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面对愈加复杂的金融形势,如何选择货币政策工具,更好地进行流动性管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作者从流动性管理工具的创新,监管、检测方式的完善,短期冲击的应对等方面对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提出了建议。文/李生龙(中国人民银行齐齐哈尔市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保增长、调结构、抑通胀、控风险等多重要求,同时金融创新、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货币供应、信贷规模控制与流动性管理的稳定关系弱化,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为适应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多元化发展对货币政策工具传导的需求,应借鉴国外流动性管理有关经验,按照宏观审慎管理的理念和框架,积极创新、灵活组合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以提高货币调控的效率。流动性管理的政策工具构建以社会融资总量为锚的货币政策工具,增强对社会融资总量的调控能力。由于社会融资总量中包含债券、股票融资等按市场化方式定价的融资方式,也包含贷款等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的融资方式,因此新创的货币政策工具应能够贯穿整个融资市场,对社会融资总量具有相当稳定并且较为深刻的影响。例如,可以考虑研究基于金融资产的无息准备金制度,即金融机构根据不同资产类别与规模计提无息准备金。资产类别可以细分为信贷、债券、股票、资产抵押证券等小类资产。当经济出现泡沫,央行可以对以上各类资产设定相对较高的准备金率,削弱金融机构对此类资产的购买力,进而有效控制社会融资总量。构建流动性错配指数,引导流动性实现均衡配置。央行应在合理管控流动性总量的前提下,构建符合相关、可测和可控的中介目标,形成清晰明确的政策规则,通过有效的工具手段加强流动性管理。借鉴相关研究,可根据金融部门的负债和资产组成,构建流动性错配指数,反映金融机构资产配置的行业类别、企业规模、资产构成以及币种选择等有效信息。央行可以通过政策工具,作用于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调节和改变金融体系和单个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错配水平,实现对流动性的有效管理。可供选择的工具有:运用差别化准备金动态调整工具、流动性错配调整金、资产负债表运作等进行差别化调控;赋予合格金融机构利率浮动权限和空间,允许其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渠道获取流动性便利等。发行有利于公开市场操作的国债,为货币政策创造更大的灵活空间。目前,央行通过公开市场补充流动性的手段主要依赖于央票,但由于央票的发行与外汇供应的数量和外汇占款的数量高度相关,因此外汇供应的不确定性会导致央票回购和逆回购出现极大变动,妨碍金融市场流动性的获得。此外,发行长期票据的成本通常较高,所以很少国家使用长期票据,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予以配合。从长期看,我国应适时发行有利于公开市场操作的国债,并优化国债的期限结构和持有者结构,减轻中央银行票据操作的成本支出以及回购时产生的流动性释放效应。采用全口径外债管理方式,强化跨境资金流动性监管。应充分认识跨境资金监管在流动性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在目前我国银行外汇调控手段较少且成效不高的现状下,加强对银行短期外债的管理,对强化跨境资金流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银行短期外债管理存在“宽统计、窄管理”的问题,各银行通过加强业务创新,大力发展指标外业务,加大了跨境资金流入压力和央行货币调控的难度。对此,建议采用全口径的管理方式,将银行各类外债均纳入管理,对不同类型的业务赋予不同权重,通过调节总规模和权重使银行落实跨境资金调控意图。实施无息准备金制度,有效应对短期资本流动冲击。目前我国主要采取数量型管理手段,对短期资本流动实施直接数量性的限制,这种方式监管成本高、灵活性较差。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可以考虑实施无息准备金制度,加强短期资本流入管理。在操作上,既要防范异常资金大量流入,也不能一味地阻止资本的进入,应加强与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防止对实体经济产生不必要的冲击。在征收范围上,首先可考虑对债务性资本流入征收,根据资金本流动状况对监管资金范围、币种、存期等进行不断的修正。从征收比例看,关键是确定合理的比例来消除境内外利差和汇差带来的额外套利收益。同时,要加快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改革步伐,逐步放开对资本流出的限制,引导流动性在境内外实现均衡配置。完善非常规的流动性应急管理制度,提高央行特殊情况下流动性管理的直接性和高效性。当前,央行可以通过改变自身资产负债表规模和结构,对传统货币政策进行创新,从而促进金融市场稳定和经济增长。央行利用资产负债表至少可以给货币政策带来以下创新:当货币政策用到极限时,央行仍可以通过建立一系列的流动性计划和资产购买计划,扩张资产负债表的规模,继续为信贷市场和经济运行提供支持;央行在开展公开市场操作过程中,可以适当改变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增加诸如为存款机构提供短期信贷、为特殊机构提供特殊信贷、公司债券、政府抵押债券等金融资产在央行资产中所占的比例,以向特定市场或机构提供流动性调整;央行在其资产负债表扩张的过程中,通过对其负债的有效监测和管理,可以大大降低危机过后扩张性货币政策引起经济通货膨胀的风险。利用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是货币政策操作创新的源泉。宏观审慎视角下加强流动性管理加强和完善社会融资总量的统计监测,提高社会融资总量统计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及时性。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社会融资规模的内涵不断拓展,统计口径也要做相应调整。在具体界定某种业务是否应该纳入社会融资总量时,应该重视分析实质而不是形式,并且还应考虑该业务统计的可行性和业务量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影响。应建立部门沟通协调机制,便于及时有效地获取相关部门所掌握的其他数据,还要及时沟通社会融资总量指标的统计口径和统计方法,以保证统计监测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在强化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建立大金融统计格局,完善涵盖银行、证券、保险的金融联席会议制度,并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对社会融资总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调控情况进行分析,创新相配套的货币政策工具和手段,共同发挥作用,保持社会融资规模的合理增长。进一步加强货币市场与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进程,疏通利率传导机制。进一步加快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短期国债市场等各类利率市场的建设,扩大同业拆借市场规模,扩大报价行范围,加大对货币市场参与主体的约柬、激励与惩罚力度,建立市场参与主体较严格的退出机制,推动以Shibor为代表的货币市场利率充分体现货币市场的均衡状态。大力发展利率衍生产品,通过利率衍生产品价格发现机制,形成市场认可的、充分反映货币供求关系的市场化均衡利率水平。疏通利率传导机制,逐步改变目前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数量型调控模式,充分发挥利率在价格型调控工具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以提高货币政策的作用空间。可以考虑适度调整人民币汇率的货币篮子,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加大汇率形成机制中的市场化成分,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同时,要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妥善处理好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开放的关系,加强利率和汇率工具的协调配合,并加强国际合作和政策协调。实施动态差异化管理,平滑流动性波动。根据宏观审慎政策的要求,继续完善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尤其是加强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关联指标体系、涵盖机构、逆周期动态调整系数、央行支付利息标准等方面的制度优化,并配套买断式转贴现、发行定向票据、特种存款手段,来激励和约束金融机构行为,增强制度效果。通过建立与经济景气挂钩的逆周期指数,进一步优化稳健性调整参数,并在对资本监管、拨备率、杠杆率、贷款乘数及金融业整体监管体现逆周期的要求;根据不同类型机构在金融系统性稳中的作用及在流动性管理中的不同作用,实施差异化的调节措施,对容易引起流动性膨胀和系统性风险的特定机构、对象设定符合政策导向的浮动利率区间和期限以平滑贷款投放,从而抑制经济运行和流动性的大幅波动。特别是大型金融机构既是流动性主要需求者,也是流动性的主要供给者,具有系统重要性影响,要注重加大对大型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管理,使流动性治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构筑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体系间的防火墙。当前,应重点加强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合规化管理,扩大监管范围,提高监管标准,加强风险隔离,严格控制非标资产比例,并对商业银行的同业资产占比进行控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