A.阶级属性发生改变B.完全接受了中共的革命主张C.革命策略有所调整D.认为中国的出路是社会主义【解析】孙中山提到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国富民穷,贫富差距悬殊的虚假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即通过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改善民众的生活,确立了“扶助农工”的政策,革命策略有所调整,故C项正确;孙中山仍然是资产阶级革命家,认为中国的出路是资本主义,不可能完全接受中共的革命主张,故A、B、D三项错误。【答案】C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材料三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和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孙中山《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1924年1月材料四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孙中山改造中国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为了实现材料三所述的“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有哪些?(4)从孙中山的上述讲话中,你能感受到他的哪些革命精神?【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为中国民族独立、民主富强的努力。第(1)问,第一小问把握材料一中的“维新”;第二小问中把握材料中“革命”即可。第(2)问,把握材料三中的“妥协”“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等即可。第(3)问,结合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相关知识回答。第(4)问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5【答案】(1)目的:促使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或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变化:维新变为革命。(2)原因:革命派向反革命势力及帝国主义妥协;缺乏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坚强的革命政党的领导;国内各种反革命势力联合并与帝国主义勾结;革命党人当时没有认清袁世凯的反动本质而拱手将政权交给袁世凯。(3)重大发展: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客观原因:苏联的帮助(或受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影响。(4)毕生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与时俱进,不断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百折不挠的崇高的革命精神。(言之有理,均可)14.(2016·山西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国民党一大宣言通过后,孙中山作了《对于国民党宣言旨趣之说明》,指出通过这个宣言“是本党成立以来破天荒的举动”“表明以后革命与从前不同。前几次革命,均因路上与军阀官僚相妥协,相调和,以致革命成功之后,仍不免于失败”。……对内“要把军阀来推倒,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来解放”;对外“要反抗帝国主义,将世界受帝国主义所压迫的人民,来联络一致,共同动作,互相扶助,将全世界受压迫的人民都来解放”。——李时岳《孙中山与中国民主革命》材料二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是分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认为宣言的通过“是本党成立以来破天荒的举动”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晚年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认识与毛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