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加官是汉武帝发明的官制。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多至数十人。虽无职掌,谓之宿卫(近在皇帝身边),讲议朝政,奉诏治事。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下列对于该机构权力的理解准确的是()A.以中御外,加强皇权B.参与机要,取代相权C.位高权重,掌控决策D.废除丞相,皇权独揽【解析】所加官员成为皇帝的亲信,汉武帝通过他们“讲议朝政,奉诏治事”,形成新的“中朝”决策机构,以制衡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加强皇权,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汉朝史实明显不符,排除。【答案】A2.(2016·临沂质检)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解析】隋唐建立的三省六部制在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草拟、审议和执行,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三省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决策失误,故选A项。【答案】A3.(2016·济南模拟)《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如下图所示)。这一体制()A.吸取前朝教训,否定了秦的郡县制度B.巩固专制统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王国相对独立,直接威胁了专制皇权D.管理体系多样,发展了中央集权制度【解析】图示是汉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它是在吸收秦朝郡县制基础上实行的制度,故A项错误;郡国并行制中封国势力较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B项错误;封国中王国独立,容易与中央形成对抗,故C项正确;郡国中王国独立性较强,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发展,故D项错误。【答案】C4.(2016·广州模拟)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及唐代制度时说,在地方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这两种制度”是指()A.分封制和郡县制B.郡县制和三省六部制2C.科举制和郡县制D.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解析】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管理制度,郡县制是秦汉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故A、B、C项错误;唐代“地方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是科举制,“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是三省六部制,并且两种制度对中国传统政治影响深远,故D项正确。【答案】D5.(2016·湖南联考)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意味着()A.宰相行政效率不断提高B.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C.相权对君权的制约加强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解析】题目涉及中书、枢密院和三司之间的分权,这反映了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故选B。【答案】B6.(2016·武汉质检)“至元十三年,初置江淮行省,治扬州。二十一年,以地理民事非便,迁于杭州。二十二年,割江北诸郡隶河南,改曰江浙行省,统有三十路、一府。”该材料可证实的史实有()①元朝行省的管理区域时有变动②路和府是元朝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③元朝在全国共分设了十个行省,江浙行省是其中之一④元朝的行省设置和调整由中央政府决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题干并未说明元朝设置行省的数量,且初置的是江淮行省,后才改名为江浙行省,③不可证实,故选C项。【答案】C7.(2016·深圳模拟)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C.钳制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解析】解读题意,在地方设立行省,维持复杂的局势,大量任命官员,使行省有诸侯的形制却没有诸侯的权力,故B项正确;题中没有涉及选官,故A项错误;行省不局限于边疆,钳制边疆地区片面,故C项错误;题中没有涉及减少财政内容,故D项错误。【答案】B8.(2016·揭阳测试)“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宋代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A.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B.加强集权导致地方贫弱C.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D.宋代实行三权分立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运用信息的能力。首先判断,材料提及的制度是宋代的3二府三司制,然后依据所学知识,这种中枢权力机构设置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最后由材料得出,它的设置使得“财已匮”“民已困”却仍旧“不已”,由此得出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故C项正确。【答案】C9.(2016·襄樊模拟)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的是()A.虚君实相,实行君主立宪制B.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C.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尤为突出D.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缺一不可【解析】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唐宋时期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威胁到皇权,因此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尤为突出,故C项正确;唐宋时期实行的仍然是专制政体,故A项错误;宰相参与讨论军国大事,皇帝是国家的实际决策者,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C10.(2016·湖北联考)《元史·百官志》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据此判断元代行省()A.掌地方军政大权,且不受中央节制B.具有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最高行政机关的双重性C.否定了秦汉以来的郡县制D.延续了北宋以来“强干弱枝”的行政管理体系【解析】由“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可知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且拥有较大的权力;“与都省为表里”,说明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必须接受中央的节制,故A项错误,B项正确,D项错误;由行省“统郡县”可知其并没有否定秦汉以来的郡县制,故C项错误。【答案】B11.(2016·湖北联考)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B.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C.世卿世禄到选贤任能的转变D.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解析】“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是启创立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故A项错误;从梁启超的论述可以看出,“……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实现了血缘国家向地域国家的转变,故B项错误;“汉朝的革命”主要是实行察举制,实现了选贤任能,改变了汉以前的世卿世禄制,故C项正确;实现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的是秦朝,故D项错误。【答案】C12.某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许多方面“大体接近近代社会价值取向”。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是()A.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4C.科举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D.科举制可提高官员文化水平【解析】题干主旨是科举制度接近近代社会价值取向,近代社会价值取向的重要表现就是打破专制特权,实行民主政治,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是近代社会特有的价值取向,排除。【答案】B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2016·哈尔滨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太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材料二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材料一、二摘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三(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摘自樊树志《国史概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战国至隋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注意获取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及分析教育与选官的联系;第二小问实则比较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两种选官制度的共同点,可从选拔方式、目的和特点等方面分析比较。第(2)问第一小问,可结合材料二信息从科举制的作用、选拔方式和发展状况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等信息中综合概括。【答案】(1)说明:汉代官僚政治得以发展,孝廉成为人们做官的主要途径,太学兴起和考试做官,进一步打破了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统治阶级通过察举制、太学考试等制度,建立起专业的文官集团。相同:其目的都是选拔人才;都呈现制度化趋势;都是从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2)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14.(2016·南通模拟)中央集权制是国家政体的一种形式,它规定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特殊关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遂废诸侯改为郡县,以一威权,以专天下,其意主以自为,非意为民……故秦得擅其海内之势,无所拘忌,肆淫奢行,暴虐天下。——(东汉)荀悦《前汉纪·孝惠皇帝纪》材料二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子爵……然诸侯……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东汉)班固《汉书·诸侯王表第二》材料三行省有政令则布于天下,郡县有请则达于省。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5——(明)宋濂《元史·百官志》请回答:(1)材料一认为秦朝“暴虐天下”的制度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实行这一制度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初为“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在地方制度上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诸侯容易“害身丧国”的根源。(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行省的主要职权;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元朝中央政府是怎样节制行省权力的。(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府行政体制”建设的认识。【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问,第一小问,通过解读材料,材料一中省略号前后显然是因果关系,应抓住关键信息“郡县”;第二小问,联系秦的统一等史实回答。第(2)问,汉初的“创新”是“郡国并行制”;和郡县制相比,其突出的特征是权力世袭,与中央集权冲突,据此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逐一概括;第二小问,答出具体节制行省的措施即可。第(4)问,围绕如何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辩证回答即可。【答案】(1)推行郡县制。秦的统一。(2)郡国并行制。诸侯世袭。(3)颁布政令;掌管军事;招讨安抚。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央;不能随意更改赋税制度、调动军队;定期朝觐皇帝、述职;受中央监督;省官互迁等。(4)坚持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有机统一,防止中央集权过度或地方分权有余等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