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分册第17课宋朝的建立和制度创设1、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都城开封。北宋与北方的辽、西北的西夏以及东北的金等民族政权长期并立。2、北宋的制度创设:文官体制背景: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历史教训,在政治、军事制度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特点:重文轻武。措施:军事改革:(1)中央: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挑选强壮士兵编入中央禁军(2)地方:留老弱者充任厢军和乡兵,采取更戍法,轮流变换驻地政治改革: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完善科举制,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官职,地方、中央要员都由文官担任,形成士大夫主体的文官政府;实行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影响:消除分裂割据和军人乱政的隐患,但也带来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消极影响。3、北宋科举制的完善(内容、影响)改革措施:考试制度的变革-增设殿试,从此,解式、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成为定制;考试规则的变革-创设“弥封”、“誊录”等制度规则考试内容变化—废除“帖经”(单纯记忆背诵),增加策论,更注重对儒家典籍的理解和对社会事务的分析能力影响: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起到积极影响。第18课北宋中期的改革1、王安石变法(1)背景:①积贫积弱的局面增设官僚机构冗官扩充军队冗兵积贫局面养兵养官、战争赔款冗费分散军权军队战斗力弱积弱局面②辽宋西夏连年征战,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尖锐,社会矛盾尖激化(2)内容:①目的:为解决财政危机,巩固封建统治②核心内容:富国强兵③具体措施:富国:理财措施措施内容作用青苗法政府低息贷款增加政府收入,保障农业生产,限制高利贷剥削,打破大商人垄断。募役法以钱代役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均输法“徙贵就贱,用近易远”方田均税法按土地数量、质量收税市易法政府低息贷款强兵:军事措施辅助:科举新法(3)结果:①失败原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主要);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北宋的社会危机(4)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第19课多民族政权的并立1、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辽――916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机西夏――1038年党项族元昊宋辽澶渊之盟:1005年,结束宋辽之间的战争状态,双方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好关系。宋夏和议:1044年,宋与西夏也达成和议。形成宋辽西夏三国鼎立的局势。2、金与南宋的对峙措施内容作用保甲法组织农户习武,轮差巡查,维护地方治安。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避免了地方的不安定因素,减少官府负担保马法百姓自愿申请给官府养马,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将兵法选派有经验的军官专门负责各地区军队的军事训练。金――建立者:1115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1125年金灭辽靖康之变:1127年,金攻入开封,俘虏徽宗钦宗二帝等数千人北撤,北宋灭亡南宋建立: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岳飞抗金与宋金绍兴和议(1141年)榷场:宋辽西夏金并立对峙时期,各政权在边境接界地区设置了互市贸易的市场。评价:榷场的设立,出于控制边境贸易以挟制对方的意图,但榷场的互市贸易促进了边境地区的商品交流,是各对立政权、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3、蒙古的崛起与南宋的灭亡:蒙古的崛起:1206年蒙古铁木真(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元朝的建立:1271年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1272年定都大都(今北京)南宋灭亡:1279年,元灭南宋。第2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1、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南宋(1)原因:由于北方战乱,城镇衰落,人口大量南迁;而南方相对较安定,南迁的人民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经验;南北方人民共同开发;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2)表现:农业方面:农业耕作技术的成熟,水田农具的改进、稻麦轮作的推广。耕地的大量开垦:圩田、沙田、梯田,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的首位,天湖流域成为全国的粮仓,“苏湖熟,天下足”。手工业方面:纺织、制瓷和造船业等均有较大发展。江浙一带出现私人丝质作坊——“机户”,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东南沿海城市造船业十分发达。2、海上丝绸之路(1)原因:由于西夏的兴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商业的繁荣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2)概况:以中国泉州为起点,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和阿拉伯。由于贸易商品以香料丝织品和瓷器为大宗,因此又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或香料之路。出现三大外贸港口:广州、泉州、明州;设立市舶司:管理贸易事务。设立“番坊”(外国人居住)与“番市”(用于番货交易)。(3)影响:不仅使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也促进了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第21课辉煌的科学技术1、北宋平民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13世纪,东传朝鲜、日本,西传中亚、波斯、欧洲。在欧洲,书籍大量印刷,打破教会垄断神学,有利于人们思想解放,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奠定基础2、火药:唐末火药用于战争,宋代制成火器;南宋创制突火枪,宋元时发明火铳。传播及影响:改变了战争的方式,进入到冷兵器和火器并存的时代。13世纪随蒙古国西征传入阿拉伯地区,后传到欧洲,对欧洲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有利于资产阶级打破骑士阶层,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时代的来到3、指南针:两宋普遍使用,后传入欧洲,有利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4、沈括的《梦溪笔谈》:保存了大量的科技史料和百姓在科技上的创造,是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记载有:沈括创制“十二气历”,沈括最早使用“石油”一词。第22课元的统一1、元朝的统治和行省制度:从适应农耕的特点考虑,对蒙古旧制进行了改革,采纳汉法,提倡文治。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与手工业生产的措施(把部分牧场恢复为农田,设劝农司,编撰农书,发展工商业)首都大都不仅使是元朝的政治中心,也是世界文明的商业大都市。2、元朝的统治措施:中央机构改革:中央政府由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构成。中书省(又称都省):总理全国政务,下辖六部,直辖“腹里”(大都及其周围地区)枢密院:掌管全国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百官地方推行行省制度:“腹里”归中书省管辖,其余地方设行省(10个)。(上海当时属于江浙行省)行省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省”作为地方行政区的名称沿用至今。加强对边疆的管辖:宣政院管辖西藏、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西藏和台湾正式成为我国行政区域。第23课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1、明朝的建立: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应天(南京)2、明朝前期的经济:休养生息政策,经济迅速恢复发展3、明朝前期的政治:君主专制的加强(1)改革中央机构:明太祖时(1)废中书省(2)废丞相分六部,并直接听命于皇帝(3)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明成祖时正式确立内阁制度:性质: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职能:起草诏敕、票拟批答、咨询顾问、密疏进言特点:必须完全遵照皇帝旨意行事实质:皇权的组成部分(2)设厂卫特务机构:分类:锦衣卫、东厂、西厂职能:侦察、缉捕、审刑特点:由皇帝直接领导,凌驾于司法之上第24课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一、内外交困的晚明政局:1、明朝中期后的统治危机:(1)明代中期以后数朝皇帝多不亲理朝政,一应事宜常交宦官办理,造成宦官专权的局面。(2)宦官与内阁既倾轧又勾结,群臣因门户之见形成激烈党争,为争取入阁和争当首辅斗得不可开交,政治日益败坏。2、后金对明朝的威胁:(1)满族首领努尔哈赤于1616年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皇太极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清。(2)满族兴起后多次打败明军,占领山海关外的东北全境,并不时南下窥测中原。二、明朝灭亡与清军入关:1、明朝灭亡时间: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明朝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明朝灭亡。2、1644年,清军入关,迅速占领北京,明王朝为清朝所取代。第25课康乾盛世(上)一、军机处的设立:皇权的空前加强1、清初:中央政府仿效明朝设置内阁,协助皇帝办理政务。另有源于满族旧俗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成员多为手握兵权的满族王公贵族,决定军国大事,皇帝也无法轻易改变,皇权因此受到一定制约。2、康熙帝时:设立南书房,召亲信翰林学士入内值班,希望对权势过重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加以钳制,并将内阁部分职权归于内廷,但实际作用有限。3、雍正帝时:创设军机房。职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职掌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旨等性质: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成员:由皇帝挑选亲信满汉大臣。工作流程:①廷寄:拟就的诏令,不经内阁直接发往各地②交片:拟就的诏令,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③百官的奏折也直接送军机处议复实质:皇权的重要组成部分4、乾隆帝时:加强军机处的职能,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皇权空前加强。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康熙时:①抗击俄国入侵,攻打雅克萨,签《尼布楚条约》(东北)②郑成功于1662年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进军台湾、设台湾府(东南)③册封班禅(西南)④击败蒙古噶尔丹,初步平定准噶尔部叛乱(西北)2、雍正:①击败蒙古噶尔丹,进一步平定准部叛乱②派出驻藏大臣,直接监督西藏政务3、乾隆:①最终平定准部内乱②平定天山回部的叛乱,统一天山南北③设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④进一步提高驻藏大臣的职权,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地区的事务⑤实行金瓶掣签制,由驻藏大臣监督达赖。班禅的转世程序4、西藏:①确认达赖(顺治)、班禅(康熙)在西藏政教上的地位②设驻藏大臣(雍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藏③实行金瓶掣签制(乾隆)第26课康乾盛世(下)一、社会经济的繁荣:1、农业:①南方种植双季稻,产量大为提高;②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推广迅速;③桑茶棉等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2、手工业:农村家庭手工业不断推广湖州丝、松江布输往各地、行销国外市镇普遍开设手工业作坊3、商业:城市恢复繁荣;长江沿岸出现著名的商品集散地,汉口为“船码头”,镇江为“银码头”,无锡为“布码头”。首都北京成为全国贸易中心。二、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1、修订编纂大型图书:《古今图书集成》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康、雍)《四库全书》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乾隆)2、文化专制政策:①禁开书院、结社②大兴文字狱——乾嘉考证学派的兴起③禁毁、篡改书籍影响:是封建专制统治的产物,阻碍学术文化发展,影响社会进步,造成万马齐喑的局面。三、17~18世纪的中国与西方比较政治:中国: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西欧:政治民主化,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经济:中国:康乾盛世,自然经济,闭关锁国西欧:经济工业化,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18世纪中期开始了工业革命思想文化:中国:修订文化典籍与思想禁锢并行西欧:人文精神发展,启蒙运动;自然科学发展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一、朝贡贸易:1、地位:是由官方控制和垄断的海外贸易唯一的合法途径。2、特点:(1)外国贡使来华朝贡,除携带贡品外可附带商品货物进行贸易。(唯一合法)(2)贡品朝廷以数倍的代价作为补偿(厚往薄来)。(3)附带的货物,由贡使携至京师,在指定地点开市数日,国内居民在官方监督之下与之交易。对贡舶来华的贡期、贡道、般舶数量和朝贡人数等有具体规定。(指定物品,贡情具规)(4)政治意义远大于商业意义3、影响:(1)财政受损(2)宋元以来,欧亚间海上贸易渐趋活跃,为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明朝的海禁政策与之背道而驰(3)造成“倭患”二、民间海外贸易:1、出入港口:政府允许民间商船经福建漳州海澄县的月港出洋从事海外贸易。并允许外商经广州、宁波两地市舶司输入商品。2、输入与输出的主要商品:输出的商品主要为生丝、丝织品、瓷器和蔗糖。进口的多为香料之类的奢侈品。三、从海禁到闭关:1、过程:(1)清初,为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朝廷颁布“迁海令”。(2)康熙在位中期,因局势趋于稳定,下令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3)康熙晚期,清朝统治者出于对西方势力的戒备以及自大、保守的心态,走上闭关锁国的道路。(4)乾隆时实施闭关政策,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通商。2、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