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2011年金山区一模语文试卷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金山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第一部分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7题。(19分)阅读的二手消费高考资#@源网yjw①一个好的学者做研究时,往往应当“上穷碧落下黄泉”,穷尽与题项相涉的重要研究材料,可惜现在中国的绝大多数人文学者都没能做到;一个好的读者阅读时,应当抛开书评人、批评家、专业学者这些知识的二手..贩子,直接阅读原著,以求直达原作者的心灵和思想的中心,以求更好地靠近那些伟大的魂灵,但是我们时代的绝大多数读者没能做到。毕竟,这已不是书籍的时代了,正经的学问也逐渐变得边缘化了。于是,人们不需要变成知识分子,而是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蜕变成“知道分子....”。②我们身处媒体的时代,有了太多的娱人娱己的方式,不再像18、19世纪书籍时代的读者一样,只能在书山跋涉中去寻求快乐的指引和心灵的成长。现今的读者更易受传媒的影响而阅读。媒体是这个时代的王者,它凭借其自身的强大力量影响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比如阅读原本是生活中非常私人的事,但是像央视“百家讲坛”却试图说服一般的读者:你应当阅读于丹、易中天、袁腾飞等人的书。于是,没“读”过的人会少了许多谈资,在一个群体之中,他淅渐会觉得自己变成了时代的新文盲。终于,在畅销书这一个舞台,来来回回,粉墨登场了许多二手贩子。高考资#@源网yjw③像今年非常红火的梁文道就是一例。梁文道的书在大陆火起来也仅仅是2009年的事。作为凤凰卫视的评论员,他开讲“开卷八分钟”一栏,给观众介绍书籍。那些介绍书籍的讲稿,最终汇编成册。今年梁氏的书卖得很火,出书的风头甚盛,四本书换了三个出版社。第五本书《梁文道:我读》在年关将至时,又换上了上海三联书店于2010年1月出版。三联书店、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等老牌出版社,历来以质量著称,但是自从中华书局为于丹出书以来,其他出版商也同样为生存而降格以求。不知2010年上海三联出版的这本《梁文道:我读》算不算得上是一种降格呢?高考资#@源网yjw④但无论如何,这本书还有可取之处。毕竟都市生活节奏非常之快,人人时间有限,而出版业的繁荣又使读者误以为偏偏书籍又那么多,如何读得完呢?何况,知识本身就是无涯无际的。从这两点出发,书评家有了它的存在位置,梁文道的存在位置也正在于此。“道长”要做这个读书的群氓时代的引导者,普渡一般的读者,所以《梁文道:我读》的好处在于为一般的读者作一导引,如何读好一本本“流行书籍”。试看《我读》中所选的书,大部分是国内外的热门书,涉及人物和书籍有:王小波和《黄金时代》、《沉默的大多数》、《理想国与哲人王》、《个人尊严》,被消费的革命者切·格瓦拉和《切·格瓦拉之死》,2009年凭《小团圆》借尸还魂的张爱玲,作品被误读为青春小说的村上春树和随笔集《当我淡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武侠小说大师金庸、言辞激进者陈丹青,于丹和讲《论语》的杂书,畅销的《沉思录》和《道德情操论》等,几乎已将最近几年的文化热点一网打尽。出版者的这个如意算盘打得精明之极,所以《梁文道:我读》也必将畅销一时。读者也可借此获得多点谈资。⑤本书首篇开宗明义,即问:“为什么需要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文中,除有主张扩张阅读面之外,观点大有为自身开脱之嫌,即虽然是将知识二手倒卖,但是这本书还是有可读之处的。“倘若读者不能一上来就读《论语译注》,当然是读《于丹〈论语〉心得》。”同样的逻辑,倘若读者不能一般上来就读《》,当然是读《_》。然而,这种逻辑的不足之处在于,此书所介绍的书,几乎都是畅销书,虽触及了今日的文化热点,但是读者难免会被牵着鼻子走,不读其他更为“正经”的书。那么,那些值得我们一读再读的经典,肯定是没有时间再读了。⑥我们翻开《梁文道:我读》,大半观点仍不外是拾人牙慧。这样的书,会让一般的读者自以为自己读完这些书,懂得了不少知识,殊不知这样的盲从,本身也就很说明那些没有主见的读者,仅是新时2代的“文盲”而已。冷饭炒过几次,味道再好,也是有限。何况,既是冷饭,又是他人嚼过的,营养如何,想想更是可知。当然,精明的读者并不需要他人的介绍,他们有自己的阅读体系和辨别能力。至于一般的读者,大概翻读一遍,即可抛开。(《中国图书评论》2010.4,有删改)1.(2分)第①段中加点词“二手”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2.(2分)从文中找出与“知道分子”意思相近和相对的短语各一个,填入下面的空格。意思相近..的短语□□□□□意思相对..的短语□□□□□3.(2分)请结合上下文意....,填写第⑤段的空白处,将句子补充完整。4.(3分)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中引用“上穷碧落下黄泉”这一诗句,形象地说明了阅读与做研究一样,都应该抛开他人的评论,直接阅读原著。B.第①段划线句的含义是,只有在“书籍的时代”,“正经的学问”才能成为主流,暗含了作者对新时代的无奈与失望。C.第②段的划线句形象地说明了媒体时代的到来,使许多书评人、批评家、专业学者的书籍走上了畅销之路。在结构上本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D.第④段作者运用“繁笔”,不厌其烦地罗列了《梁文道:我读》中介绍的作者和书籍,目的是为了说明这本书还有可取之处。5.(2分)文章第⑥段中划线句运用了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6.(4分)请联系全文,概述“阅读的二手消费”产生的原因。7.(4分)本文属于“书评类”文章,高中阶段我们也曾学过资中筠的《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请谈谈两篇的“同”与“异”。二、阅读下文,完成8—12题。(14分)①“月,阙也”那是一本二千年前的文学专书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那解释使我着迷。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缺?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那斋名也使我着迷。②“阙”有什么好呢?“阙”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我不再爱花好月圆了吗?不是的,我只是开始了解花开是一种偶然,但我同时学会了爱它们月不圆花不开的“常态”。③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是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所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女娲以其柔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当时,天穿了,女娲炼五色石补了天。地摇了,女娲折断了神鳌的脚爪垫稳了四极。④中国人也一直相信天地有其残缺。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有一少数民族的神话,他们说,天地是3男神女神合造的。当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时候,可怕的事发生了;女神太勤快,她们把地造得太大,以至于跟天没办法合得起来了。但是,他们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山低谷,然后,天地才虚合起来了。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想起这则神话呢?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皱折,皱折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⑤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从此“地陷东南”,长江黄河便一路浩浩淼淼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的惊心动魄的风景。而天空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忽然发现群星灼灼然的方向,就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天倾西北”的吧!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下去,只因我们相信残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⑥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一张葱油饼不够圆,一块镍币也不够圆,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只能做圆的“复制品”。就现实的操作而言,一截圆规上的铅笔心在画圆的起点和终点时,已经粗细不一样了。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并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圆形。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光也算圆,它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有如十二点正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⑦此外,我们更可以换个角度看。我们说月圆月阙其实是受我们有限的视觉所欺骗。有盈虚变化的是月光,而不是月球本身。月何尝圆,又何尝缺,它只不过像地球一样不增不减地兀自圆着——以它那不十分圆的圆。⑧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地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柔软的枝条试探地在大气中舒手舒脚时,花隐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香销红黯委地成泥时,花仍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恒在那里;甚至当果核深埋地下时,花依然在那里。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哪一刹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⑨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选自《北京文学》2010.12,有改动)8.(2分)本文开头多次使用疑问句和设问句,这样写的好处是。9.(3分)文章③一⑤段选用了三个神话故事,它们之间的顺序能否..调换,请简述理由。10.(1分)文章⑥、⑦两段内容,让你想起了苏子瞻的《水调歌头》和《前赤壁赋》中的哪些经典诗句。(任选其中一句)《水调歌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赤壁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3分)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这篇散文赋予“阙月”以象征意义,写出了作者对人生、对世界的独特而辩证的思考,表达了作者不爱圆月爱缺月的看法。4B.作者之所以对“月,阙也”感到着迷,是因为她发现“阙”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汉民族能挺脊骨生活下去,是因为相信残缺不但可以接受,而且是美丽的。C.作者认为月亮从未真正圆过,现实中也没有真正完美的东西。这既表现了作者直面人生的态度,也流露了一定的虚无思想。D.文章通过月的圆缺、花的有无和镍币、葱油饼的不够圆等事例,从哲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寓深刻于通俗。E.文章结尾段启示我们,既要看到人生美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人生缺憾的一面,并学会以超然达观的情怀同时拥抱这两者。12.(5分)请结合《老人与海》的故事情节,用“希望”替换第⑧段中的“花”这一关键词,仿写该段中的划线句。(80字左右)三、补写下列空缺部分(任选6空)。(6分)【注:考生答题超过6空,按前6空顺序评分】13.(1),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2)遥怜小儿女,。(杜甫《月夜》)(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4)落花水香茅舍晚,。(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帆归》)(5),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6),连山接海隅。(王维《终南山》)四、阅读下而的诗词,完成14-16题。(8分)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①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纱窗。却是妲娥怜双燕,分明照、话梁斜。【注】①词人托以“代人寄远”的形式,即借思妇想念行役在外的丈夫的口吻来表达思归之情。14.(1分)“词”又称。15.(3分)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诉说了对远行在外的亲人当年不当别而别,如今当归而末归的思念盼归之情。B.前三句把分别的时间、地点与气候说得如此之分明,说明主人公无时无刻不在惦念家中的妻儿。C.下片抒发了本想对酒邀月以慰寂寥,不意反惹惆怅的情绪。D.最后一句,用双栖燕反衬单栖人,把月照梁上燕,看作是月中嫦娥只垂爱于成双成对的燕,而不顾怜空闺独守之人,构思新巧别致。16.(4分)有人说,词的上片借用了《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手法,但推陈出新,更见精巧。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5五、阅读下文,完成17—22题。(21分)狱中上母书[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