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课程建设基金资助项目上海大学重点教材建设资助项目先秦文学元典研读丛书之二《楚辞》文献研读邵炳军罗建新撰2008年6月目录第一章《楚辞》研究的基本问题(上)……………………………………………………………………1第一节“楚辞”指称…………………………………………………………………………………1第二节《楚辞》渊薮…………………………………………………………………………………17第三节《楚辞》的流传与结集………………………………………………………………………24第二章《楚辞》研究的基本问题(下)……………………………………………………………………31第一节《楚辞》研究小史述略………………………………………………………………………31第二节海外《楚辞》研究浅述………………………………………………………………………42第三章《楚辞》作家研究……………………………………………………………………………………51第一节屈原……………………………………………………………………………………………51第二节宋玉……………………………………………………………………………………………85第三节唐勒与景差……………………………………………………………………………………101第四节屈宋关系………………………………………………………………………………………102第四章《楚辞》作品研究(上)……………………………………………………………………………105第一节《离骚》…………………………………………………………………………………………105第五章《楚辞》作品研究(中)……………………………………………………………………………124第一节《九歌》…………………………………………………………………………………………124第二节《天问》…………………………………………………………………………………………136第三节《九章》…………………………………………………………………………………………145第四节《远游》…………………………………………………………………………………………155第五节《卜居》《渔父》…………………………………………………………………………………159第六章《楚辞》作品研究(下)……………………………………………………………………………165第一节《九辩》…………………………………………………………………………………………165第二节《招魂》…………………………………………………………………………………………168第三节《大招》…………………………………………………………………………………………172第七章《楚辞》要籍版本概略………………………………………………………………………………176第一节历代“楚辞”的重要传本……………………………………………………………………176第八章《楚辞》著作提要……………………………………………………………………………………183第一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楚辞类》…………………………………………………………183第二节《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楚辞类》(稿本)……………………………………………189第三节部分今人楚辞著作概要………………………………………………………………………210第四节书目小序………………………………………………………………………………………217第五节《楚辞》序跋凡例……………………………………………………………………………218附录楚辞图谱书影…………………………………………………………………………………………2271、赵孟頫绘《屈原像》……………………………………………………………………………………2272、敦煌唐写本隋僧道骞《楚辞音》残卷…………………………………………………………………2283、日本藏唐古写本《文选集注•离骚》……………………………………………………………………2294、南宋嘉定四年同安郡斋刊《楚辞辩证》………………………………………………………………2305、南宋端平二年朱鑑刊《楚辞集注》……………………………………………………………………231参考文献………………………………………………………………………………………………………2321前言倘从历时视角进行观照的话,“楚辞学”在中国学术研究领域中是作为一门“显学”而存在的。不同时代的学者从多角度对之进行考察,得出诸多昭显着个体智慧的结论,相关文献如恒河沙砾般难以计数①。不仅如此,“楚辞”也早已成为国际学界所瞩目的一个焦点②,诸多外国学者在研究中国文学之时,“楚辞”自是其审美视界之中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日、美、英、德、法、俄罗斯等国的学者,还专门著书研探之。一般说来,某种学科经由此种历时维度与共时维度并行的纵深发展之后,理应体现出相当成熟的特征——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取得共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关涉“楚辞”的绝大多数问题之上,学界都存在着普遍的争议。即便是在其本体——何谓“楚辞”——这个问题之上,学界也有不同见解。据现存文献,“楚辞”之称,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始长史朱买臣,会稽人也,读春秋。庄助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侍中,为太中大夫,用事。”然其意蕴,太史公未予亲诠。后之习者多有推衍:或曰文集;或曰诗体;或曰纯指屈原诸作;或以为系战国屈、宋诸人辞作;而或折衷众说,以为实具多重蕴涵。且学人在考探过程中,亦随文会意,自师其心,使“楚辞”研究在对象选取上即具混杂性,所论亦甚纷纭。实际上,“楚辞”指称因基于不同时代、情境之下的个体考察着眼点有异而由单纯蕴涵向多重复杂蕴涵发展,其最终累计成为一个具有多重蕴涵的概念。而正是这种指称的多层面性,在一定意义上拓展了学人的视域,最终造就了“楚辞”研究领域众采纷呈之局面③。当然,这种争议性的产生自有历史原因、时代影响以及读者因素,而这,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界眼界大开,并从侧面充分展示出“楚辞”蕴涵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及其生命力的强盛性与永恒性;另一方面,它也会给人们带来理解障碍:面对如此繁硕的研究成果,诸多学人,尤其是年轻学者,不免有些困惑:此领域有过那些重要问题?关于某个具体问题学界有那些不同见解?个人见解是否是独家之秘?在此领域还可以有哪些突破?……这就迫切地需要一本以关涉“楚辞”之重要问题为经、以古今中外学者之不同观点为纬的纵横交错地立体式著作来为之解惑,笼古今于卷中,括中外于目前。一门学问的科学性与历史感的获得,有赖于在一个更高层次上达到理论对象的共时特征与历时展开的契合和研究方法的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黑格尔“哲学史即哲学本身”的著名命题在研究领域内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这种对“楚辞”文献的细致研读,本身亦是一种“楚辞”本体研究。它不仅能够在知识层面完善学人的认知视野,使得其对“楚辞”概貌有更为细致直观体认;亦能从中体现出古今中外学者治学方法之差异,予读者以方法论上的启迪,使之在阅后即能对关涉“楚辞”之相关文献有较为粗略的整体性认知,并继而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高起点地进行后续研究,推动学术研究地纵深发展这样看来,对“楚辞”文献与“楚辞”研究文献进行细致研读当是学界所必须做的一项基本工作。需要指出的是,关涉“楚辞”原初文献之研读,学界已多有涉及④,而对这种原初文献的研读进行再研读的工作,虽有学人业已从事,然多未为完备。基于此种考虑,本书在厘定“楚辞”指涉的原初文献之后,将重心放在关涉“楚辞”之研究文献的研读之上,分四个版块系统审视二千余年来的学者在“楚辞”研究问题之上有何重要看法,继而略作品评,标明作者的见解,力求做到纵横交错、史论结合,有读有研,亦读亦研。本书在编纂过程之中参阅了大量的古今中外著述,皆已注明,未尽之处,尚祈雅量。①包括“楚辞”文献与“楚辞”研究文献。值得注意的是,因学者学术观念有不同,“楚辞”所涉及的原始文献亦有差异。②据徐志啸《当代日本楚辞学论纲》一书考察:早在,日本学者已经开始研究“楚辞”。③详参本书第一章《“楚辞”研究的基本问题》。④可以说,历代学者的“楚辞”注本,皆可谓是这种本体文献研读的直接产物。2第一章《楚辞》研究的基本问题(上)第一节“楚辞”指称据《论语•子路》载,就如何“为政”问题,孔子曾提出“正名”为先之见解。而若论及“楚辞”,则其名称、指涉诸事,当为首要之务。索之现存文献,“楚辞”这一名称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其辞曰:“始长史朱买臣,会稽人也,读春秋。庄助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侍中,为太中大夫,用事。”5然此中“楚辞”之指称,太史公未予亲诠。后之习者多有推衍,所言不一,概括论之,其意有五:1、屈原、宋玉诸楚人的部分作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固知‘楚辞’者,体慢于三代,而风雅于战国,乃雅、颂之博徒,而词赋之英杰也。观其骨鲠所树,肌肤所附,虽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故《骚经》《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远游》《天问》,瑰诡而慧巧,《招魂》《大招》,耀艳而深华;《卜居》标放言之致,《渔父》寄独往之才。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6。彦和于褒赞“楚辞”之风貌时只论及其时学界所认定的为屈、宋诸楚人之作品,而以汉人之作为“祖述‘楚辞’”者也,“爰自汉室,迄至成哀,虽世渐百龄,辞人九变,而大抵所归,祖述‘楚辞’,灵均余影,于是乎在”7,则其当有排汉人拟作于“楚辞”外之意旨也。钟嵘《诗品》:“汉都尉陵诗,其源出于‘楚辞’,文多凄怆,怨者之流。”8其以“楚辞”为李陵诗之源头,则其所理解之“楚辞”指称涵义当与彦和同。后林兆珂《楚辞述注》、张京元《删注楚辞》、黄文焕《楚辞听直》、李陈玉《楚辞笺注》、吴世尚《楚辞疏》、屈复《楚辞新注》、王闿运《楚辞释》、陈直《楚辞解要》、陈子展《楚辞直解》、日人藤野岩友《〈楚辞〉解说》、苏联学者E•A•谢列勃里雅科夫《屈原和楚辞》诸作虽在具体篇目之作者问题上颇多争议,然其皆认同“楚辞”当是指称战国之际屈原、宋玉诸楚人的某些作品之说。2、屈原作品《隋书·经籍志》:“‘楚辞’者,屈原之所作也。自周室衰乱,诗人寝息,谄佞之道兴,讽刺之辞废。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弟子宋玉,痛惜其师,伤而和之。其后,贾谊、东方朔、刘向、扬雄,嘉其文彩,拟之而作。盖以原楚人也,谓之‘楚辞’。然其气质高丽,雅致清远,后之文人,咸不能逮。”9盖以“楚辞”乃屈原一人之作品,而宋玉诸人之作为“和”作,汉人之作为“拟”作也。亦有直言“楚辞”乃屈原一人之文章者也。宋人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三:“‘楚辞’文章,屈原一人耳。宋玉采见之,尚不得其仿佛,况其下者乎?”10后周用《楚辞注略》、汪瑗《楚辞集解》、来钦之《楚辞述注》、林云铭《楚辞灯》、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董国英《楚辞贯》、鲁笔《楚辞达》、瞿蜕园《楚辞今读》诸书皆只注诠其所认定为屈原之作品而不及其他,亦专以“楚辞”指称屈原作品也。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3143.6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47.7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672.8曹旭.诗品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88.9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1056.10邵博.邵氏闻见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3.33、屈原题材作品这一见解以英国学者霍克思最为代表。其《求虙妃之所在》文曰:“‘辞’即‘字’,亦即从事艺术创作——不管是诗歌还是散文的,口头或笔头的艺术创作——所用的字。大凡是承认《离骚》、《九歌》、《天问》、《卜居》、《招魂》虽然毫无争议地都属‘楚辞’,却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说也不属于一种文学体裁的人,都肯定会认为这一见解是很明白的道理。‘楚辞’是个笼统集体名词,与中世纪的‘不列颠纪’一词类似,后者是中世纪用来泛指整个围绕亚瑟王及其武士们的传奇和寻圣杯的故事所创作的散文与诗歌传奇文学的总称。‘楚辞’就是‘楚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