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控指导】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24记念刘和珍君课件鲁人版必修3.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4记念刘和珍君世俗的围墙挡得住万丈豪情,却挡不住他铿锵的步伐;厚重的夜幕挡得住满天星斗,却挡不住他心中的灯火;岁月的樊篱挡得住坚忍的身躯,却挡不住他忠贞的信念。他在人生中彷徨,在黑暗中呐喊。他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诠释了自己的一生。他有着耀眼的名字——鲁迅。学习文本,要学会从人物的具体言行中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从具体事件中体会事件的意义,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新课助读自主梳理1.作者名片鲁迅(1881—1936),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02年赴日本留学,有感于我国国民的“愚弱”,于1906年毅然从仙台到东京,弃医从文,从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孔乙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1921年,发表了代表作品《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另有《热风》《坟》《华盖集》等16部杂文集。新课助读自主梳理2.背景指南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进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八国联军入侵时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以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政府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的有二百多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人都是在当时遇害的。刘和珍,江西省南昌市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遇害时年仅22岁。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本文写于1926年4月1日,最初发表在1926年4月12日《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上,后由鲁迅先生编入《华盖集续编》。刘和珍是鲁迅的学生,在“三·一八”惨案中遇难。当时有些反动文人制造谣言,污蔑爱国青年。为了揭露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阴险无耻,激励人民继续战斗,鲁迅写下了这篇文章。新课助读自主梳理1.注字音加点字读音加点字读音寥.落liáo踌躇..chóuchú桀骜..jiéào长歌当.哭dàng噩.耗è不惮.dàn转辗.zhǎn攒.射cuán浸渍.zì徘徊.huái尸骸.hái殒.身不恤yǔn觉感觉.jué相毫不相.干xiāng午觉.jiào相.貌xiàng落寥落.luò抹抹.杀mǒ一字不落.là抹.墙mò落.枕lào抹.布mā新课助读自主梳理2.写汉字词语易错字词语易错字气něi馁àn然黯suí靖绥ān熟谙杀lù戮洗dí涤邮chuō戳丝tāo绦fěi薄菲编jí辑fēi红绯通jī缉fěi恻悱开门yī盗揖新课助读自主梳理3.解词义寥落:①稀少。②冷落,冷清。苟活:苟且图生存。羽翼:翅膀,比喻辅佐的人或力量。黯然:①阴暗的样子。②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喋血:血流遍地。长歌当哭: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指写文章。当,当做。广有羽翼:到处都有帮凶。羽翼,鸟的翅膀,这里指帮凶。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殒身不恤: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顾虑。殒身,死亡。恤,顾虑。桀骜不驯:性情倔犟不驯顺。骜,骄傲。百折不回: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退缩,形容意志坚强。也说“百折不挠”。新课助读自主梳理4.辨用法(1)正告警告①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②据美联社7月7日消息,美国安全部门官员最近向美国的航空公司发出警告称,恐怖分子正在考虑通过手术向人体内植入炸弹的方式制造恐怖事件,威胁航空安全。鉴于此,在暑假外出旅游的美国游客们或将需要接受更加严格的安全审查,特别是当他们从国外飞回美国时。两者都是动词,都有“对错误或不正当的行为进行提醒、告诫”的意思。“正告”侧重于严正地告诉或规劝;“警告”所指的事态一般都比较严重,带有斥责语气,可用于事前或事后。新课助读自主梳理(2)惊心动魄触目惊心①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②五月的乌拉特草原,黄褐色的地表上,放眼望去,到处都是令人触目惊心的鼠洞。而往年这个时候,乌拉特草原已是牧草返青的季节,满目绿色。两者都可用来形容让人非常吃惊的事。但“惊心动魄”的适用范围比“触目惊心”广,无论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对象都能运用;“触目惊心”只适用于能看得见的对象。新课助读自主梳理5.积名句(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2)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4)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6.记常识反语是一种修辞手法。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反语的用途主要有:①直接表达禁止和压制时,以反话表达正面的意思。②面对荒谬不正面驳斥,而是谬上加谬,使其荒唐之处极端放大而达到归谬目的。③正面语言难以表述强烈情绪时,以此语表达加强效果。④通过颠覆既定习惯,产生幽默效果。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点评:从思路上看,这里说的是纪念死难者应取的态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淋漓的鲜血”就是“四十多个青年的血”,从“艰于呼吸视听”到“敢于直面”“敢于正视”,是思想感情的一次飞跃。上文,已经写了这个感情的发展变化。追悼会时独在礼堂外徘徊,心头是超乎寻常的悲愤。欲写不能,还是“艰于呼吸视听”,几乎被悲愤压倒。而“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愤怒达到极点。“出离愤怒”,便是一个飞跃。“出离愤怒”之后怎样呢?做真的猛士!“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点评:“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走狗文人的无耻谰言。这两个词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是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怒控诉。这里不是赞许“沉默”,而是对中国反动派的高压政策所造成的这种黑暗的沉默现状表示极大的愤慨。从与后面一句联系来看,第一个“沉默呵”感情深沉,感叹的成分较强;第二个“沉默呵”感情较为激越,愤怒的情绪较为突出。为唤醒民众,作者在最后指出“沉默”的两种前途:一种是爆发,一种是灭亡。从句式看是选择复句,表明只存在一种可能。表面上看,作者并不肯定哪一种,似乎只客观地指出衰亡民族的两种不同的发展前途,但是实际上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出路,作者肯定的是前者。作者用这一复句,既是对反动派的警告:杀人者别得意,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刻,更是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鼓动。全句感情高度激昂。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3.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点评:第一部分里,鲁迅称自己为“生者”“后死者”,与“死者”“逝者”相对。第三部分把自己说成“苟活到现在的我”是为了与“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相对。显然,“苟活”是自我贬抑,也说明鲁迅对自己的解剖深刻,他不惜贬抑自己来映衬刘和珍等人勇毅的形象。“苟活者”首先说的是自己,而“真的猛士”首先是作者的自我策励。当然,“暂得偷生”的“庸人”大有人在,真正的“苟活者”大有人在,鲁迅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像他一样,看到希望,奋然前行,所以这又是战斗的号召。“希望”是由“中国女子的勇毅”而来的,女子如此,男儿自不待言,中国人非一概糟糕,“三·一八”事件表明勇毅者大有人在,这正是中国的希望所在。这世上固然一片“浓黑”,路正长,难见“尽头”,希望也只是微茫的一点,但是毕竟还有希望,真的猛士为希望所鼓舞,必“将更奋然而前行”。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1.文章第一、二节中三次写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三处行文不完全一样,联系每次出现时的上下文,说说作者究竟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提示:从文中可以得知,刘和珍有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坚强意志,她不仅是鲁迅的学生,更是鲁迅志同道合的战友。现在鲁迅满怀激情地回忆起这件事,写下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是出于对渴求真理的好青年,自己的学生,自己的战友刘和珍的哀思和纪念。“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第二次出现在第二节第二段的开头。第二段开头的一句话是:“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见这里是针对“这样的世界”而言的,即写文章要使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早日到尽头,这是对烈士最好的纪念,也是作者的最大心愿。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话,“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针对“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而言的,即针对“庸人”而言,作者写文章是为了唤起庸人投入战斗。综合以上分析,作者写本文的目的就很清楚了。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2.作者的笔触涉及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提示:第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一个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这类人表达的感情是沉痛的悼念,奉献尊敬——颂扬他们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和他们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的感情,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由此可见,贯串全文的作者的感情线索可以概括为:“悲”“愤”。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3.谈到学生请愿的意义,一般人只表示肯定,而鲁迅则不是一味地肯定,对请愿,鲁迅先生既作了肯定又表达了不赞同的意思。请你对请愿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提示:观点一:赞同。国家危难时需要有人挺身而出,“殒身不恤”,这是一种革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观点二:不赞同。革命应该讲究策略,应该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成功,应该减少无谓的牺牲,要和敌人斗智斗勇,而不可鲁莽行事。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总体思路局部思路思路顺序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用语鲜明修辞巧妙1.遣词用语鲜明生动文章一开始,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了“我”对烈士的悲痛的怀念,再次感到“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其中的“也”字是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纪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请求才引起的。第一部分里还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鲜血“洋溢”在自己的“周围”,以至“艰于呼吸视听”,这都是可以感觉到的,这样,就不仅把青年流血之多,自己郁闷、悲痛之深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而且把“非人间”的令人窒息的特点,活生生地具体化了。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2.巧妙运用修辞手法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反语、对比等修辞手法。如作者在表达对于徒手请愿的看法时写道:“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鲁迅用一个浅近的比喻,便具体、形象地阐明了一个深奥的抽象的道理,使读者易于理解,易于接受。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