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的核心基础学科分支之一。既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又研究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包括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方法、教学管理、教学效能评估等。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研究如何有效的指导学与教的活动。最早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是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将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确立为四个板块:“人性问题、动物学习心理、教学测量评估、个别差异。目前美国心理学会(APA)的教育心理学分会提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五个方面内容:1.发展问题;2.学习问题。3.人格适应问题;4.测量与评估。5.教育心理学的方法与技术。国内的“五要素”:1.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2.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3.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4.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5.教学环境---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教育心理学学科六分支:学习心理学、教学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学科心理学、教育社会心理学、教师心理学。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与意义一、教育心理学的科学性质教育心理学首先是一门科学。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总是有丰富多彩的学科来组成的,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活动中相关的心理现象、心理事实及其规律的知识学问体系。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具有:实验科学和应用科学两方面的科学属性。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分支学科,是一门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并重的学科,也是一门综合学科。三、教育心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1.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关系密切,共同关心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教育学研究宏观问题,心理学研究微观问题,相互联系相互交叉。2.教育心理学与其他分支学科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心理测量等学科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尤为显著。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的发生与发展,认知心理学是心理科学发展的前沿性战场。四、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基本任务是:揭示教育教学活动的心理学基本规律,从质上和量上确定心理学的具体现象和事实,对教育心理活动进行描述和解释。对教育实践的意义(作用)体现在:提供先进的教育观念,帮助教师准确了解问题;总结教育经验和规律,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提供方法手段,帮助教师预测并干涉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先进的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对教育工作的基本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关于教育的理念与信念。这是一名优秀教师的重要性质,更是决定教师把工作做成“工匠型”还是“专家型的重要因素.培养、训练教育工作者具有一定的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技能,是教师教育的又一项要要任务。2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新趋势教育心理学独创于20世纪初期,标志是美国著名学者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一、教育心理学思想的孕育和积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其中总结出的“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等教学原则,均闪耀着光辉的教育心理学思想。18世纪以后,近代西方教育科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像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人,均十分强调将教育学历论建立在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972年,世界上第一所专门培养教师的学校——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成立时,在课程设置上建立了心理学门课。二、教育心理学的独立和历史发展及各历史时期的标志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其标志是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这位被誉为“19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这门试验新学科的正式创立。真正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学者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他是世界心理学的奠基人。学世界公认,1903年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著作是教育心理学独立的真正标志。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杜威的“芝加哥实验”。3.成熟完善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末)标志:第一研究内容日益集中,学科体系逐步稳定;第二理论观点之间分歧缩小;第三重视结合教育实际;第四教育教学技术心理学研究异军突起。三、当前教育心理学发展新的趋势从研究主题看1994年布鲁纳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四个重点发展趋势: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和社会文化研究。从理论范式来说,认知心理学是当前世界心理学发展的前沿性主战场,是衡量一个国家心理学科发展水准的重要指标。从研究重点来讲从实验室研究以及教育促进研究是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又一特点。四、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虽然我国的心理学引进自西方,传统文化中只有心理学思想而没有心理学科,但近年来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日益缩小着与国际心理学研究水平的距离,而且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发展心理学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程序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及其含义1.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注重实效,力戒空谈”2.整体性原则:用整体的、系统的观点考察人的心理。3.发展性原则:以变化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人的心理。4.教育性原则:尽可能选择有利于年青一代健康成长的、积极向上的教育现象和问题。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既包括教育研究的基本原理,也包括教育研究的技术方法,还包括教育教学研究的评价。研究方法通常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即需要遵循的方法论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技术、研究的技术思路和程序。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变量搞好教育心理学,对研究变量的控制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是研究设计思想、技术方法树立上的基本要求。1.客观刺激变量=自变量;2.反应变量=因变量;3.无关变量的控制。三、教育心理学有常用的技术方法基本方法:定量研究方法和解释的质性研究方法1.观察法:最广泛的一种研究方法(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长期和定期观察)2.实验法:(实验法的关键是对变量的控制)33.测量法:标准化的量表。4.调查法:用于个体心理研究和研究群体的心理。(问卷式调查和访谈式调查)5.经验总结法6.教育行动研究。四、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程序心理学研究的程序包括整个研究的理论出发点和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及步骤。具体的程序:1.选择和确立选题;2.文献综述;3.形成假设;4.选择研究类型和方案;5.资料的收集和整理;6.撰写研究报告。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搞好教育首先必须了解受教育对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需要对不同发展时期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做好因材施教工作。教育心理学范畴的发展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哪些因素对于人的心理发展最为重要;从发展的规律、结构、功能和机制等方面,总结不同年龄从优人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第一节心里发展的一般规律一、心理发展的实质与特点(一)心理发展的实质广义的心理发展:指个体终身发展中心理发生、发展有次序的过程,是不可逆的。狭义:指个体从出生到成年这一过程中发生的一系统心理成熟,这是研究的主要方面。人的发展:主要包括身体发展、心理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四个方面。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到出生一直到终年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这种变化与发展是逐渐的、连续而又规律的。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以及差异性。(二)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三)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少年期(初中阶段):1.半成熟、半幼稚,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2.逻辑思维水平较低,以形象思维为主;3.辩证思维萌芽;4.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5.独立意识增强,自我意识发展飞跃;6.开始认识别人的内心;7.道德行为更加自觉。青年初期(高中阶段):1.生理、心理接近成人;2.智力接近成熟,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3.社会高级情感深刻发展;4.独立意识很强;5.意志坚强性与行动自觉性较大发展。个体心理发展的两个加速期出现在幼儿期和青春发育期。(四)心理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1.学习准备问题: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2.关键期问题: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在适宜环境条件影响下,行为学习特别容易。六个关键期:新生儿(0-1个月),1岁左右、3岁左右、6岁左右、11-12岁(女)或13-14岁(男),17-18岁。3.终身发展问题:①个体发展持续一生;②发展是多维度的;③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④多种因素决定个体发展。二、影响着的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与环境遗传是心理发展的自然条件,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后天环境、教育以及自然的努力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所以我们要辩证看待二者在心理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三、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教育虽然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的发展,但教育促进人的心理发展是有条件的,即要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4(一)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二)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特点。(三)教育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第二节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理论一、自然成熟说。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心理学家格塞尔,他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成熟和学习。“双生子爬梯实验”就是他的自然成熟理论的有力证明。二、皮亚杰的发展理论(一)心理发展的本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他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二)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平衡四个方面(三)心理发展的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但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相当于青春前期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1.命题之间关系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2.假设-演绎推理3.抽象逻辑思维4.可逆与补偿5.思维的灵活性(四)新皮亚杰主义P32(五)认知发展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必须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二)(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适应是基础,促进是目的三、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他是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被誉为“心理学界的莫扎特”。他提出教育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学生的发展离开了教学就无法发展。四、儿童心理理论论1.理论论2.模拟论3.模块论以上三种心理理论的发展模式在实践上倡导“儿童也是一位理论家”,要求教师尊重每一位儿童的心理、想法和信心,在此基础上开展因材施教工作。第三节中学生的个性发展一、个性的发展(一)个性(人格)的定义个性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个性是指人在遗传与后天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集中表现在能力、气质、性格和人格倾向性等方面的差异。教育者认识和理解学生的个性是开展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5(二)人格发展阶段P37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最具代表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1.婴儿期: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