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普通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要求解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上海市普通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要求解读第一篇机械运动第一章匀变速直线运动【本章要求】1.宇宙中的所有物质在以各种形式不停地运动着。物体空间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运动叫机械运动。它是宇宙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式之一。2.本章以理解描述机械运动的物理量如路程、位移、时间、时刻、速度、加速度等的物理意义为起点,重点研究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3.通过质点概念的建立,知道建立物理模型的科学方法;通过速度、加速度概念的学习,知道物理量常用“比值”定义方法。4.运用数字化信息系统(DIS)进行实验,研究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加强对s-t、v-t图的理解和应用;用光电门测物体运动的瞬时速度实验加深对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理解。5.运用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生活、生产、交通中物体运动的实际问题。6.通过了解我国交通事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激发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体会运用公式和图像的不同特点,感受数学方法的简洁奇妙和美感;了解伽利略的生平事迹,体会科学发展的曲折和艰辛。A质点位移和时间【基础知识】1.质点: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在什么条件下物体可以视为质点。2.路程和位移:理解路程和位移的概念。会用DIS测位移。认识路程与位移的联系与区别,会用矢量作图法表示物体的位移。3.时间和时刻:认识时间和时刻的联系与区别。4.位置和位移:认识位置和位移的联系与区别。5.标量和矢量:建立矢量的概念。认识矢量与标量及它们的联系与区别。【规律方法】1.建立物理模型:知道物理模型与实际物体的区别。知道建立物理模型的条件和作用。2.路程和位移大小的计算:利用几何知识计算不同形状轨迹的路程与位移的大小。B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基础知识】1.匀速直线运动: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认识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2.速度:理解速度的概念和意义。知道速率的概念及其与速度的联系与区别。3.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掌握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能熟练运用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进行计算。4.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s-t图):认识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s-t图)是一条倾斜直线。理解它表达的物理意义。认识直线斜率及图像截距的意义。5.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v-t图):认识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v-t图)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线的直线。理解它表达的物理意义。认识直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意义。【规律方法】1.物理规律的三种表述方式:物理规律常用文字表达、数学公式、函数图像等形式表达。2.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和v-t图像的相互关系:关键是看懂图像,注意坐标轴表示的物理量及单位、标度,能进行简单的转换。C快慢变化的运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基础知识】1.变速直线运动:理解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认识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2.平均速度: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认识平均速度的意义。会测量和计算平均速度。知道平均速度是对变速直线运动快慢的粗略描述。理解平均速率与平均速度的区别联系。3.瞬时速度: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认识瞬时速度的意义。会测量瞬时速度。能从数学的角度理解瞬时速度是平均速度的无限逼近。知道瞬时速度是对变速直线运动快慢的精确描述。【规律方法】1.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联系和区别:认识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在定义、测量、意义上的差别。明确:平均速度与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位移相对应;瞬时速度与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相对应,理解瞬时速度是无限逼近的平均速度。2.等效替代法:它是指如果一个较为复杂的物理现象跟另一个简单的物理现象的效果相同,这时我们可用新的简单的物理模型或物理过程代替原来要讨论的模型或过程,并能保证在一定的条件下,其作用效果、物理现象和规律均不变。“平均速度”体现了等效替代的思想。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就是用一个等效的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来粗略地描述它运动的快慢。“瞬时速度”也体现了等效替代的思想,当无限逼近某点时测得的平均速度,也就可以看作是该点的瞬时速度。D现代实验技术—数字化信息系统(DIS)【基础知识】1.DIS实验:知道什么是DIS,三个英文字母的英文拼写和中文意义2.DIS实验的基本结构:知道DIS实验由哪几部分组成及各器件的功能和作用。了解实验系统的基本框架。3.几个基本DIS实验:学会操作基本的DIS实验。操作技能包括DIS实验系统的硬件选择、连接和软件运行;实验数据的分析和结论(1)用DIS位移传感器测量距离(2)用DIS研究变速直线运动的s-t图(3)用DIS测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4)用DIS测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规律方法】1.用DIS系统测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原理:利用“无限逼近法”原理。当小车带着遮光板运动经过光电门时,DIS系统立即测出光被遮断的时间Δt,结合遮光板的宽度Δs,计算出平均速度。只要遮光板的宽度足够小,这个平均速度就越接近小车经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2.应用位移传感器研究运动物体的s-t图像和v-t图像的方法:会在DIS实验软件界面下使用位移传感器得到小车运动的s-t图像,点击“v-t”按钮将s-t图像转换为v-t图像E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基础知识】1.加速度:理解加速度的概念。认识速度与加速度的联系与区别。会计算加速度的大小。2.加速度的测量:会操作DIS实验系统测加速度。3.加速度的方向: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即速度变化的方向。知道加速度正、负的物理意义。【规律方法】1.比值定义法:物理量常用两个物理量的比值来定义。知道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时比值必须能反映这个物理量的意义。用加速度的定义体会。2.类比法:类比推理也叫类比法是科学研究常用方法之一。类比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某些属性的类似或相同,从而导出它们其他属性也类似或相同的推理方法。并由此建立新概念、说明新现象、解决新问题。体会速度与加速度概念的类比。F匀加速直线运动【基础知识】1.匀变速直线运动: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2.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掌握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及瞬时速度与加速度、位移的关系。能熟练运用这些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进行计算。※3.初速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能进行初速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简单计算。【规律方法】1.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几个有用推论:(1)1T末、2T末、3T末、……瞬时速度之比(2)1T内、2T内、3T内、……位移之比(3)第1个T内、第2个T内、第3个T内、……位移之比(4)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5)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中间时刻的速度与中间位置的速度(6)连续相等时间的位移之差与加速度的关系2.运动学问题的一般思考步骤:(1)理解题意,建立物体运动的图景,并尽可能画物体运动过程的示意图,直观地帮助分析。(2)求加速度往往是解题的关键。但要特别注意物理量的对应关系,要明确哪个物体在哪段时间内的加速度、时间、位移及初、末速度的关系。(3)列出相应公式,寻找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物体位移关系是经常用来建立方程的依据。G学习包—自由落体运动【基础知识】1.自由落体运动: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明确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2.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的匀加速直线运动。3.重力加速度:知道在地球的同一地点重力加速度相同。知道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特征。【规律方法】1.伽利略实验:通过学习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过程,感受伽利略假说、推论、验证等基本方法。2.在求解自由落体运动问题时,不仅要应用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规律,还常常需要进行运动过程的分析;多个物体参与运动的问题,要分清物体下落的点及其时间先后等关系,提高解题能力。3.至少掌握一种测量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方法(频闪照相法或DIS实验法),初步学会写实验报告。4.学习包:增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网络学习、探究学习、互相交流、培养兴趣。第二章力和力的平衡【本章要求】1.本章是在复习初中力的知识基础上,认识常见的力。对重力、摩擦力只是简单地回顾,弹力是高中学习的新内容。力的合成,初中只学习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高中则要学习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力的平衡也从初中二力平衡拓宽到三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平衡。2.本章不仅是整个力学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气体、电场、磁场的重要基础。但是力的概念建立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本章主要学习力的初步概念,力的矢量特性,以及平衡力的作用效果。3.本章的核心概念是力的合成分解,核心规律是平行四边形定则。A生活中常见的力【基础知识】1.知道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知道重力大小的计算和测量、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判断,知道重心的概念及物体重心的位置;知道用悬挂法确定不规则均匀薄板的重心的位置及该方法的原理;知道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2.知道弹性形变、范性形变;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两物体必须相互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会判断产生弹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拉力、推力、压力和支持力都属于弹力;会判断弹力的方向。胡克定律只做定性分析、不做定量运算。会用作图法作出物体所受的弹力。3.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建议补充动摩擦因数,会用滑动摩擦力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4.知道静摩擦力:知道静摩擦力和最大静摩擦力,能根据定义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知道静摩擦力的作用点。(建议补充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能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求静摩擦力的大小。5.会画简单的受力示意图:能按照重力、弹力、摩擦力的顺序进行受力分析,并能根据力的产生条件学会简单的验证。【规律方法】1.通过显示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增强学生对微小形变的感性认识,感受放大物理量的方法,促进对弹力特性的理解。2.能从①力的产生条件、②力的大小、③力的方向、④力的作用点几个方面对物体受力进行分析,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B力的合成【基础知识】1.知道作用于同一个点上的力或力的作用线能交于一点的力叫做共点力,知道合力和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合成概念。知道合力和分力的研究方法是等效替代法。2.会用橡皮筋、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实验器材研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知道研究方法,会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3.理解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大小随它们之间夹角的增大而减小,随它们之间夹角的减小而增大,并知道合力大小的变化范围。4.知道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合成的基本规律,即平行四边形定则适用于一切矢量的合成。了解矢量与标量求和的不同。【规律方法】1.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任意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的合力。2.会在直角三角形中利用三角函数或勾股定理计算合力的大小。(补充简单的三角函数知识,能求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对于任意角度两个力的合成不做计算上的要求。C力的分解【基础知识】1.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知道合力和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2.理解分力和力的分解的概念;知道一个力可以分解成无数组分力,但通常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力。3.初步学会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力,通过对力按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的探究过程,感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会用DIS实验探究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的分解,会判断随着斜面倾角的变化,各分力的变化情况。【规律方法】1.会按实际需要分解力,并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学会用作图法求分力;学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2.适当补充正交分解法。D共点力的平衡【基础知识】1.知道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2.理解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所受合力为零。从初中的二力平衡的条件推广到高中的三力或者多力平衡条件。3.通过对共点的三力平衡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感受等效、图示、归纳推理等科学方法。4.知道利用物体受力平衡条件解题的一般步骤,能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通过平衡条件的应用,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规律方法】1.物体受三个力作用保持平衡时,能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用合成法或分解法求出未知力的。在应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求解相关问题时,要广泛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平衡现象,避免烦、难的数学运算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